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

《萬曆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聯書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作者是黃仁宇。一起來看看讀書筆記,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

萬曆十五年,明王朝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這個時候,張居正也死了,張居正的功績也被朝廷在表面上否定了。但擁有獨立立場的知識分子已經很清楚,他的功績必然要被否定,儘管他的確為這個死氣沉沉帶來了一絲波瀾。

歷史,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在某種制度下,歷史就有了自己的軌跡,個人的作用會對這個軌跡有部分的調整,但很難做到根本性的改變。

災難深重的中國,自從安史之亂後,就走上了自己未來一千年的必然之路。

唐朝士人的利益分歧,引導了當時的官僚機構,府兵機制和地方駐兵機制,終於帶來了地方割據的狀態,也終於最終埋葬了唐王朝。而糾正過枉的宋王朝,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強調程朱理學對思想的絕對控制,地方文官制度,雖然使中國走向了大一統,而管理制度的大一統,也伴隨著思想意識形態的大一統。不在這大一統思想意識之外的,統統被排斥為異端。而這些管理制度和意識形態,是基於士人的利益,也就是土地擁有者的利益。政治利益基於土地利益,這當然大大促進了中國農業文明的大力發展。但也引起了土地的大規模兼併。而在明王朝,張居正卻試圖推行一條鞭法。

明代中葉後賦役方面的一項重要改革。主要是總括一縣之賦役,悉併為一條,即先將賦和役分別合併;再通將一省丁銀均一省徭役,每糧一石編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最後將役銀與賦銀合併徵收。代表了16世紀明代管理者試圖獲得一種理想狀態的各種努力:徭役完全取消;裡甲體系不管在形式上還是實質含義上都不再存在;任何殘留的人頭稅都將併入田賦之中。而納稅人可以通過分期支付單一的、固定的白銀來履行對國家的義務。

差徭和田賦,對農民來說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剝削。在未實行一條鞭法以前,差徭之中雖然有一部分攤派于田畝,但所佔比重很小。實行一條鞭法後,役銀由戶丁負擔的部分縮小,攤派于田畝的部分增大,國家增派的差徭主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已初步具有攤丁入地的性質。它不只減少了稅目,簡化了賦役徵收方法,更重要的是賦役性質的變化。這種變化具體反映了兩個過渡,一是現物稅和現役制向貨幣稅過渡,一是戶丁稅向土地稅過渡。

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條鞭法的出現具有一定歷史意義。首先,明代中葉後,由於官紳地主的劇烈兼併,各里之間的土地多寡日益懸殊,原以裡甲為編審單位的徭役制使民戶的負擔越來越不平均,不少農民破產逃徙。改行一條鞭法後,役銀編審單位由裡甲擴大為州縣,對裡別之間民戶負擔畸輕畸重的現象有一定調節作用,使由賦役問題產生的階級矛盾暫時緩解,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次,明初為保證賦役徵發而制定的糧長制和裡甲制,對人戶實行嚴格控制,嚴重限制了人民的行動自由。一條鞭法的實行,使長期以來因徭役制對農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關係有所削弱,農民獲得較多的自由。另外,相對明初賦役制而言,一條鞭法較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商品生產的發展具有一定促進作用。賦役的貨幣化,使較多的農村產品投入市場,促使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為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所以,一條鞭法是在根本上觸動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所以張居正以優秀知識分子和政治家所做的對中國有利的一切,必須被否定。

在後世的清王朝,雍正皇帝以最高統治者的地位,推行著類似的制度,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所以,從後世的眼睛裡,雍正一定是個暴君,一定是個叛逆者。而偉大的乾隆皇帝,將此政策有所折扣的繼續推行,既享受了該政策帶來的巨大利益,也享受了土地所有者對他的所有褒譽,以十全老人自居。雍正,康熙兩朝時間,在新政治體系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而人頭稅的免除,終於引發了中國的人口迅速增長。這在當時的中國國情下,這些都是正面的,積極的。在清王朝前期由於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中國國土面積也取得了空前的拓展,新疆、蒙古、西藏這些地方終於併入了中原。而在此之前,這些地方最多是附屬國。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土地歸於農民是一個重要的目標。而革命的結果,還是保留了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土地公有制。農民只是土地的使用者,要交納農業稅,一直到不久的幾年前。

而在這個階段,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已經下降到了一個很低的程度,不在關係到民族的存亡和國家的安定。所以,在這個階段,土地的所有者只有換種方法來實現土地的價值。土地的所有者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口號下,不飽和的供應著工業用地和商住用地,不斷地推高土地和土地附屬物:房產和廠房的價格,也推高著產業成本和生活成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地擁有者的利益還是繼續得到保障。

綜觀一千年來中國土地制度的變化,土地所有者的集中,如封建王朝的土地兼併,始終對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阻礙作用,而土地所有者的分散,對經濟都起到了推動作用。當然,在某種技術條件下,農民不離開自己的土地,也會阻礙經濟的發展,所以羊吃人的圈地運動,最終使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

這讓我想起了我在美國的一個見聞。據說美國政府在推行土地開墾政策的時候,將土地以每英畝一美圓的價格賣給農民,以鼓勵農民來開發土地。而在政府進行高速公路建設徵地的時候,感恩的農民將需要被徵用的土地無償地歸還給政府使用。

而在中國,政府以不飽和供應和拍賣的形式,將土地的價格推到極限賣給需要使用土地的人,而農民在得知政府要徵用自己的土地時候,卻趕緊在土地上加蓋建築,以向政府索要更多的補償。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2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評價很高的書。暑假中讀後頗有感觸。下面分幾個部分談一談。

一、先說說黃仁宇先生其人。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經學過工科,在報社工作過,當過兵,後來又在美國攻讀歷史。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歷史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

他在自序中提到他與明史的聯絡,博士論文做的就是明代的漕運。為了寫書、做論文,他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讀完了《明實錄》133冊,再加上寫書的時間,一本不厚的書竟用了7年的時間!如此嚴謹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正因為他的治學作風才有可能寫出如此精彩,有影響力的鉅著。

二、談談這本書。明朝稅重民窮,水深火熱是眾所周知的。《萬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有的認為稅收過多是百姓貧困的首要原因。而黃仁宇先生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民窮的根本在於律制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稅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自肥腰包。明朝採取極其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並不著眼於提倡輔助先進的經濟以增加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書中有如下論述:“萬曆二十年(1592),北京宛平縣知縣沈榜聲稱它每年要向27個不同的機構繳款,總數則不出白銀一千兩。與其相似,全國佈滿了這段距離的補給線,此來彼往,側面收受,既無架構,而提出的統計數字,經常為一紙具文,以致發生了上述稅率參差不齊的現象。”這種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變為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有書中可見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猶以為甚,乃是明朝衰落的癥結。書中所記述的萬曆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督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官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名裂或不得善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一切都是因為制度已經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及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原來只有英文版,後應國內讀者要求,才有了中譯本。其英文版原名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正是由於很多歷史學者忽略了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年份裡發生的事情才未有所得,而作者卻以審慎的態度洞悉了這段時間內那些看似細枝末節卻可以以小見大的變化,才能由此獨到的見解。

三、談一談引申出來的思考。就以中的海瑞為例。海瑞作為一個御史,盡他的責任,直言敢諫,甚至冒著殺頭的風險直指皇帝的過錯,實為清正。而他的作風不但皇帝看不慣,連朝中百官都人人對他的行事習慣有怨言,其中不乏許多忠良之士,原因何在?

海瑞的信條和個性固然令人尊敬,卻沒有一人按照他這個榜樣來辦事。原因就在於人們已經習慣了另一套為大眾所接受的形式方式。海瑞的行事方式乃是正道,而這正道上已是人跡罕至。

舉一例說明:當時朝廷上派遣欽差到各地巡查。名為巡查,實則撈油。每到一處必是明裡或暗裡的向地方官員要好處。而地方官員也正好趁此機會送錢打點,一則為自己官場升遷打基礎,二則可以保住官位,在所轄之地橫徵暴斂而不被處理,兩廂情願,心照不宣,何樂而不為?而兩袖清風的海瑞可不管這一套,青菜豆腐招待上官,欽差幾次暗示卻反被海瑞參奏一本,引得人人自危,就怕自己的那點事兒也被揭發。

按理說海瑞的做法並無不妥且是極為正確,可在當時的規則之下必定是要引起驚濤駭浪的。何也?是時此種上下官員的交易方式已經不再是地下的受賄而似乎有正大光明的趨勢。系統之中的每個個體已經在此制度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找到了晉升的途徑和維持生計的辦法,習慣成自然,只要人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灰色交易市場已經形成,為什麼要改變呢?偏偏就在此時,海瑞半途殺出,非要攪個天翻地覆。一旦當前的系統被顛覆,每個個體都必須重新定位去適應新的規則和關係,現在的既得利益到時候就不知道能否找回,誰願意去改變呢?海瑞的行為就像一個印第安部落裡闖入的歐洲人,無異於砸天下所有當官的飯碗。習慣了一套可以讓他們獲益的規則的人們會在有人想顛覆它的時候奮起反抗的,習慣和利益是罪魁。海瑞正是因此被碰得頭破血流,15年賦閒在家,晚年悽慘。制度造成了這一切。

TAG標籤:# 萬曆十五年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