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大學生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大學生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萬曆十五年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生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學歷史,論一個王朝的覆滅,原因無外乎是封建制度的腐朽、皇帝的昏庸無能、不順應時代的發展、嚴重的剝削云云,一切都成了格式化的模板,可以被套用並且冷冰冰的對每一個走向末路的王朝指手畫腳。直到有幸閱讀了《萬曆十五年》,才深刻的意識到,歷史書上一句簡單的甚至是不起眼的話,對當時的人來說,卻是歷經了漫長的,真實鮮活的一段崢嶸歲月。

萬曆十五年,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年份,卻在許多人看不到的地方湧動著暗流,大明王朝這一封建帝國看似與往常一樣的在執行著,卻悄然走到了崩離的邊緣。構成這個龐大帝國的零件,皇帝、首輔、文臣武將、思想家及至每一個子民都各司其職,維持王朝這一大機器的運轉,殊不知這個龐大的機器即將走向末路。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道德、法律、文官治國的政治結構以及政治體系的落後。《四書》《五經》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成了規束人們道德行為的模板,從無數文人那裡不斷傳揚、延續,甚至成為治理社會的基礎,它要求人們"仁義禮智",朱熹之後,理學更是被髮揚光大,上至天子下至萬民無不按此來約束自己,一個民族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固然是好,可政府怎能僅僅把道德作為行政的準則呢?

只有公平公正的法律才是一個國家應有的治理社會的根本,嚴刑峻法的重要性可參看戰國時期的秦國,本是被東方各國視為蠻夷的西方偏遠小國,卻能在商鞅變法之後並不算漫長的歲月裡"奮六世而御宇列",一躍成為最強的國,明王朝沒能走的'更加長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對法律的漠視甚至於一部分人的肆意踐踏。

這部分人則包含於萬曆時期兩萬文官這一龐大的官僚集團之中,這一集團分散而又凝聚,衝突而又團結,在這一特殊集團治理之下的中後期王朝,看似歌舞昇平繁花似錦,其實不過強行堆砌華麗空有其表。萬曆時代,皇帝是一尊被人擺放在天神位置的活著的祖宗,他是一種信仰,一種代表這個帝國的高階符號,他的一言一行無不被文官集團制約,致使他一旦做出集團的人認為出格的事,就會招來無數參諫的奏本,有的人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進行"死諫"在這種情況下,萬曆皇帝逐漸心灰意冷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除非是出席重大的禮儀慶典,否則鮮少露面。

文官集團不僅制約著皇帝,還制約了政治體系的發展,首輔張居正生前想要推進賦稅的變革以適應時勢的變化,卻因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於死後遭到清算,這場轟轟烈烈歷時持久的清算運動之後,改革被迫流產;高階將領想淘汰落後的軍隊"短板",建立有效的機制以適應邊境防禦需要的努力,也在文官墨守成規的情況下付之東流。只有戚繼光依靠張居正的蔭庇組建了戰功赫赫的戚家軍,編制了一整套完善且強大的治軍方略,但這一成功的個例也在張居正死後的清算運動中逐漸消亡。

久而久之,大明王朝在積弊已久的情況下脫離軌道也是不難預見的事了。一但偏離軌道卻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那麼無論是活著的祖宗萬曆皇帝、以首輔為代表的朝廷臣子、有抱負的愛國將領、標新立異的思想家,還是每一個兢兢業業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普通民眾,都無法阻擋一個王朝的謝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