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文2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文2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文1

讀書是習慣,但不一定是好習慣!如吸菸、如酗酒。中學時為了逃課而不過於自責,養成了讀閒書的習慣,這習慣一養成就戒不掉了,一直保持到今天,以至於每年都要網購些閒書來讀。說這習慣未必是好習慣原因有二,一是讀書多了不但不會促進思考,而是怠於思考了,以至於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要到書本中去求證才算得到了認證;二是書讀多了思想雜了,以至於對於現實中的事事與非非不能果敢地認知與判斷,往往在茫然中斷送了許多機遇。書是一定要讀的,但要讀適合的書,讀適可的量。

《萬曆十五年》是非管理類、非金融類、非法律類書,於我來說自然是閒書。看電視劇時,育良書記讀了,沒有引起我的興趣,我沒讀;逛書店時,書店老店熱情地推薦過一回,我沒讀;在朋友的桌面上發現了它的存在,我沒讀。十月間利用早晨、晚上、出差的空閒讀完《白鹿原》後,突然沒有什麼想讀的書了,空閒時間一下子空閒了下來。閒來無聊,在與一位摯友聊天時,他鄭重並誠懇地推薦了《萬曆十五年》與《北京法源寺》,於是這二本書就擺到了書桌上。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1573-1620年),共使用了48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萬曆十五年是1587年。黃仁宇先生選擇萬曆十五年,不是為了講述萬曆十五年所發生的事情,只是以萬曆十五年為切入點,對明朝的政治(明神宗)、經濟(張居正、申時行)、軍事(戚繼光)、文化(李贄)進行剖析,闡述自己的歷史觀、社會觀、人性觀等等。書中從文官政治體制中審視個體的掙扎與存在,用現代政治、經濟、歷史技術分析評判明代中後期的歷史變遷,自人性的`角度看待歷史人物的處世觀,總之此書大視野、小視角,字字珠璣、句句灸痛。

開國君主有開國的難,萬物皆衰、百廢待興、陳章立制、千頭萬緒;守成君主有守成的難,舊例積循、上祖下效、臣僚雜利、新盾待破。讀後感萬曆十歲即位,李太后稱制,張居正獨攬軍政,推行“一條鞭法”,是為“萬曆中興”。萬曆即位時明代立國二百餘年,幾經中興,國庫雖不線腐錢散,但也不會像崇禎朝一樣捉襟見肘;積弊雖深,改之亦艱,不改也不至於國傾家覆。整上國家似乎是一鍋六、七十度的溫水一樣,不冷、不熱,不至於凍成一坨,更不至於沸騰!

萬曆欲有所為,偏偏又掣肘過多,性格儒弱,與其因變革打破平衡、生出事端,還不如避舍靜觀、左提右挈、相互制約、無為而治。國如此,人如此,能奈何,只如此!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範文2

讀完黃仁宇老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筆下的海瑞。海瑞是明朝一位清官,最著名的事蹟便要屬他向嘉靖皇帝上奏的《治安疏》,然而他卻並沒有像一個尋常的的清官一樣受人讚揚。讚揚者說他清廉正直,為百姓說話。批評者說他古怪、冷僻而執拗。海瑞的政治生涯,終歸到底是失敗的,因為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不如說,他的理想本身在當時就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個君子何以有志於當官?海瑞說是出於惻隱和義憤。他同情飢寒困苦的流民,也為別人被欺壓而感到不平。在他心目中,出仕做官是為了取得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的機會,而不是借官職謀私利。如此看來,他的確是官員中的典範。

海瑞這種精神的本質也和建立本朝的洪武皇帝的治國思想完全一致。然而海瑞所不知道的是,當朝文官們的行事標準就是在上層頒佈一個道德標準,而責成下面的人在可能的範圍內照辦,行不通就打折扣。而海瑞卻不懂這種所謂陰陽之道。他憑一己之力即想改變整個社會制度的想法,不免有些草率。

不僅如此,海瑞的個人道德之長,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更不能代替周密的考察和詳細的法律。

海瑞對國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他也確是一個公正而廉潔的官員,他想讓人民生活更幸福,國家更強大,但因為對當時的問題沒有有效的處理辦法,加上他的操之過急,而幹不成實事。他既沒有對情形做過周密考察,又沒有宣佈法律的準則,也沒有建立專門的機構去調查案情。僅僅有他自己奮力踐行維護的倫理道德,是遠遠不夠的。明朝是以農民為基礎的農業社會,缺乏有效的商業法律和貨幣制度,經濟制度也較為僵硬。想要改變這些,明朝現有的政府機構是沒有能力辦到的,要在當朝力挽狂瀾,就要依靠有力的技術與組織。而海瑞偏偏沒有意識到這點。海瑞以為只要自己以身作則,實行新制度就能改變現狀。

關於海瑞,還有一件小事:海瑞簡樸的屋舍裡,掛著的立軸上是“忠孝”二字。這是海瑞畢生的信仰。但只能說海瑞空有信念。海瑞的失敗,在於他不能洞明世事。他一心崇尚著洪武皇帝的制度,卻不知制度早已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他用自己的是非標準衡量著一切,卻不知道這標準早已失效。最終,海瑞也對官場,對政治死了心,在貧寒困苦中離世了,想必他的心裡,也是充滿了苦澀與不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