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800字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800字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800字

導語:《萬曆十五年》告訴我們,大歷史觀,需要我們跳出當前的視野侷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廣闊的時代背景中去了解歷史,正視現實,開創未來。的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萬曆十五年》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800字範文【1】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雖然家人早早都買了放在書櫃裡,但我一直沒有讀進去,小說不像小說,歷史不像歷史,直到在工作中遇到麻煩,才把它認真研讀一番,雖然還未讀完,但卻受到很大啟發。

這個中華帝國就像一個龐大的笨重的機器,不管對錯,每個人都要安分於自己的角色。就連這個金字塔的塔尖--皇帝也不例外。萬曆皇帝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從自己兒子中選擇太子,不能親自操練兵馬,甚至不能遊歷自己統治的山河,皇帝離開京城不到百十里--視察定陵竟然會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以致1585年以後的萬曆(時年21歲)三十多年沒有走出紫禁城一步。官員們所需要的是一個象徵,權威,而不是血肉之軀的人。“寓至善於無形,保持感性和個性的真空。”身為天子的萬曆,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不過是權力集團鬥爭的一枚棋子。在這個權力集團中,四書推崇的聖賢之道,不過是官員們頂在頭上的一塊遮羞布,而真正運作的卻是大大小小的個人、集團利益。

作者認為,封建王朝以道德代替法制,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作者在書中末段指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作者一語點出明朝晚期的癥結所在,這正是大明王朝乃至所有的封建王朝晚期需要改革的地方。制度已然極為落後,財政與官僚組織鬆散,導致國家實力空虛,而微薄的薪水又導致文官陽為道德,陰為私利,實際主導國家的文官集團都處在此種陰陽衝突之中不能自拔,任何企圖的改變都遭到了強烈的攻擊和反對。皇帝、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繼光、思想家李贄從個人的角度面對混亂的現狀希望有所突破和改變,或者憑藉道德的力量恢復平衡,但種種努力在對抗現實的龐大群體時都顯得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既然無法改變制度,就無法避免的遭到來安於此制度的文官的攻擊,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無法推行,小心謹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國家此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800字範文【2】

有些結局是一旦開始就已經註定的。

比如生命開始的那一剎那,就註定了它會消亡,至於無跡。

對於生命我們可以改變很多,卻絕改變不了它的終點。

彷彿一列火車,無論途中停靠了幾站,無論途中繞過多少遠路,它都無法停止、不向那終點前行,或是改變軌道。

一個帝國的命運也即如此。

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定下一系列制度;隨後朱棣又憑著他過人的膽識和強硬的手腕將帝國根基鞏固。

至此,帝國的統治者可以做的就已經盡了。

一列火車初速度已定,接下來就只有在那條摩擦力永遠大於零的鐵軌上靠著慣性行駛,直到速度被消耗殆盡、列車停下的那日――那一天,帝國也走到了盡頭、那註定傾覆的命運的盡頭。

縱使後朝統治者如何勵精圖治,他們能做的也不過是減小一點摩擦力,卻終不能消去那摩擦力。

因而在某種意義上,對於一個帝國唯有前期一兩個統治者才是重要的,爾後的統治者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勞無益。

因而萬曆的消極怠工對敵過得硬想也可以近似於零了。

因而張居正憑著他天才的能力輔佐萬曆以期完成明朝中興大業也可忽略不記了。因為這些都只是徒勞。

那麼對萬曆來說,張居正的出現有什麼意義呢?

讓萬曆經歷一個偶像的破滅。

曾經深受萬曆敬重的張居正,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滿口“清廉”、“節儉”,自己生活卻奢侈無度;滿口“謙恭”,回趟老家卻也派場十足。

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不過是心口不一、嚴於律己寬於律人的小人。

也許他對帝國唯一有意義的影響便是是帝國的一位統治者對“道德”的徹底失望。

萬曆於是意識到,每個人都有私慾,每個人都有陰陽兩面,每個人都有雙重道德。

他不再相信真有所謂“無私”的人。

他開始厭倦文官們滿口的“仁義道德”。

他失掉了評判道德的標準。

不幸的萬曆,過早的從張居正那裡體味到這些,在他人生觀、世界觀正在形成的敏感時期體味到這些,那刻骨的痛心和徹底的絕望,與多年後的立儲事件(國本之爭)一起,將他對文官的信任和他勵精圖治的雄心壯志消磨殆盡,將他永遠的鎖在了深宮內院。

成夜蕭和,敗也蕭和。

萬曆就這樣被他最敬重、也是他這一生中唯一敬重過的,張居正,毀了。

《萬曆十五年》是個悲劇。

凡書中提到的人物,所有人物,沒有一個可以大團圓結局。

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或身敗且名裂。這是一個無可挽回的悲劇。

因為書中所有人物都是那個江河日下的制度的犧牲品,那個註定傾覆的帝國的犧牲品。

所有試圖與命運――自己的,或是帝國的――對抗的人、努力,都被帝國註定的結局所湮沒,所吞噬,無一倖免。

有些結局是一旦開始就已經註定的。

如洪水猛獸這注定的結局可以吞噬一切擋道者,甚至讓道者。

於是於歷史長河中,這些人,君或是臣,激起一層漣漪,那無奈絕望的漣漪啊,留給後世一聲嘆息,然後,消逝無影。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800字範文【3】

記得上大學時“國學”興盛,有一次在圖書館無意中翻到《萬曆十五年》時就被它深深吸引。作者借萬曆十五年這發生的看似瑣碎的事情作為線索展開敘述,全面展示了明代萬曆年間從皇帝到官員國家暗藏的癥結,顯示了在落後的制度裡無論怎樣的個人,身處何等位置,做出怎樣的努力,無論是他個人,還是他所想改變和擺脫的社會環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錮著,讓個人成為了這制度的犧牲品。個人已無法做出任何改變,這制度讓中國幾乎停滯不前,甚至無法跟上白山黑水邊上一個遊牧民族的節奏,明王朝已走到沉沒的邊緣,落日餘輝,敗落已經是無可逆轉的事了。

作者選擇的人物很具代表性,他們看起來都認識到了帝國前進與滯後的碰撞中出現的問題,也曾滿腔熱情試圖扭轉帝國的命運。但無論是堅持道德的力量維持傳統,亦或是某種程度追求自由和變革,結果對於個人命運或者追求來說都是失敗的。因為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對抗制度,每個人都是制度鏈條中的`一分子,當他想改變這鏈條時,他無疑會被鏈條上的其他人所殘酷打壓,維持守舊平衡的集體力量是強大的,而想阻擋時代的前進也是個人辦不到的。因此即使某個人意識到了現實與社會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無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際,只能感受著社會的暗流湧動而束手無策。

全書第一章從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長環境和聰穎好學寫起,他卻最終清算了自己的老師和首輔張居正,想獲得自主的權力,最後發現皇帝只不過是一切祖訓和舊制度的執行者而已,並不能決定國家的方向。第二章,繼任首輔申時行努力在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折中勸和,小心謹慎地維持文官集團內部的平衡,使國家機構能夠正常運轉,這種過於保守的施政策略使國家發展陷於停滯。第三章,皇帝為立儲一事與群臣互不相讓,在認識到無法實現個人意志後,對朝廷官員採取疏遠、消極應付的態度,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義,也採取消極敷衍的做事態度。第四章進一步借內外政的大事表明了皇帝不能以個人意志做出決定而實際決定於群臣,活著的皇帝個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沒什麼區別。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復洪武皇帝時的制度和風氣,然而這樣做無疑與社會時代相悖離,雖然道德值得敬佩但無法真正施行。第六章從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角度敘述了明朝武官處於被文官壓制的境地,而無法有所作為。第六章社會名人李贄的思想與社會的衝突,其實是儒家內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學與傳統朱熹理學的對立,然而李贄的思想雖然批判時弊,但並不能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故而本質上無法改變社會反而顯得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