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篇1

《非暴力溝通》是由美國人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聽到《非暴力溝通》這個書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協作運動。暴力指不同的團體或個人之間,如不能用戰爭方法和諧彼此的利益時,常會用強迫伎倆以抵達自己的目的,稱為暴力。作為一名受過教育的、沒有犯罪記載的公民,我歷來沒有想過自己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每次在責罵小孩後,孩子媽都會建議我去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她說我的言語給小孩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應該也算是暴力的一種。

當我讀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有兩大方面的感受:

一、關注非暴力溝通方式的要素,深思“修身”

作者以為,非暴力溝通方式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求以及央求。當發作一件事情,懇求我們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複述,接著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後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求招致呈現那樣的感受,最後表達自己的央求——細緻的、細化的央求,當中必需明白是央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個學生在一個星期內遲到了三次,教員對該生中止批判教育。

情境一:

教員:“怎樣次次遲到都有你的份?以後按時到校,如若再遲到就把你移交學校處置!”

情境二:

教員:“你這個星期曾經遲到了三次了,我很不快樂。你的遲到行為違犯了學校的規則,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所以請你按時到校。”

我國古籍《大學》裡有一段:“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說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違犯了非暴力溝通。但細想一下,絕大多數的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自己的想法,特別關於經常犯錯的學生,教員就容易構成呆板印象,即使該學生本週遲到的次數比上週少,教員也覺得他是經常遲到,似乎沒有任何矯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個人感情顏色地中止複述,必需加強個人修養。

二、對待憤怒與多角度思索

作者以為,當人們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指責自己;2、指摘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當我們選擇指摘他人時,我們以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這就是我們的憤怒的緣由。

例如:第二次月考過後,級長對我說:“你們班的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

選擇一:指責自己。我說:“是的,都怪我平常沒有好好管理班級”。

選擇二:指摘他人。我說:“這班學生太懶散了,平常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後沒有好好做作業和複習”。

選擇三: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說:“總分平均分還是年級最差,但與上次考試對比,與年級總分平均分的差距在減少,說明有進步”。

選擇四: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級長對我說這事情,主要是關心我班成果,希望我能制定有效的方法來進步班級成果。

從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摘他人,只會使我們的心情變差,而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動身,沒有產生任何的不快樂。

生活中充溢著矛盾與誤解,經過溝通,能促進彼此的感情,消弭誤解。暴力不能處置問題,反而讓問題複雜化。非暴力溝通可以進步人們溝通的質量,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嘗試運用非暴力溝通與他人交流。

  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篇2

閒來無事把最近幾年很火的暢銷書《非暴力溝通》看完了,一句話總結這本書:在說話之前先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別人的感受,並且在說話的時候語氣溫和且表達意思準確。下面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本書介紹的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並結合自己的理解與在現實中的應用。

1、觀察:勿與評論混淆

觀察的語言表達的定義: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中,清晰的行為結果。觀察是要有依據和事實證明的,比如具體的時間點、頻率、某個具體的方面、數額等。

這章主要想表達的是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在無意的情況下表達出來,從而讓聽的人先入為主或者一開始就產生厭惡的情緒。就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你不愛我了,你第一反應就是:我哪裡不愛你了?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如果你女朋友說你好久不陪我了,你就會反思自己是不是最近很少花時間陪她忽視了她的存在,而不是在想:我怎麼不愛你了?

2、感受:勿與想法混淆

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一,要區分哪些是感受。“我覺得”、“我以為”不是在表達感受,也不是在表達感受;第二,建立感受的詞彙庫。

這個第二點我認為是第四點的一個分支,第四點是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他主要想說的是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溝通的順暢。具體操作在第四點講。

3、需要:是感受的來源。

感受和需要之間的關係:我們的需要、期待、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因而,不是追究別人的責任,而是體察感受背後的自我需要:我的哪些需要、期待或價值取向沒有得到滿足?

書中舉的例子是A:驚了,居然有那麼多未婚先孕的B:你擔心他們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A:是啊,如果我這樣做我爸會殺了我的B:看起來在過去未婚先孕的後果極其嚴重?……書中在回答別人的感受時通常用反問句來猜測別人內心真實的想法,這種說話方式有點像心理醫生在不停的問問題,我建議少用用這種方式跟別人說話,一是很無聊二是會給一些人心裡壓力,但是我們可以借鑑這種方式,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哇!這個口紅的色號好好看。你別反問她你是不是想買了?你應該直接跟她說我下單了。總的來說考慮別人說話的深層意思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我們在平時說話的時候應常常考慮別人在想什麼,尤其是跟女生說話,她的每一句都有著她的深層意思,多一個心眼多一點脫單的概率,熟讀《情商》祝大家都能找到一個好物件。

4、請求: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

請求的藝術:

●提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同時要伴隨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請求對方的反饋,確保我們的意思與對方的理解相同;

●明確談話的目的。

跟第二點差不多,說話一定要說清楚把你想說的東西用精準的話說出來,不然就容易產生誤會,就比如說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問老師能不能帶我畢設,老師回覆:你是一個人不?我還可以帶一個人。我以為老師能帶兩個人誰知道老師的意思是她只能帶一個了,害得我推薦的那個同學白高興了。這四點要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只要做好第三點你就能做到非暴力溝通,其他的要素我認為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情商》,說話不要讓別人太討厭。

另外本書中有一個很新穎的觀點我認為大家可以學習一下,就是在你不想做一件事或沒毅力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應該去做這件事,因為這對我有好處而不是說我不得不去做這件事,這樣有助於增加你的行動力。

  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篇3

首先,這確實是一本好書。在前面的書評裡面看到有人說中文的翻譯很牽強,由於本人沒有看過英文原版,對這點不好做任何評價。假若在看的過程中有覺得語言不是那麼流暢的地方,鑑於看本書注重的是其實用性,也就完全不覺得有什麼了。

說話我家裡,就是我和我的父母的家裡,其本質就是一個階級社會,一個專制社會。長這麼大對家庭的唯一感覺就是想逃離,之前一定要我具體地分析我還真是說不上來,反正就是受不了家裡。我的.父母的溝通方式就是完全的暴力溝通:在我的小時候那是身體的暴力,也就是直接地用武力等強制力來使得他們對我的所有請求都得以實現。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或者說,在我漸漸長大了以後,我慢慢地學會了這個世界上的一些通用的價值觀,即明白了這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如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女兒,一個好女生,一個好朋友,一個好的女朋友……然後我會表現出我應該表現的樣子。所以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家裡都相安無事,基本上我和我家裡人的關係很和諧也很和睦。再後來,我做了一些不符合他們的想法的選擇,然後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就又出現了,在階級社會裡面,有矛盾就有壓制,有壓制就有強制和暴力。這個時候的所有暴力,就轉變成了隱蔽的暴力,從他們跟我的談話上面,從他們的命令上面,從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上面等等,來讓我覺得難受,給我壓力從而強迫我做出讓他們滿意的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我已經從那個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應該成為的人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外求學和工作的過程中,我做了太多我不應該做的事情,同時我從其中確確實實體會到了樂趣;與此同時,我還是會認為我做的這些事情是不對的,是不應該的,所以我都會瞞著。也就是說,我察覺到了我不可能做什麼都去滿足這個社會的規範,並且開始去做那些確確實實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事情,可是在思想和認識上並沒有改變。

根據書中的說法,這個時候的我,對人會很冷漠。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考研的那大半年的時間,我一個人住,我誰都不聯絡,連電話也不怎麼接的。那個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很失敗,什麼都做不好不能夠做一個符合這個社會的要求的,符合父母的要求的,走出去能夠閃閃發光的人,讓父母覺得很驕傲的人。很有自暴自棄的想法,於是乎每天都在自己租的房子裡面睡覺。

當然考研是沒有考上的,那就找工作好了。找到了一個在浙江的偏遠的小山村的工作,所有的人都說不好但是我還是去了那裡。只要是能夠離開就好,反正我什麼都沒有,還有什麼可怕的,又還有什麼更糟糕的呢,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怕的,畢業的時候雖然也捨不得也還是開開心心就去了。去了那裡吧,也確實是蠻開心的。

然而這不夠,逃避沒有解決問題。

只要沒有徹底懂得我為什麼是一個人,而不是一把椅子,我就會繼續遇到麻煩,因為我以及我的人生都會繼續致力於滿足這個社會以及和我有關係的人的要求和想法,就像一張椅子一樣認為自己具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功能和義務,那麼不管我實際上怎樣想怎樣認為,我的人生的意義就是為完成某些功能或者某些義務。這樣我就永遠也不會去理解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有什麼樣的想法,我喜歡什麼,我討厭什麼,我的人生需要怎樣的滿足;我也永遠都不知道也不會愛自己,事實上我也不可能去愛別的什麼人,或者這個世界了。

如果繼續當椅子的話,那我這輩子都只有繼續鬱悶的份了。

  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篇4

20xx年3月份,我讀了一本書,是華夏出版社出版的《非暴力溝通》,作者是美國的馬歇爾盧森堡,譯者是阮胤華,讀後有一定收穫。

我還記得小時候讀《三國演義》時,讀到張飛被殺的故事,感到非常惋惜。因為急於給死去的結義哥哥關羽報仇,張飛命令部下趕造白旗白甲,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負責此項工作的將官範疆、張達據實稟報:白旗白甲不是三天之內就能夠完成的,希望能夠寬限日期。結果被脾氣暴躁的張飛綁在樹上,扒光商議,用辮子鞭打後背50下,打得滿口出血。打完之後,張飛還說,必須在三天之內完成,否則,就殺了你們兩個人。

結果範疆、張達一合計,認為三天之內無論如何完不成任務,肯定要被張飛殺掉,與其被殺,不如殺他,兩個人合謀殺死了醉酒的張飛,投奔東吳而去。可憐大喝一聲河水倒流、英勇無敵的張飛沒有死在敵人手裡,反而被自己人給幹掉了。起因就是溝通有問題,張飛脾氣太暴躁,讓部下覺得生命受到了威脅,最後自己把性命搭了進去。

所以,溝通非常關鍵,甚至關係到自己生命安全,我們每個人能不重視嗎?而且,溝通不能以暴力相威脅,或者語言裡含有暴力成分。用《非暴力溝通》封面上的推銷廣告語來說,就是“通過非暴力溝通,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關鍵是如何溝通,如何實現非暴力溝通?這是本書寫作的主要目的。

作者提出非暴力溝通的模式是“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這種模式看似簡單,實則我們很多人都敗在這幾個環節的不完備上。比如說,上面的例子中,張飛可以說:“我觀察到你們三天內製造白旗白甲有難度,感到很痛心,我需要在儘量短的時間內趕往前敵殺死敵人,所以請你們一定努力完成任務,保證軍隊進攻敵人時的裝備就緒。”

而且,張飛不以暴力相威脅,等範疆張達等人提出困難之後,不是一味責打鞭笞,而是積極地出主意、想辦法,讓範疆張達兩個人度過難關,我想,範、張二將官不會受到責罵鞭笞,也不會感覺到生命受到威脅,就會踏踏實實地履行職責,不會想著可能被張飛殺掉,心裡就踏實了,也就不會謀劃殺掉張飛了。你看,因為溝通方式不同,可能溝通的效果不同,就會產生這麼大的效果不同。溝通重要,我們每個人能夠不慎重對待嗎?

再比如,有的家長可能看到孩子在做作業時效率不高,這時,有的家長會說“別磨蹭,趕緊做完,還需要幹別的事呢。”孩子聽了以後,覺得有一定壓力,就會在自己作業上下功夫。如果受過非暴力溝通訓練的家長會說:“我看到你今天的作業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做,我覺得老師佈置作業是有目的的,所以你沒有完成作業讓我感到不安,你能否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再幹別的?”這種模式就是按照“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模式,就會省掉了種種命令、抱怨、批評的成分在裡面,就有可能讓管理物件心悅誠服,愉快地接受任務。

說服人的技巧,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需要我們好好琢磨,認真實踐,才可以取得效果。反過來,如果每個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溝通,這個世界可能再也不會發生戰爭了。

溝通學,在國外是顯學,我們國家雖然注意了,但是,還有不小差距,需要繼續努力。雖然,我們國家歷史上因為溝通改變歷史面目的例項太多了,但是,我們研究的廣度、深度是需要繼續提升的。溝通問題解決了,我們十三億人口團結一致,就沒有幹不成的事情。溝通學,是一個大題目,我自己需要認真學習,讀者們如果有興趣,也可以一起學習。

  關於《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篇5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發現一本好書,非常棒,是美國的馬歇爾· 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看後感覺非常受用。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書裡講述的溝通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不舒服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說對方引起的。比方說,每次你看到孩子滿地亂丟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務,就會叨唸他們,結果他們不但不改,屢屢讓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後惹得一肚子氣,他們煩,你也煩。其實換一種方法,換一種說話方式就可以改變他們這些屢教不改的行為:

第一句:當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亂丟在地上(要述說事實,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駁的事實。比方說,亂丟,就是一個批判,不是事實,人家覺得玩具本來就該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覺得很不舒服(陳述自己的感受,誠實、中肯)

第三句:因為我很不喜歡家裡看起來凌亂(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為我不喜歡凌亂,我才不喜歡你把玩具丟地上,否則我一點也不在乎的,不是嗎?)

第四句: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玩耍後自己將玩具收進玩具箱裡嗎?(提出一個可行的要求,對方可以照著做的合理要求)這種溝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糾紛,尤其是對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別管用。

這本書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如何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等——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獲得愛、和諧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