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1

每每看到身邊優秀的老師,我都羨慕不已。他們的課堂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或激情四射,或沉穩幹練,我也想擁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花了更多的時間看書、備課、上課,但至今,我似乎還沒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看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一書,我找到了癥結所在:無論備課,還是上課,我都缺失了自己。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專業尊嚴。

竇老師認為要想擁有專業尊嚴,就要擁有專業自信,專業技能,專業自我。有些老師走的是成功的“快車道”——上公開課“一炮走紅”,繼而被重點培養;而更多的老師靠的是堅持讀書、寫作、實踐、反思,來提升專業素養,才會擁有屬於自己獨特風格的專業特色。

幸運的是,我也經歷過公開課的磨礪。每次磨課都讓我刻骨銘心。有的名師上課之前會把課文爛熟於心,上課時才能信手拈來。我自知資質太淺,名師都這樣做了,我不更要爛熟於心嗎?於是,備課的第一步便是背誦課文,無論長短。課文背會後,感覺理解的還只是皮毛而已,便翻閱教參。教參解釋的確實詳細、深刻。看了之後,對文字的理解自然深了一個層次。但是,“閱讀”不等同於“閱讀教學”,我不可能也不願意把教參上的理解照搬到課堂上,那樣的課堂我都覺得索然無味,更何況學生呢?再加上是公開課,我更是想讓課堂教學高於平時的家常課,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堂有亮點,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又一難題困擾著我。在一次次的試講中嘗試著,探索著,再加上學校有經驗的老師也給我出謀劃策,我的公開課才有所長進。但是,正是因為對文字的理解靠的是教參,不是自己;對難點的突破靠的是有經驗的老師,也不是自己。所以,每次公開課雖然都是一次蛻變,但回到家常課時,卻覺得怎麼還是濤聲依舊。如果說有改變,估計也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沒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找到自己。只有自己對文字有了獨特的理解,才會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來應對課堂上出現的措手不及的問題,才能在自己的課堂上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抉擇,才能擁有鮮活的生成,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要想找到自我,必須沿著讀書、寫作、教學、反思這條路義無反顧地走下去。也許,這條路上荊棘叢生,但走著走著,或許你會發現教學風格已悄無聲息地定格在你的課堂上了。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2

為師者,教法為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參加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語文,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要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所以說,語文離不開生活,語文教學要充滿生活的氣息。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的主題教學實現了語文和生活的共振,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了求真、向善、愛美的種子。

在竇桂梅的語文教改中,她十分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感悟,不光有理解,還要有發現。在生活中感悟語文,感悟人生真諦是內養而成,這既符合學習語文的規律,又繼承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更是把語文學習當作生命活動、情感活動、思想活動、心靈活動的過程。學生們在發現所生活的世界無限豐富和美妙,不停質疑與批判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昇華了自己,超越了自己。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是知識的海洋,是學習的大舞臺。我們老師要有一雙慧眼,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從生活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竇桂梅的語文教學立足課堂,但超越了課堂,她努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睜開好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瞭解自己生活的神奇地球和多變世界,感受人世間的善惡美醜、愛恨情仇。當學生擁有了一雙發現的眼睛後,他們就會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和生活內容帶入自己的課堂,寫進自己的考卷,於是就有了智慧與創造,生命中的潛力也得到盡情釋放。

超越課堂,不光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活動中,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裡。去年學校期末開展“優秀學生”評選活動,由於名額有限,一些平時表現比較好的學生沒有被評上。我讓學生寒假裡以這件事為題材,以《生活告訴我》為題,寫一寫心中的感想。姚子薇同學寫到:“生活告訴我很多很多,它讓我明白了好東西要和別人分享,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能半途而廢。就在幾天前發生的一件事,也許在別人看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卻讓我明白了‘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道理’。同時也讓我堅信:只有付出努力才可能有回報。我靜靜地回味著爸爸剛剛說的話,又想到班上被評上的優秀學生:胡慧不但學習好,而且上課時非常積極思考,回答問題常常得到老師的誇獎;金威雖然學習成績不如我,但他熱愛勞動,還幫老師管理‘班班通’,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況且老師也說過,一個真正優秀的學生應該是各個方面都得到較好發展的。是啊,我雖然學習成績比較好,但老師曾批評過我作業還不夠認真,也不能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這時,電視裡傳來高亢激昂的歌聲: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趕緊站起來走向書房。”

只有經歷,才能懂得。只有讓語文學習根植於生活這塊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其永遠生機勃勃、活力四射。然而,在今天的語文學習生活中,不少學生喜歡看電視、看漫畫、看電影,不太喜歡看書,學生的閱讀內容遠離經典,大多為“文化快餐”,孩子們對白紙黑字的課本越來越難以親近。竇桂梅倡導的主題教學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那些富有“人生意義”的主題連線著孩子的精神世界和現實生活,它們通過課文,會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習並不那麼枯燥,原來語文學習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生入情入境的情況下,再來進行語言的學習、推敲,同時達到深化情感、磨礪思想的目的。

在進行“落葉”主題教學時,竇老師創設情境,師生扮演課文中的不同角色,採用文字、師生、生生對話的方式,抓住“爬、躲、藏、遊、飛”這些表現小動物動作的詞語,進行比較品味。然後再採用朗讀的手段體會落葉給螞蟻、燕子、小魚、小蟲帶來的情趣。接下來,竇老師加入課外作品《秋姑娘的信》,讓孩子們體會落葉的聰明能幹——還能寫信給冬眠的青蛙、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裡的孩子。最後,竇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朗誦她自己編寫的小詩……

在這裡,竇老師讓學生通過“落葉”的主題“入境”;再通過對重點詞語的敲打、感悟、反思,感受文字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口語交際等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

當語文和生活引起了共振,它將散發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3

前段時間去南京聽課時,又一次見到竇桂梅老師,現已成為清華附小校長的她風采不減當年,更多成熟女性魅力,教育專家的睿智,在她身上看不到疲憊,甚至看不到歲月的痕跡,看著她,聽著她的課,我不覺心生感慨。今日,我再讀書櫃中存放已久的《竇桂梅與主題教學》一書,似乎漸漸讀懂了她。是什麼讓她永葆青春,滿懷赤誠?是她對教育事業的摯誠,自我超越那份認真,對讀書的痴迷和狂熱!這些讓我沉思,也讓我震撼。

書中處處給我啟迪,引我深思。其中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的教學理念如今讀來,更有新的啟發。這是竇老師富有創意的理念。竇老師帶領學生擴大篇章的積累。選擇了300多首古典現代詩詞,200多條古今格言,100多個寓言故事,200多個典故,1000多條成語,等等,讓學生背誦。這樣做,想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期。超越教材,就是讓我們帶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積累知識。讓我們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廣闊天地。

讀著讀著,我想到了我的這屆學生,他們即將升入六年級,其中不乏“小書迷”,他們同樣需要書籍的浸潤,但我感覺我引領的還不夠,雖然強調讀書的重要性,雖然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其實欠缺細緻系統的思考。也許還能補救,在未來的一學年裡,在這本書的啟發下,我似乎有了新的方向和動力,

“超越課堂”告訴我們,不僅僅要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這樣的學習才是感受自然、發現社會、體悟人生,才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透過教材感悟語文,感悟人生是一位語文教師的使命,也是我的教學方向。每次課堂上與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碰撞都能讓我為之所動。是的,讓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心靈碰撞,讓學生感悟到作品的思想,感悟到作品的語言以及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東西都是他們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他們的,更不是教師“交”給他們的。

讀著讀著,我漸漸明晰,竇桂梅老師想告訴我們在教一篇課文的時候,不僅僅要找到“這片樹葉,還要找到這片樹葉所在的枝條及大樹,這還不夠,還得去尋找這棵大樹所在的森林”。這或許就是“主題教學”的核心吧。這就意味著教師得有淵博的知識,要閱讀廣泛。看看竇桂梅老師,幾年來,她的閱讀量達300萬字,記下了2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500多萬字的文摘卡,寫下了10萬字的教後感,聽了校內外1000多節課……我們問問自己能做到嗎?是的,這或許是可望不可即的,但那種內心的感動,正引領著我努力實現自我超越,不斷學習、不斷創新。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4

在學校圖書室瀏覽到一本圖書《好課是這樣煉成的》,摘錄了許多名家的精彩語文課堂教學片斷,從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竇桂梅老師。假期,去泰達圖書館借閱圖書,在琳琅滿目的書架上,看到了很多語文名家的著作,隨手翻閱,還是竇桂梅老師的文字和內容最為吸引人,所謂“讀書不在多,而在於精。”於是利用假期時間,認真拜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

何謂主題教學?帶著這個疑惑,我走進了竇老師的書。竇老師這樣解釋“主題”:“‘主題’不是思想主題,也不是寫作主題,而是文化主題,如那些連線著孩子精神世界、現實生活或者與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有關的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

構建在主題思想上的主題教學就是在教一篇課文的時候,不僅僅要找到“這片樹葉,還要找到這片樹葉所在的枝條及大樹,這還不夠,還得去尋找這棵大樹所在的森林”,這樣的教學才會避免支離破碎的分析講解,才會使教與學有效。竇桂梅老師從走上國小語文教學之路開始,就孜孜不倦的去尋找、去追求那樣一個夢想“讓語文學習充滿成長的動力,讓語文學習綻放智慧的潛力”。

基於這一夢想,竇老師提出了自己語文教學的教育觀“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立足於這三個超越,創造性地提出了主題教學這一概念,並時刻踐行“三個超越”於自己的日常教學中。

一、超越教材。

竇老師從1994年新接的一年級起,致力為學生打好終生學習的底子。竇老師六年國小教學中精講180篇文章,泛讀84篇文章;從閱讀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到閱讀兒童文學、雜文隨筆、科幻漫畫;從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到“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她還帶領學生在學好教材的詩詞基礎上,閱讀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還讓學生積累了1000多條成語,100多個寓言故事,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平心而論,我對竇老師這屆帶了六年的孩子充滿了無比羨慕之情,在這樣的文化薰陶之下,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習作能力,焉有不強之理?這才是超越教材的真諦吧。通過對教材的創造性超越,教師不僅僅是帶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積累知識,更是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從而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提升語文和人文素養。“腹有詩書氣自華”,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書籍閱讀從而產生一定質量的質變。“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階梯的第一個平臺首先由我們這些國小語文老師來搭建。

二、超越課堂。

“作為為學生生命奠基的老師,我時時提醒自己:給孩子一雙慧眼吧,讓他們把這個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要讓學生懂得:在課堂上好好學語文,但絕對不是隻靠課堂就能學好語文,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語文學習就在廣闊的天地裡,生命的成長中。”我感動於竇老師對自己的稱謂——“為學生生命奠基的老師”,無疑,這是位極睿智的教師,亦是位有一顆剔透玲瓏心的教師,這樣的生命觀指導下,竇老師盡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在開放課堂教學的同時,把學生生命中的潛在表現力盡情地釋放了出來,在學生的心靈上盡情地跳躍生命的華爾茲。

三、超越教師。

“我認為,引導學生超越教師,實際上是教師自我的一種超越,是富有魅力精神境界的行為表現;是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的人,成為學生心目中一本百讀不厭的大書;是學生超越了教師的攙扶和點化後學會質疑、學會批判,最終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的過程。”超越教師的過程其實是學生體驗自己學習所得知識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也是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實,探求真知,獻身真理的過程。教師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時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為,是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從而成為學生心中一本百讀不厭的大書。

“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報,比我艱辛的多呢。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真心誠意感謝命運,感謝朋友。”竇老師經常把這句感恩掛在嘴邊。常懷感恩——因一份難得的燦爛和磊落,因長年累月吸收書籍的精華,因一顆為了生命而教學的心。她的“三個超越”的理念,她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她對生命狀態的一執著熱烈的追求,對生活的體察和生命的體驗,不僅讓學生受益,更讓每每捧讀此書的我感動並激昂。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5

近日,我拜讀了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的專著——《竇桂梅與主題教學》,收益頗多。她有特殊的稟賦,有特殊的魅力,有特殊的機緣,所以有特殊的成就。許多人都認同這個觀點,我也不例外。但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以後,我完完全全改變了這一看法。這部教育專著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沒有過多的純理論知識,有的只是實實在在的教學體會以及從教師角度闡發的具體教學方法。讀這本書,我還被作者崇高的師德、不懈的努力、勇於創新的精神和求證務實的思想深深地感染著,潤澤著。

一、新時代的新教師。

竇桂梅老師當初的追求,“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講臺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師。竇老師的成長告訴我們,她是一個本份的教師,也在盡一個教師的本份,她的起點並不高,基礎也不厚實,她的快速成長,源於她的自立,自覺和自醒。竇老師的成長告訴我們,正確的信念就是穩定的動力,教師的自我專業追求如果內化為信念,就不會被消除,從而形成堅毅持恆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擁有它,生命的種子就會迸發無限潛能,生根、發芽、開發、結果,從而結出豐碩的果實。

(一)激情不老,伸展個性。

馬克思說,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物件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竇老師認為教師的激情就是要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對教育的激情,應該從現在的外在表象化為內在的精神氣質。的確,真正的激情不會因年齡的增長,化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竇老師的這種不老的激情不僅體現在課堂上,她每天堅持一小時以上的閱讀,幾年來,閱讀量達300多萬字,記下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0多萬字的讀書卡片。聯想自己,我的閱讀量實在是太少了。古典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不足,所以我必須讀書學習進行自身知識的彌補和充實,要像乾燥的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和納取。教師不能沒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浪,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

(二)愛在細節,海納百川。

竇老師提到,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雪中”去“送碳”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二、“三個超越”與“主題教學”。

課改以來,關於語文教學有相當多的話題,相當多的爭論。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如何落實?語文教學的根在哪裡?竇桂梅的“三個超越”和主題教學無疑是對語文教學改革方向的最有力的詮釋。

(一)語文教學的“三個超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當孩子心置校園,開始他生命的體驗時,他的生命流程是快樂還是痛苦,是昇華還是壓抑,是創造還是束縛,這完全繫於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育追求。

一是學好教材,超越教材。基於教材但不囿於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籍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

二是立足課堂,超越課堂。語言已經不只是作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語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生存方式。學生的生活活動,心靈活動等所有的生命運動都是語文學習的過程。

三是尊重教師,超越教師。是學生體驗自己學習所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思想碰撞和觀點交鋒的過程,是獨立思考、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實、探求真知、獻身真理的過程。要說竇桂梅的“三個超越”是從實踐開出的課改之花,那麼她的“主題教學”便是勇於創新的教學和思想之果。

(二)語文教學的“主題教學”。

主題教學是目前資訊科技教學中非常流行的一個趨勢。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教學形式。也許,相比任務驅動,主題教學顯得更生動,活潑,也更能體現出教師對課程認識的深度,知識的廣度。好的主題應當是和課程知識點緊密耦合的,主題完成同時也完成了知識點的教學,同時也推動了主題的深入。有些主題教學採用的主題在考慮其中的緊密耦合上缺乏熟慮,比如主題和知識聯絡的恰當性,主題推動環節如何設定,主題在推動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環節間連貫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必須的連貫,通過獲得技能支撐後,是否體現了對主題的認識或者思考的提升。不然,主題只能漂浮在課堂上,文化成為了裝飾品。

三、不斷超越自我。

竇桂梅是一個愛思考、有獨特見解的人。這思想、見解是屬於竇桂梅自己的,是竇桂梅教育實踐的提煉和昇華。在本書中,竇桂梅並沒有講大道理,也沒有羅列出許多原則和規律,而是選擇了一個新的視角:從研究教學活動中的“細節”入手,從一些我們常常熟視無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讓讀者自己去悟出“規律”,於此同時,我收穫頗豐。

(一)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老師,首先要修煉內功。

讀書是一個教師的內功,是一個教師的本份。竇桂梅老師之所以能迅速成長,在國小語文教壇上獨樹一幟,與她酷愛讀書是密不可分的。青燈如豆,書疊千山,那一個個日夜給予她的是最為充實的快樂的享受,讓她一點點地營造著自己的夢想。為了讓自己的課具有理念與思想的支撐、將課上出風骨,她在晨讀時間和學生一起背誦古詩;在語文活動中,和學生一起講成語典故和寓言故事;晚上,閱讀大量的文學名著和教育專著。在不斷超越自己的理念的支撐下,她成為一代名師!她形象地說:“教育是容易使人心靈結繭和蒙塵的職業,我必須靠‘書’取暖、保鮮——跳著舞過暗淡的日子,讓我飛翔的是一本書。”其實我們只要能合理利用時間,也可以乘著書本的翅膀飛翔。趁現在在學校學習的機會,大量閱讀圖書典籍,不斷充實自己。

(二)做一名教師,需要科學的理念。

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是竇老師為生命奠基的教育主題的理念。當我們對這位特級教師的創造力由衷讚歎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一點:超越必須擁有一個平臺,始於一個原點,這就是常常被人們遺忘的“學好教材”、“立足課堂”、“尊重教師”。竇老師恰巧做好了這幾點,她的“三個超越”是建立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生活的積累、情感的積累,把充滿創新與活力的語文教學帶入課堂,讓語文教學充滿成長的動力,讓語文學習綻放智慧的潛力。她深知厚積才能勃發,絕不能固守一本語文書,為了學生的成長,國小六年,在學習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她精選了180篇文章,帶著孩子泛讀了84篇,精講了72篇,略讀了24篇。

還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低年級,推薦給學生一些民間故事、童話故事,中高年級推薦給學生一些兒童文學、雜文隨筆、科幻漫畫,合計100餘冊書籍供學生選讀。可見超越教材,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不能開空頭支票。作為未來教師要在尊重教材,尊重編者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原點,大量地補充同主題的文章來充實自己的教學,來拓展學生的視野,來豐富學生的積累,用同主題文章的量的突破來達到質的突破。

(三)塑造平和的心境,力爭做一名好老師。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說過:“花的事業是尊貴的,果實的事業是甜美的,讓我們做綠葉的事業吧,因為葉的事業是平凡而謙遜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將來有幸踏上了三尺講臺,也就意味著踏上了艱鉅而漫長的育人之旅,教師就像那默默奉獻的綠葉,時時刻刻襯托著鮮花的嬌豔。竇老師當初的“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講臺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師。時至今日,她早已收穫鮮花、掌聲、榮譽,可是,竇老師對教育事業的摯誠卻始終如一。現在的社會,處處都充滿誘惑,也許我們經常會思索:教師到底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如何找準自己的位置?

其實,教師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更應該給學生以適當引導,啟迪學生心中最美的那部分,挖掘出學生的潛力。教師這個職業,或許最初並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或者也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夢想,但我們卻不能無視這種工作所承擔的公共使命。為人類的幸福做出貢獻,是可以超越個人利益的,這也是實現教師的魅力、價值和意義所在。在我的心中,竇老師就是我行駛海上的一座燈塔,指引著我不斷向其前進、前進、再前進。只要我堅定信念,每天進步一點點,教書育人的幸福之神便會降臨於我。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6

新教育實驗,是為了彌補原有學校教育的不足,立足於實際的行動。在國家課程這一塊上,新教育認為,原有的課程改革已經做得比較充分了。所以在新教育中,對理想課堂這一部分只佔一章。相對而言,在新教育提倡的其他行動中,資料較為豐富。

這很容易造成一種假象,新教育實驗對國家課程理想課堂關注不夠。但在實際的狀況是其他的行動,都是為了理想課堂服務,為了國家課程服務。所以進行新教育實驗,必須牢牢抓住理想課堂國家課程,這個大頭不放鬆,抓住這個根基不放鬆。忽略了這一點,最後可能就是鬧了一個笑話,而一無所獲。

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國家課程的教育質量,而不是為了進行新教育而進行新教育。

所以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的主線是以理想課堂為主,其他行動都是理想課堂的分解,自覺的為理想課堂服務。在時間空間,權衡分量上要依據這個原則來劃分。

國家課程和學科教學,不能畫等號,當然,在現代的科學體系中,都是以學科來劃分的,每個學科沿著自己的隧道往前挖掘。國家課程,立足於學科,但不侷限於學科,他又有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因素。所以在國家課程中已經潛在包含了新教育所列舉的其他各種行動。把國家課程等同於學科教學,這樣的觀點也是錯誤的,但主體上還是學科教學。

在新教育中,高度重視書香校園建設,在所有的行動中,讀寫交流的因素都佔了主要地位。雖然實踐活動比較重要,但是作為人類學習以前經驗的主要途徑,還是通過閱讀交流和書寫進行。

無論把實踐活動提到再重要的位置,學科教學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以學科教學為唯一的目的。學科教學與學生髮展之間的矛盾,可能是近些年學校課程改革力求解決的主要問題。

從人類知識和能力的發展過程來看,不可否認精英人才在其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在任何時代,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人在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能力方面不會絕對的平均,都要由多到少分成一定的層次,有精英人才,有平凡的人。

近幾年在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多元智力理論,各種閃光點啊,各種表揚啊,不準進行成績排名啊。這些教育行動的實質是一種進步,他是為了給那些在學科學習方面不能取得優異成績的一部分人,指明一條發展的道路,雖然他們資質平平,不能在學科學習上取得優異成績,但也要給他們一條發展的道路,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素質和天賦,快快樂樂的向前發展。這種改革僅此而已,絕對不是把中等天賦以下的人,都發展成像精英人才一樣。所以絕對不能忽略精英人才的培養。

一些教改經驗十分成功的學校,因為教育者的經驗特別豐富,願力巨集大,所以創造出了優異的教學成績,這是和其他學校相對而言,用社會公開承認的升學分數線來衡量的。但是在他們的學校內部,班級內部,學生的精英、平凡的差別依然存在。

無論是轟轟烈烈的課程改革、素質教育和新教育實驗,都不能忽略精英人才的培養,不能忽略高深的學科知識和能力的教育。

在新教育實驗中,同樣是這樣,不能因為行動的繁多,忽略了國家課程的學科教學,忽略了精英人才的培養,否則就要走彎路。

新教育實施的兩條道路,以學科和國家課程教學為主題,其他行動為他們服務這樣的道路,第2個是每月一事的時空提綱。這兩條道路,實質上,第一條道路與學科為綱的道路是主線,是靈魂。每月一事的綱目,是具體實施的方法,兩個是一回事,而不是兩回事。

實質上就是一條,學科教學與其他行動的關係問題。無論新教育的理論多麼的完善和充分,無論他提供的資料多麼的豐富和充足,但是在實際做的時候,必須要一點一點的做,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行動思路,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和中心。要不然材料越豐富,彎路就走的越多,內容越詳盡,浪費的時間就越多。就像南轅北轍的成語一樣,盤纏越多,馬兒跑得越快,車子越好,離目的地就越遠。在新教育實驗中,提綱路線極為重要。

以國家課程為綱,其他行動看作是國家課程的分解,為國家課程服務,這樣的思路是正確的。

在關注國家課程中,提升專業能力的過程中。從教師個人層面和學校層面,以一種怎樣的行動策略,來不斷的提高水平,是一個關鍵問題。我們學習優秀學校的經驗如洋思等等,僅僅學一個靜態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學習他們動態形成的過程,或者是動態的工作過程。

在竇桂梅與主題教學一書中,就描述了這樣一個過程。一個教師在進入教育行業之前,經過了充分的選拔,在師範院校進行了專業的學習。這是教師工作的底線,具備了初步的學科知識和專業能力。然後進入工作崗位以後,不斷的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當然這其中也有教研室,中心校,學校組織的教研聽課活動。

要想有長足的發展,僅僅做到這些是不夠的。竇桂梅反覆強調了讀書和思考的重要性。在讀書和思考的前面,強調了堅持自己的理想,堅持自己的教學主張,有獨立思考精神,長期堅持積累的精神。在這種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廣泛進行深入的閱讀、思考和實踐。

沒有獨立的思想,沒有自己的主張,沒有獨立的思考精神,不能長期的積累。把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專業思想,當做別人的跑馬場,人云亦云,不加辨析思考,無論如何,專業精神是無法發展起來的。沒有這樣的精神,讀的書越多,只不過是兩條腿的書櫥。寫的文章再多,也不過是歌功頌德應景的文章。所以科學的精神,認真的精神,專業的精神是第一位的。

教師的專業成長,主要在於個人的努力,各級管理部門也只能在基本方面,主要的方面,做一些引導檢查評比。如果眼中只有各級部門的檢查評比,那麼無論如何,也不會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從學校的教學管理上來說,應提倡老師的獨立精神,為這方面的發展提供基本的條件,比如購買較為充分的專業書籍,但是這方面的工作只能引導,無法進行檢查和評比。其他工作方面要立足於把握好教學的基本工作,基本的管理,基本的制度,不可管的過多和過細。因為這種管理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一般水平上的作用。但也一定要把這種一般作用發揮好,如果不認真去做,這種一般作用也不能體現出來。從這裡要認清教學管理的本質,不要有太多的妄想,否則只能天天沉浸在夢裡,天天忍受著無法實現的痛苦。

關於這個方向,在新教育實驗中,有卓越完美理想崇高等等這樣的表達,但這種獨立的思考精神教學主張,在新教育中,並沒有表示的特別充分,所以說這一點認識很有新意,確實是有特別重要。

關於,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流,這種提法實質上和竇桂梅的提法是一致的。但是兩者用的語言可能不一樣。從而可以看出閱讀寫作和交流合作,吉祥三寶是教師發展的主要模式。那麼這應該也是教研的主要內容。從教學管理上來說,要關注教師的專業閱讀,關注教師的專業寫作,關注教師的專業合作。

竇桂梅,有一點我覺得講得特別好,教師的備課。備課不僅僅是把教案寫出來,在上課前去把課本讀一讀,想一想怎樣講。也不是集體備課進行交流。更重要的備課,在讀書和寫作中完成,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在廣泛的學科專業閱讀中實現。而不是僅僅備課前讀的那一小會兒。對教學方法和學生思想規律的瞭解,在廣泛的閱讀教育專著和教育寫作中完成,而不是僅僅在備課前,就把它完成了。專業的合作,是在廣泛的專業交流,專業協作中完成,而不是備課前完成一次集體備課就可以了。沒有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流的備課,是一種膚淺的備課,有一點作用,但是往往流於平凡和形式。更深刻的教研,是那種深入的專業知識的閱讀和對教學方法的閱讀,深入的專業合作和交流。這兩點合起來可以叫做教研工作的深淺模式。

以前在讀新教育的時候,有一個疑問,新教育對教學日常工作,為什麼沒有提呢?實質上,教師的三專發展模式就是正宗的教研活動。在實際的教學管理中要減少以前的那種膚淺的要求,集體備課和聽課的活動可以減少,但是要增加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流的內容,這才是更深厚的備課。既然有專業寫作,那麼每一課教案後面的反思,可以集中進行專業寫作,內容要圍繞學科教學。

教師有專業的追求,廣泛的閱讀名家的著作,而且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有深入的實踐,這樣,教學效果一定是優秀的。

教師的閱讀,一定不要侷限於新教育的一些個別材料和書籍,而是廣泛的涉獵專業名家的著作,這才是真正的專業閱讀。教師的反思,一定不能僅僅侷限於圍繞新教育的一些專案和理念進行了反思,一定是注重對學科教學的深刻認識。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7

這個暑假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還沒有讀完就讓我感慨頗深,讓我學的東西很多很多。

竇老師當初的追求,“一個樸素的願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講臺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師。我被竇老師的追求久久的感動著,而我已經擁有這一份令當時的竇老師羨慕不已的人生座標。卻沒有感到這份榮耀,沒有感到如此的神聖。有時更多的則是累,更多的是為單調枯燥的迴圈往復而牢騷滿腹,竇老師的對教育事業的摯誠,對學生的真心的愛讓我感動。從這本書裡,從竇老師的身上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什麼是激情。今年我所教的.是一年級,經過半年的時間和孩子們接觸,我明顯地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們上課毫無精神,無精打采,好像還累得要命,課堂上只有幾個孩子在發言,其它的孩子吃的也有,玩的也有,就是沒有學習的,趴著的,拐著的,遲到的……語文課上進行起來很困難,孩子們不願意讀書,讀起書來聲音也特別地小。每節課我都用心準備,課堂上我大講特講,自己總覺得自己很有激情,可是孩子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看了竇老師的書後,我才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激情:那就是對語文教學的熱愛,對孩子的愛。

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是竇老師富有創意的理念。看了竇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以及教學理念,原來竇老師特別注重孩子的閱讀量,六年的時間竇老師帶領學生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精選了180篇文章,泛讀了84篇文章,精講了72篇文章,略讀了24篇等等。可見超越教材,就是讓我們帶領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積累知識。讓我們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再來審視我的語文教學,我只顧著讓孩子透過一本教材教學生閱讀、學習,從而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超越課堂不僅僅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竇老師通過開展家長和孩子的心靈對話,老師和孩子的心靈對話的過程,不僅讓她和她的孩子,也讓我瞭解到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感受自然、發現社會、體悟人生,才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時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為,是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成為學生心中一本不讀不厭的大書。是啊,經驗早就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做好孩子的願望,老師的使命就是強化這種願望,呵護這種願望。從竇老師的書裡,實錄中,我知道她就是這麼做的,而我也要向她學習,做一個真正為孩子終身發展的好老師。

在這本書中,我重點閱讀了《我的教育主題——為生命奠基》這部分,對於主題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何謂主題教學?竇老師認為:主題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圍繞一定的主題,充分重視個體以驗,通過與具有共同主題的多個文字的碰撞交融,在重過程的生成理解中,實現課程主題意義建構的一種開放性教學。這裡的主題,既非思想主題,亦非知識主題,而是一種文化主題。它主張在實際教學中,將內容零散、形式單一但卻有著共同主題的語文學習文字重新作一番統整。這樣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使課堂教學的功能增強,容量變大。它不僅是組合教材的一種方式,更是實施教學、改革課堂的一把鑰匙。

竇老師在文章中談道:“主題教學有一個基本操作框架,即:話題切入——探究文字——比較拓展——連結生活——昇華自我。”我認為這是一個開放的框架。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都是按主題設單元,應根據不同主題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和策略,讓學生“入境”,所謂“入境始與新”,再通過對重點文字的揣摩、領悟、反思、感受文字主題的內涵和語言的魅力,竇老師稱之為“典範方為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所謂“拓展求發展”。

竇老師之所以能夠快速成長,源於她的自立,自覺和自醒,正確的信念就是穩定的動力。她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只要我們擁有追求,擁有信念,像她一樣通過不斷地讀,去思考,實踐,努力尋找新的進展,而不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願我們都能夠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8

當今的國小語文教壇上,各種教學理念、各種教學手段、名師專家層出不窮。其中,竇桂梅老師是為耀眼的一顆星星。從教這麼多年,雖然只現場聽過她上的一節課,可那節課帶給我的震撼以及影響至今猶存。竇桂梅所取得的成就與榮譽讓人歎為觀止。我也不例外。是什麼讓一位從山裡農戶家裡的小姑娘,到名揚全國的特級教師,到清華附小的校長?

最近,我認真地閱讀了《竇桂梅與主題教學》這本書,透過這本書,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竇老師的敏銳、執著和勇氣。也尋找到了她成功的答案。社會是課堂,實踐是礪石,他人是吾師,自身是關鍵。教師成長固然有賴於好的環境,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竇桂梅老師認為,只要你務實肯幹,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就會在現實生存的土壤中找到生長點,並以自己的成長影響周圍。她能有今天的成績,與喜愛閱讀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用她自己的話說:“要想提升自己就要向書本學習。”她每天堅持一小時以上的閱讀,幾年來,她的閱讀量達300多萬字,記下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向實踐學習,幾年來寫下了10餘萬字的教後記;向名師學習,幾年來聽了校內外1000多節課……青燈如豆,書疊千山,那一個日日夜夜凝聚了她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呀!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會帶出什麼樣的學生!竇老師帶領學生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精講了180篇文章,泛讀了84篇文章……引領學生走進閱讀的廣闊空間。提出了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富有創意的理念。超越課堂不僅僅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還要觸及學生的心靈。只有這樣的學習才是感受自然、發現社會、體悟人生,才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時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為,是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成為學生心中一本不讀不厭的大書。

她的“三個超越”的理念,她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她對生命狀態的一執著熱烈的追求,對生活的體察和生命的體驗,讓她與文字與課堂達到了“人課一身”的相融境界。我在竇老師的課堂主題——溫度·廣度·深度中遨遊,聆聽《再見了,親人》、《圓明園的毀滅》、《遊園不值》、《晏子使楚》、《秋天的懷念》、《珍珠鳥》切實感受到了竇老師的“三情共振”——課始激情情始終、課中悟情情更濃、課中喑情情未了,這就是竇老師的課堂,充滿激情如吹皺一池春水,流動起來,活潑起來,以執著激發執著,點燃心靈聖火,撥動課堂的琴絃。一本好書讀了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這不僅是語言的魅力,更是人格的魅力。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也要努力地讓自己去做一個善於讀書學習、不斷進取的人,用竇桂梅老師的話說,要“立足於課堂,讀有字的書,也讀無字的書,並且隨時記錄自己的心得”。相信當我們的學習毅力足夠強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之花會開得更加豔麗。

最後摘錄書中幾句話與大家共品味。“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對一個教師而言,讀書是最好的備課。”、“讀書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妙方”、“每天取滄海一粟”、“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教師因讀書鑄就備課靈魂,便成為了教育的永恆愛心、理想信念、社會良知以及社會責任心,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教師“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讀後感9

在新教育教師專業成長的旗幟下,學校購買了一批各學科特級教師名著。一直沒能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方面被大部頭的書嚇倒,這麼厚,怎樣才能讀完。一直沉浸在單篇文章的閱讀中,現在越來越覺得應去閱讀整本書。

前幾天看白老師文章,說他一天能讀一本書,我覺得這不可能實現,那麼厚,怎麼讀。上網看看,有許多閱讀達人的快速閱讀經驗。

細想想,確實是應該有這樣的能力,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就不會有專業的成長。

以前做過一段時間的高效閱讀教學研究,其中許多方法確實是可借鑑的。一本書不一定像讀一篇文章一樣要精讀細讀,可以先瀏覽,然後抓住重要的精彩部分,有價值的部分,進行精讀細讀,我想這樣,速度就會加快。讀書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完整系統的瞭解作者寫了什麼。而是看作者的哪些經驗能夠為我所有,改變自己的工作。所以那種認為讀整本書就是把這本書的所有內容都吸收掉消化掉的想法,是不必要的,實質上,無論讀得再細,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認識,永遠無法達到作者認識的深度。老是抱著把一本書徹底讀懂讀細的想法去讀書,那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博覽群書的,實質上這樣去做也沒有必要。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為我所用,應該抱著得意而忘書的目的去讀,有選擇的讀,這樣去讀,一天讀一本書,是能夠實現的。讀完以後也有實實在在的收穫。

有這樣的知識,我想閱讀整本書可以實現的。前兩天對某個問題有興趣,從網上買了一本書,300多頁,拿到書後用了三個小時,就讀完了。而且畫出了關鍵的詞語,對其意思理解比較好。讀書的關鍵是有興趣,有知識背景,精力集中。

於是開始做,讀整本書的嘗試。先讀第一本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午休起來3點開始,讀到6點,完成了對這本書閱讀的一大半,先瀏覽了一遍,掌握了大概內容,找到有價值的部分,然後有選擇的精讀。如果再有一天時間應該能夠讀得差不多了。可見,快速讀整本書也是可以實現的,只要注意方法。

對竇桂梅的大名,很早以前就知道了,也簡單的看過幾篇文章,今天在讀完他的這本書以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位學者型的教師,被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最強音。

首先他是一名教師,他立足於日常繁忙的教學。雖然後來做了教學管理,但是依然深入課堂。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理想和對人生的定位。

但他對自己的定位不是一個平凡的角色。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他對自己的定位可能有不同,但都是卓越的,優秀的。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的超越自己,達到高峰。在上學時很優秀,被留校,然後去追求做一名教師打造優質課堂,後來有了自己的教學主張。再後來參與學校教學管理,教學主張達到高層次。現在雖然成為中國基礎教育最強音,但是依然走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

他是一名學者。在大學裡,著作等身,廣泛閱讀,知識淵博,是學者。他雖然是一名教師,工作在基礎教育的國小裡,但是她的閱讀量,思考的問題,她的著作,絲毫不遜於學者。

從他對主題教學的思考可以看出博覽群書,有自己的思考。他提出的幾個觀點,都是那麼深刻。他提出的一些問題,大多數我也思考過,但是他往往能一語中的,得出正確的結論。這種見識,一源於他的博覽群書,視野的廣闊,更源於他深入的實踐,對事業的追求。

看他的一些對語文教學的論述,自己的心彷彿也亮堂起來了。

他提出的主題教學與新教育提倡的兒童課程,十分接近。他提倡課堂要關注學生的生命體驗,大閱讀量和語文的實踐活動,與新教育中的理想課堂和晨誦、午讀、暮省和各種各樣的行動高度相似。可見很多事情,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內容,一個相同的認識和思想,因為人們的角度不同,表述的方法不同,但是它的內容可能完全是相同的。對閱讀誦讀和反省的認識,新教育用了那樣一套表達系統,他用主題教學這一種語言表達出來。讀完以後,馬上發現他們兩個講的是一回事。

第2個觀點,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認識。這個是語文教學的老話題。他敢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有些想法以前我也有認識,但不敢堅持,不能深入。他的主題教學主張中,這個認識是根源之一。

第3個觀點,他提到了專業自尊和專業自我,一個教師不能人云亦云,必須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張,才能創造最佳的業績。

第4點,他對於語文備課過程的認識,有些確實是非常有深度,有個性,有自己的獨特主張。

這相當於新教育研發卓越課程中講的,對國家課程的二次研發。竇桂梅,他站得更高更遠,從更本質的角度進行二次研發,他的主題教學無疑就是一次很有深度的二次研發,甚至可以說,他的研發,遠遠超過了教材和課程標準本身的深度。這可能又是他所提的三個超越的一個含義,要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在國小和國中要全面鋪開使用的部頒語文教材,全國幾千萬語文老師,他們拿的是同一本教材,但是每個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採用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二次研發的獨特方式。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成很多的層次。比如說,有工具訓練派,還有人文為主派,有二者融合派,還有核心素養派,還有應試派,有情智派,詩意派,城市派,農村派,朗讀派,海量讀寫派,題海戰術派,導讀派等等,沒有哪一種派別是絕對優秀的,因為語文教學的極端複雜性,都要根據自己對人生和職業的定位,根據現實的條件,只要紮紮實實的去做,做出成效,對於自己來說都是好的。但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教學主張,並且能夠深入開拓堅持下去,效率最低的肯定是沒有派別和主張,人云亦云隨風倒的教學。

新教育有一套他的語言和表達系統和工作形式,比如說理想課堂這一塊,有六度和三重境界,當然他的觀點應該學習,但這僅僅是一個提綱,是一個大概的主張,是一個導向。新教育更加提倡教師的專業學習,他希望站在專家的肩膀上走得更遠,他提的專家範圍,絕不僅僅限於新教育的專家。對於學科教學來說,只抓住理想課堂的幾條是不夠的,必須廣泛的涉獵有關教育名家的著作,所以學校購買各科特級教師專著是恰當和正確。專業的領域,需要有更加專業和具體的知識,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比如竇桂梅,他的專業定位很明確,就是國小語文教學,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學主張更加明確,他在學校教學管理中主管的也是語文教學,對其他學科涉及很少。

在新教育實驗中,要把新教育的工作形式,工作內容,與日常工作融合起來,要把新教育做為一個主導思想,與其他學派其他教學思想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使新教育落地生根,源遠流長,兼收幷蓄,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