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後感3篇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個家庭的節日,也是象徵團結和興旺,對未來寄託新希望的佳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中國春節紀錄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後感3篇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後感篇1

春節在即,讓這個傳統節日國際化的話題再次熱絡起來。大陸央視春晚將再次請來國際巨星,相關部門也在全球徵集“春節符號”,為將來的“歡樂春節”活動走向世界做準備。

讓中國春節也成為外國人關心、喜歡甚至會親身慶祝的節日,想必是做出上述努力的目標,也是春節國際化的主要內容。如果能如此,那自然是中國軟實力向外傳播的里程碑。

一種文化的傳播必要經歷較長時間的演化實踐及潛移默化,而且這一過程還會受到文化承載民族的國際形象、國際地位、價值認同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其傳播必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但參照外國同類節日文化的國際傳播影響,還是可以總結出一點規律來幫助思考中國傳統春節國際傳播的效果。比如西方社會的聖誕節,其有形元素非常簡單易學,舉凡聖誕樹、聖誕老人和那句“聖誕快樂!”等。而春節相對複雜,比如春聯、包餃子,要跨文明傳播,面臨著語言、飲食習慣的障礙。

其次,聖誕老人的傳說是聖誕節的精神核心,這種可以激發人們想象空間和情感寄託的精神資源恰也是其得到廣泛傳播的前提。而春節則相對缺少一種可供人想像和抒發情感的精神資源,畢竟那個名叫“年”的怪獸的傳說在華人中間的接受程度都尚且有限。

此外,中國春節中的舞獅、舞龍、高蹺、跑旱船等集體慶祝形式非常類似許多國家都有的狂歡節。狂歡節在全球的傳播恰可拿來用作上述表現形式的呈現。只是,這些慶祝形式中的基本元素並非全部都可以國際化,其組織形式、編排方式都需要結合國外受眾的感受進行組織。

傳統春節的對外傳播,恐怕要多想想怎樣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對春節進行總結,讓外國人能夠很快的記住相對簡單的有形元素、精神元素。而且,簡化的元素不但要能夠被外國人接受,還得被中國人自己接受,願意親身實踐。

西方節日得以全球化,是建立在其本身完成現代化的社會基礎上,而中國春節所處的社會,仍在轉型期。正因此,中國春節中一些元素正在被遺忘,這恰與中國社會結構及人們觀念的變化同步。所以,當中國社會完成現代化的轉型,那時中國春節的樣式也將更易於被外國受眾接受。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後感篇2

最近被“BBC春節紀錄片:辣條是中國年輕人的最愛”刷屏的網友,已經可以在各大視訊網站一睹這部口碑爆棚的BBC最新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的慶典》。

這部紀錄片於2月14至16日在英國BBC2頻道首播,共《回家》、《團圓》和《歡慶》三集。該片由5名英國主持人,以直播類節目的形式,在主線故事的發展中穿插與其他地區連線的視訊,講述發生在中國廣袤土地上的春節故事和豐富多彩的春節習俗。

主持人在其中擔當的是體驗者的角色,從而零距離地參與不同地域和人群的春節。他們走進亞洲最大的鐵路排程指揮中心——北京西客站的排程指揮中心,主持人感慨“像是在阿波羅13號的控制室裡”;他們坐在中國人年夜飯的飯桌旁,加入城市返鄉摩托隊伍的大軍;置身零下30攝氏度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遊逛在人聲鼎沸的北京廟會,參觀古老的中國釀酒技藝並喝下60度白酒的瞬間;以及接地氣的廣場舞、“國民小吃”辣條……正是這些身臨其境的感受,為紀錄片帶來了強烈的感染力,突出“歡樂、祥和、團圓、共享、祈福”主題。

其中,《回家》講述了在傳統文化和家庭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通過火車、飛機、摩托車等不同方式回家過年的故事;《團圓》介紹了春節期間中國家庭的傳統風俗習慣,包括包餃子、貼春聯、看春晚、放煙花、擺鮮花及祈福等,體現了家庭的團圓和溫暖;《歡慶》介紹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和舞龍舞獅等民俗文化,呈現了遍佈中國大江南北的歡樂祥和氣氛。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的最大特色,在於其對中國春節接近零距離的觀察。節目採取“直播”的方式,播放內容在當日錄製完成後,經剪輯潤色,延遲幾日後播出。由於拍攝至放送時間間隔很短,可以使觀眾獲得觀看現場直播的生動感,這幾乎讓英國觀眾與中國觀眾同步度過猴年春節。

紀錄片播出後,引發了海外華人以及外國觀眾的共鳴。英國網友留言說:“打算明年在春節的時候去中國旅遊,親身體驗一下”,並表示“迫不及待想去中國玩兒”。留英的中國學生也觀看了節目,紛紛留言:自己每天都在電視機前等候著節目的播出——“好幾年都沒回家過年了,看著這個節目讓我更加想家了,終於能在英國體會到一點年味兒!”

  中國春節紀錄片觀後感篇3

春節過後,觀看了英國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新年》,紀錄片分為三集,分別以歸鄉、團聚、歡慶為主線,淋漓盡致地敘述了中國春節的傳統習俗,甚至做為一箇中國人看了之後也對其大加讚賞。

第一集,歸鄉

此集最觸動人心的當屬春節前夕,身處異國他鄉的中國人對於歸鄉的赤子之情。看到人流穿梭的北京西站,身在國外的李桐瑜一家,為父親準備的全家福禮物,在下飛機相聚的那一刻,才深深地感受到中國人對於春節的特殊情懷。廣東是中國製造業的中心,地區西南的人們大多犧牲了自己的家庭,在廣東打拼,到年根,他們為了節省路費,組成了摩托大軍,帶著滿滿的行囊穿越寒冷歸鄉,路上的休息站點有著無私奉獻的志願者為他們準備一碗熱粥,取暖的加熱器等等,也有交警為其護航,這些平凡的工作者在他們歸鄉的途中,送一絲溫暖,無異於雪中送炭。

震撼人心的不僅僅是歸鄉的期盼,還有對美好事物的執著,看到暖泉古鎮的“打樹花”藝術傳承人,從國小習祖輩傳下來的傳統技藝,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被滾燙的鐵水灼傷的雙手並沒有阻止他的步伐,但說到技藝即將失傳時,話語中也透著些許的無奈。人們讚歎打樹花美麗的同時,殊不知這短暫的美麗背後是這些藝術傳承者無盡的付出和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同時,這一集還展現了哈爾濱冰燈製作的全過程,儘管它的生命力只有短暫的三個月,但準備可能需要一年或更長的時間。每一年的冰燈節都有不同的主題,今年的主題是絲綢之路,巨集偉雄壯的一座座冰雕無不展示著設計者的傑出設計和冰雕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藝。製作的過程更加縝密,都是工匠一刀一刀的傑作,傳統的藝術和現代科技的結合,完美地呈現了冰雕藝術,雖然呈現的時間短暫,但它的生命力卻是永恆的。

第二集,團聚

春節的歡聚離不開年夜飯和春晚,一道是節日大餐,另一道是文化盛宴。先來說年夜飯,節目中,兩位主持人在北京新發地蔬菜交易市場選購火鍋食材的過程中,風趣地展示了新發地龐大的規模,在這裡,你能看到洋蔥一條街,白菜一條街,冬瓜一條街,感到有趣的同時也令人讚歎,so amazing!

中國人春節的餐桌上除了豐富的才要致外,還少不了水餃,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拉家常,好一副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

關於年夜飯,必不可少的一定是白酒了,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酒文化也源遠流長,喝白酒不僅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飲料,更是人們交流文化、增進情感的紐帶,不僅製作工藝複雜,飲酒也有眾多的規矩,更流傳下了幾千年的酒文化。

關於春晚,凝聚了幾代人的特殊情懷,如今,春晚已連續舉辦了30年,它是幾代藝術家、藝人甚至普通百姓的大舞臺,看到彩排中忙碌的演員,不禁要給他們點一個贊,尤其是武術表演藝術家們為了能夠在春晚出演,提前一年就要緊鑼密鼓地排練,動作要整齊劃一,對於幾十人的隊伍,想做到這一點和其困難,他們犧牲了自己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為觀眾呈現了一道視覺盛宴。而他們也只是春晚舞臺上的一道縮影。更有成千上百的幕後工作者無私奉獻,才給了觀眾藝術的享受。

說完了春晚再來看香港廟宇前的祈願儀式,新年伊始,成千上萬的普通群眾都來到廟前祈求來年的鴻運,這寄託了人們對新年美好的嚮往和對未來的憧憬。其中,求籤將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節目末尾北京夜空煙花的綻放更是將節日氣氛推向了高潮,此刻,將是全球華人狂歡的時刻。

第三集,歡慶

此集中主要以香港、北京等地歡慶新年的景象展開描述。首先展現的是新年香港海鮮市場的繁忙景象,魚是新年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它象徵著年年有餘,象徵著富足,是人們對新年的美好向往,不僅香港人喜歡新年吃魚,在千里之外的中國東北,查幹湖每年冬天也會進行冬捕活動,這種傳承了一千多年的捕魚活動,需要一個很大的團隊,齊心協力,分工合作,才能保證每一個環節萬無一失,最終滿載而歸。

再來看香港的舞龍藝人,龍是華夏兒女的圖騰,是古中國權力與尊貴的象徵。而在現代,人們在特殊節日也喜歡用舞龍、舞獅等表演烘托節日氣氛。這需要表演者高超的武術功底和默契的團隊合作。

畫面轉回北京,在北京,人們歡聚在各個廟會中,看演出,品小吃,玩遊戲,這是對傳統的傳承。

而在現代都會香港,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同時參與一場大的聚會——花車遊行演出,與北京不同,香港的演出有更多的現代化元素與國際化元素。在接下來的一天,是更加盛大的煙火表演,以煙火為線索,攝製組來到了煙火的產地,湖南瀏陽。瀏陽的花炮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以前。正如傳說中,人們在除夕時燃放爆竹嚇跑“年”獸,新年燃放爆竹的習慣流傳至今。如今,瀏陽禮花炮也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享譽世界,它不僅是夜空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為百姓帶來就業,為當地帶來財富。在焰火晚會的準備中,演出設計者計劃讓煙火在夜空呈現出60個猴臉的造型,但這需要精準的設計和充分的準備,最終,焰火晚會的精彩綻放讓一些準備都變得意義非凡。

看完這三集精彩的節目之後,在感嘆中國國力強盛與人民富足安康的同時,對BBC攝製組追求卓越的精神也無比欽佩。如果讓我來拍攝關於中國新年的紀錄片,將會如何呢,下面,我就模仿此紀錄片,尋找一些新的線索敘述一下山西人的春節:

山西人在節前少不了要買醋,而且要醃臘八蒜,這是山西人的一大風俗習慣,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水土鹼性大,吃醋能夠維持體內酸鹼平衡。

臨近春節,山西農村的婦女都要蒸花糕,這花糕的糕與“高”同音,而且一層比一層高,寓意日子紅紅火火,甜甜蜜蜜,生活年年高、步步高。

對聯大家並不陌生,而貼對聯的同時少不了貼門神,而門神當中,就有一位出自山西,他就是尉遲恭,他在北邙山力救李世民,大敗單雄信,玄武門之變中誅殺李元吉,為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山西人對他更有獨特情懷。

山西在過除夕的時候,不僅要放爆竹,還要壘旺火,有紅紅火火、旺氣沖天的美好寓意,同時也寄託了人們對來年年年興旺、蒸蒸日上的憧憬。除了點旺火,還要接財神,把財神爺、灶王爺、土地爺、觀音菩薩都請回家供奉起來,可見人們對新年美好的嚮往。

山西人有一種常見的慶典活動——社火,尤其在晉中一帶得到傳承和發展,每到春節期間,高臺、高蹺、旱船、舞龍、秧歌、背棍等風格各異的表演形式將融合在一起,進行一場盛大的遊行慶典。

在平遙古城,每年從臘月廿三到正月十六都會舉辦“平遙中國年”主題活動,活動內容有觀花燈,賞燈會,看大戲,拜大年,鬧社火,包餃子,寫楹聯、點旺火、放鞭炮以及參與活動抽獎等等,豐富多彩的內容貫穿節目始終,最終在元宵花燈和流光溢彩的煙火活動中結束祥和熱鬧的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