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紀錄片中國式奮鬥觀後感

中國式奮鬥是怎樣的一種奮鬥方式?希望通過以下關於《中國式奮鬥》這部紀錄片的觀後感範文,能給同學們一個滿意的理解。歡迎閱讀!

紀錄片中國式奮鬥觀後感

  紀錄片中國式奮鬥觀後感:

寒假期間,我觀看了系列社會學紀錄片《中國式奮鬥》,片子記錄了在北京生活的7類青年人群的思想動態,並以“1%抽樣調查”的方式帶領觀眾瞭解他們的生活現狀、幸福指數。這7類青年人群分別是:“北漂”藝術青年、在京創業青年、機關事業單位青年、媒體從業青年、青年教師、農業青年、在京外籍青年。

這一紀錄片我覺得非常有意義。首先在於它的構思很巧妙: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我身邊的環境日新月異,隨著北京現代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地人、甚至外籍人選擇來到北京尋求更大的發展。而我作為北京人本身,卻時常需要停下來思考:我身處的,究竟是怎樣的環境?有時候甚至覺得陌生:這和小時候的北京城,是那麼的不一樣啊!這時候,這樣一部紀錄片橫空出世了,他最真切、最直觀地帶領我瞭解我身處的這個社會,以及我周圍的環境。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正式作為這部影視作品的主角,為我們娓娓道來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故事。這一立意很有意思,很接地氣兒。

其次在於它的選材非常有代表性。7種不同的青年群體,7類相異的生活狀態,卻每種都值得關注。有的已經為我們熟悉,例如“北漂”藝術青年群體;有的卻不為人所知,就如“在京外籍青年”群體。同時,編導又在每一類青年群體中選取了5位有代表性的人物,講述他們的生活。在講述的同時,插入“北京青年1%抽樣調查”的調查結果,這樣的紀錄風格科學嚴謹、思路清晰,既能涵蓋絕大多數在京青年的生活現狀,又做到了具體、詳實,不泛泛而談。這是我喜歡這部紀錄片的第二個理由。

更要說的是,這部紀錄片有不少地方帶給我很深的感觸,引發我的思考。下面我想就“北漂”藝術青年和青年教師這兩方面具體談談我的感受。

首先,“北漂”藝術青年。五個追求夢想的年輕人,滿腔熱血,拒絕在生活面前低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陳天田了。他有著優越的家境,卻堅持過著精打細算、省吃儉用的生活;他不顧演藝事業道阻且長、父親的固執阻撓,執意來到北京尋求靈感與磨礪、追求自己的興趣與理想。他會說:“我現在處於結冰期,但只要沒凍死就能活下去。”“每當自己處於絕境的時候,就想‘明天會更好’。”“堅持下來的理由就是,能給大家快樂,也能給自己快樂。”好一個追求精神富有的樂天派,頗有那麼一股子破釜沉舟的勁頭!我欣賞他對夢想的堅持。我想,所謂的“堅持”在一開始一定會受到諸多質疑,但當他無畏地堅持著自己的“堅持”,直到最後,所有的人一定會起立為他鼓掌、喝彩。因為這真的是一種偉大的堅持!此外,這集裡面其他幾位北漂青年分別懷揣著相聲夢、音樂夢、雕塑夢、舞蹈夢,無一不堅持著自己的堅持,承受著只有自己能明白的苦澀。而這一切,只因為他們堅信,明天會更好。說實話,在看這集紀錄片之前,我從沒有如此真切的感受到,我日夜守候的“北京”竟然承載了那麼多人的夢想,那麼多人的心血。他們一定承受著巨大的孤獨——因為太少的人理解他們——但他們依舊樂觀、依舊向上,從不推脫、從不躊躇,憑這滿腔的熱血,誓定要打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用自己的力量,全部的力量。這值得我們每一個北京人學習。

其次,青年教師隊伍。這一集裡面涵蓋的範圍很廣,從國小、中學到大學,從遠郊、市區到海歸,無一不有。更大的感觸是,教師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職業,他們對學生報以極大的熱情和愛護,但是在他們眼中,“是他們(指學生)成就了我。(刁榮春)”我想,這也是一種偉大,同時也是教師這一職業的樂趣所在。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而他們本身就是護航人。就好像自己一心一意呵護長大的花朵,或是一手雕刻的塑像,在這些作品中,已然蘊含了自己太多的心血,於是這作品本身也即擁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對於教師來說,學生就是他們的生命。體育老師高佳說,做老師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英語老師徐楊說,做老師的責任就是“把愛傳遞下去” ;大學老師程曉說,“用學生延續科研的生命”。可見,偉大的老師都是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接班人一樣,薪盡火傳,代代不滅。這些老師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他們對待學生不再傾向於管束學生,而是給孩子更大的空間;不再吝惜自己的微笑,而是把更多的微笑傳遞給學生;不再隱藏自己的愛,而是追本溯源地,把每個學生當成一個個體去傾注自己的愛。老師是成長的守護人,愛的傳遞者,在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正是因為他們在心底“承認自己很重要”,才讓他們自信的、無所保留的把愛分給學生。每一個老師都不平庸!

7集的紀錄片看完了,而生活遠沒有結束。感謝這個寒假讓我愛上了紀錄片這個體裁——一個以前從未觸碰過的影視題材。它並不想我想象的那麼無聊、單調,甚至正相反,它可以通過口述、記錄的方式,把每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每一個不曾閃耀過的個體,活生生、輝耀耀的展現在你的面前,不加粉飾,無所掩喻,無比真實。也許真的早應該迎面而上,而不是逃避。接下來我打算讀一讀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我還是想你,媽媽》,同樣是紀實作品,把二戰時期發生在人們身上的故事做以記錄,而幾乎不摻雜作者的情感導向因素,我相信這樣的作品會直觀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