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奶蜜鹽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奶蜜鹽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奶蜜鹽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

  奶蜜鹽讀後感1

作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書籍讀了很多,有不少是隨手翻翻隨意看看。張文質先生的《奶蜜鹽》,翻了幾頁,居然有些愛不釋手了,一口氣讀完,彷彿找到了一個知音,有種痛快淋漓的感覺。

“奶蜜鹽”,很有意思的一個名字,讓人看了便要想一探究竟。原來作者筆下的奶,是父母要從滿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開始,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身體和心理成長環境;蜜,是父母的鼓勵與肯定,讓孩子認識與觀察“好的世界”;鹽,是父母要引導、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與智識。這便是愛、賞識與教育。

書中有很多與我不謀而合的觀點。比如親子關係的本質,不是教育與被教育,而是共同成長;家庭的目的不是全力培訓一個優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養一個正常的孩子;孩子成長的速度不是越早懂事越好,而是長得快也會老得快。

只要有機會,我總會在家庭教育講座中強調陪伴的重要性,陪伴是具體可見的,“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孩子吃晚餐,吃很多很多個晚餐。”作者也引用了美國食物教育專家莫里斯說的:“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飯,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個,只有一餐在一塊兒吃飯,都不容易出現逃課、撒謊、抽菸、酗酒、提早性行為、吸毒等問題,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

我也多次講到家庭教育不是讓孩子成才,而是讓孩子成人。作者書中提到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江蘇一所鄉村學校,牆上寫著三條:一是要學會走路,二是要學會吃飯,三是要學會說話。我們有了同樣的感受,教育終於在慢慢走下神壇,迴歸真實。

功利化的教育讓我們都打著雞血般的教育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他們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命保護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當然,也會有一些值得探討的,作者推崇賞識教育,而我卻覺得教育是因人而異的,每一種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處,並無絕對之說。不過,教育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學習了、思考了,並是一種提高。

在家庭教育這條漫長的道路上前行,不斷摸索不斷糾錯不斷領悟,最後得到成長。這將是一條通往幸福的路!

  奶蜜鹽讀後感2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兩種營養:一種是物質營養,一種是精神營養。物質營養,比如:水果、蔬菜、肉類。精神營養,就是張文質老師說的:奶、蜜、鹽。

按照我的理解,張文質老師說的“奶”,從字面來講,就是媽媽的奶水。從精神營養來定義,就是孩子0—6歲,媽媽無微不至的陪伴和關愛。一個足夠好的媽媽,不但能提供奶水,而且能把孩子呵護的很滿足。這樣在媽媽的愛充分滋養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有足夠的安全感,表現得陽光積極,充滿愛心。

如何才能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呢?

第一:提供健康的“奶”,從懷孕開始,媽媽就要調整好自我,以一種期盼的、包含濃濃愛意的狀態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在孩子出生0—6個月期間儘量不要想著工作、或者與養育孩子無關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滿足孩子和自我調養之中,自我調養也是為了給自己補充能量,媽媽狀態好了,才能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和關愛。這段時間是孩子與媽媽的共生期,孩子的一切需求都是合理的,媽媽儘量滿足,照顧好孩子的吃喝拉撒。

第二:孩子6個月到6歲期間,媽媽要和孩子一起生活,不要有兩週以上的分離,要提供給孩子的成長一個抱持的環境:1,在孩子進步的時候,給予他認可和讚美;2,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他鼓勵和支援;3,在孩子和媽媽相處的時候,提供給孩子一個精神空間,允許孩子的情感自由的、安全的流動(無論是幸福、悲傷、快樂、憤怒、安全、恐懼、驕傲、自卑等等),和媽媽的情感進行交流。

第三:家庭的其他成員,儘量支援和滿足媽媽的需要。滿足媽媽也是給媽媽補充能量,讓媽媽以健康的'狀態陪伴孩子。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的愛人,這個角色特別重要,爸爸不但要給媽媽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援,自己也要學習如何養育孩子,持證上崗。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他是上天賜予父母的一粒種子。孩子的成長是他自己的成長。陪伴孩子成長,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契機。沒有孩子,有些父母可能就一成不變的老去。有了孩子,父母迎來了生命的第二次成長的機遇,可以煥發出新的光彩。從這方面來說,父母要感謝孩子,感謝他給我們自我改善的決心和動力。

我個人的理解:“蜜”就是來自家庭的對孩子的關愛,相對於“奶”而言,父親的影響力愈加重要,不可缺失。

父母對孩子的認可、讚美、鼓勵、支援都是“蜜”。

家庭氛圍、父母的榜樣示範,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活出自我,積極進取,富有愛心的家長,和睦恩愛的夫妻關係,再加上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三者合一,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水到渠成。(父母的自我成長是樹根,夫妻關係是樹幹,孩子的成長是果實。很多問題看上去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父母的問題,只是在孩子身上呈現出來。)

正如張文質老師所說,孩子的成長是慢成長,養育孩子是慢的藝術。所以父母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耐心,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孩子的每一點點進步,父母儘量都需要看到、感受到,並給予認可、讚美。這樣不斷被認可、被讚美、被祝福的孩子就能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對成長中的挫折比較有耐受力,有勇氣承擔責任。有自己的主見,能夠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見,敢於做出自己的抉擇,堅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這裡我想分享一下我對高階讚美的理解:先發現值得讚美和表揚的具體細節,目光平等對視(視覺的讚美),帶著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值得讚美和表揚的細節(聽覺的讚美),傾述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內心情感的讚美),最後再用身體語言(抱一抱,親一下等)讓孩子的身體也感受到愛(身體的讚美)。

比如,孩子讓爸爸看他剛畫好的一幅畫,爸爸拿著那幅畫,仔細的端詳,發現色彩很協調,人物的眼神很靈動。爸爸蹲下來,目光和孩子平視,眼神的交流,面露欣喜,然後指著畫,身體轉到孩子身邊,說:“爸爸發現你畫的這幅畫,顏色搭配很和諧,很有美感!嗯,你看,爸爸覺得畫上的這個女孩眼睛特別有神,就像活的一樣!”,然後,看著孩子的眼睛,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哇,爸爸太開心了,你畫的這麼好!爸爸為你感到驕傲!爸爸太愛你啦!來,讓爸爸抱一抱。”如果孩子沒有表示出對爸爸抱他的抗拒,就摟住他,結結實實的抱一下。

這裡有一個注意點:很多家長會在最後提出孩子的一些不足之處,期望孩子改進。這個千萬不要和讚美連在一起,讚美就是讚美,單純的讚美。如果夾雜著批評和期望,孩子會感覺到挫敗或者壓力。

下面我再聊一個關於專注點方向的論題,父母如果想提供“蜜”給孩子,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優勢和正面價值上,這樣才能發現更多的“蜜”,提供給孩子。同樣一件事情,比如:孩子有些內向,話不多,有些敏感。可能大家會認為這是個孩子的缺陷,大多數父母喜歡外向、陽光、積極的孩子。如果我們從另外一面看,內向可能意味著善於思考,專注力高;話不多,可能更擅長於傾聽;有些敏感,可能意味著同理心高,感受力強。如果我們表揚孩子善於思考,專注力高,擅長於傾聽,同理心高,感受力強。那不就是把“缺點”轉化成優點,把性格轉化為長處,把花粉釀成花蜜了嗎!

  奶蜜鹽讀後感3

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人生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書是一個人精神上的朋友,是這個世界能饋贈的最好的禮物。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久遠”。

5月21日蘇老師給工作室每名成員贈送兩本圖書,第一本共讀《奶蜜鹽》。《奶密鹽》一書的封面上,概況了文質老師這三個詞的理解。奶:給孩子充足的原動力。蜜:童年幸福,才經得起社會摔打。鹽:性格塑造決定孩子未來的格局。“奶、蜜、鹽”這是滋養著孩子成長的生命元素。

用生命之初的“奶”,為孩子一生塗上溫暖底色

“奶”,既是真實的乳汁,也是一種象徵。這種以愛為“奶”的營養,要灌注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在這抹溫暖的底色裡,文質老師更多從“親子關係”的角度強調了“母親在場、父母陪伴和捍衛童年”的重要。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玩具,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書籍,更多的是父母的陪伴。哪怕是共同看一會兒書,聊一聊學校的事情,去一趟遊樂場,做一次開心的遊戲……讓孩子從小“享受健康快樂的童年”。

健康陽光的孩子,是被“蜜”浸潤過的

“蜜”,是指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把鼓勵、讚賞這些甜蜜的情感支援方式,變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動方式。其中,對於《一切教育都可以遊戲化》我深有感觸:“遊戲可以讓孩子體驗樂趣,學習活動規則,激發想象力。父母遵從孩子喜歡優秀的天性,可以寓教於樂,讓孩子時時樂學”。不僅父母如此,老師亦如此。

一二年級以“識字”為重點教學,古板生硬的教學方法,不但不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會提高識字效率。許多心理學家的實驗也表明,遊戲是包含了多種認知成分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是兒童的最佳學習方式。在於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採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主動識字。

生命之“鹽”,讓成長舉重若輕

這一部分,文質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適當的“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承擔責任的意義,讓他面對某種社會現實有足夠的勇氣去承擔,去接收屬於自己的任務,從而在鍛鍊中成長,而不是迴避、逃避和退縮。

在《讓孩子知生死——“生命教育刻不容緩”》中,他指出死亡教育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思考早於父母;要為孩子建立“生命教育第一”的概念,讓孩子認識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家長很少會提及到死亡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溺水事故的高發,對於孩子的安全教育也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層面,全面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講座,主題班會等。在家庭層面,讓家長孩子一起觀看防溺水專題視訊,做專項題。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讓孩子正確理解死亡,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奶蜜鹽》這本書既理性又感性,理性於文字犀利深刻,感性於文字溫暖厚重。閱讀這本書,我們不能只簡單地去文質老師的做法,重要的是要去思考這些行為背後的現實意義。尤其是我們做老師的,更要有教育眼光和教育覺悟。就像文質老師所說,學習孩子的成長是“慢”的過程,如同樹木需要深深的紮根才能茁壯的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像陽光雨露般滋潤孩子的心靈,給孩子新增足夠的“奶蜜鹽”。這樣,擁有足夠的生命滋養,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越來越遠,才能更加懂得如何獲得幸福,擁有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