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新民主主義論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民主主義論讀後感範文精選,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新民主主義論讀後感範文(通用6篇)

新民主主義論讀後感 篇1

《新民主主義論》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的基本觀點,闡發了文化同政治、經濟的辯證統一的關係,指出了共產主義思想的指導和宣傳同中國共產黨在不同革命階段具體行動綱領之間的聯絡和區別;論述了文化工作在整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闡明瞭黨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方針。

讀完《新民主主義論》後,體會最深的是新民主主義的先進文化建設。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至於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

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

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的。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帶有我們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別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相聯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發展的關係,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決不能和任何別的民族的帝國主義反動文化相聯合,因為我們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後排洩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33)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中國共產主義者對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應用也是這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完全地恰當地統一起來,就是說,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公式的馬克思主義者,只是對於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開玩笑,在中國革命隊伍中是沒有他們的位置的。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

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在這點上,中國無產階級的科學思想能夠和中國還有進步性的資產階級的唯物論者和自然科學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統一戰線;但是決不能和任何反動的唯心論建立統一戰線。共產黨員可以和某些唯心論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動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線,但是決不能贊同他們的唯心論或宗教教義。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幷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讚揚任何封建的毒素。對於人民群眾和青年學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導他們向後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

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並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要把教育革命幹部的知識和教育革命大眾的知識在程度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結起來,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結起來。革命文化,對於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這個文化戰線上的各級指揮員。“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可見革命的文化運動對於革命的實踐運動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這種文化運動和實踐運動,都是群眾的。因此,一切進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應有自己的文化軍隊,這個軍隊就是人民大眾。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眾,就是“無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敵人。為達此目的,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須知民眾就是革命文化的無限豐富的源泉。

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這種文化,只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任何別的階級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領導了的。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一句話,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相結合,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就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國,這就是我們要造成的新中國。

新民主主義論讀後感 篇2

談起民主,我並沒有多少感同身受,甚至曾認為這只是為了權力階層所設計的統治工具。但是拜讀過羅伯特·達爾的《論民主》後,我改變了這種幼稚的想法,對“民主”一詞有了更深入、更客觀的理解。

從《論民主》這本書的章節結構上來看,整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民主的起源、理想的民主、現實的民主和有利與不利條件,從多個角度全面地回答了關於民主的常見問題。毫無疑問,能將一個如此複雜深奧而具有爭議的問題解析的如此透徹,更加印證了羅伯特·達爾的大師地位。

作為一個典型的理工科學生,我在此之前並沒有積累太多的政治功底,對民主一詞更是缺乏全面的認識,因此,我將主要從對本書感觸最深的幾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感想:

一、 理想的民主與現實的民主劃界問題

在此之前,我的觀念中“民主”往往是公民自由的最高象徵,現實生活中政府所宣稱的民主更多的是為了利益階層服務,而不屬於平民。但是,在讀過此書後我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正如作者羅伯特·達爾所說:“在任何一個國家,在理想的民主和現實的民主之間,鴻溝都實實在在的存在”。真正完美的民主是不可能實現的,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總會受到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而產生不同的“民主”:比如美國憲法在總統職位上規定了一個權力很大的政治首腦,同時在國

會也有一個強大的立法機構,但他們彼此互相獨立。相反,歐洲大多數國家採取了議會制,作為行政首腦的首相由議會選舉產生。所以,民主是存在不同的表現形式的。但是羅伯特·達爾也提出了五項民主的標準:有效的參與,投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對議程的最終控制和成年人的公民資格。這些標準仍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尺度,引導我們對實際政治體制和各項制度的缺陷進行彌補。自此,我認識到自己之前對於“民主”的誤解,也發現了在我們國家,民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是其直接體現,只是因為國情問題在表現形式上不同於我設想的那種完美而不可實現的民主。

二、 有利於民主的基礎條件

在本書中,作者揭示了三個民主的關鍵條件:軍隊和警察控制在由選舉產生的官員手裡,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以及不存在強大的敵視民主的外部勢力。在此之中,我十分認同第三點,而中國的歷史發展程序也印證了第三個關鍵條件的正確性。只有在國家力量強大,能夠保證國家主權和領土不被侵犯的情況下,我們才有享受到民主的可能,假若國家的外部環境中列強林立,國內的政治決策收到國外勢力的極大干擾,公民的民主權益自然不可能指望敵對勢力保障。

此外,本書的作者還提出了兩個有利於民主的條件:現代的市場經濟和社會,弱小的亞文化多元主義。毫無疑問,如果一個國家不存在文化衝突,或者說全國公民擁有共同的信仰,那麼民主自然有了生長的土壤。但是在多數的大國中,往往存在多種語言、宗教、種族或民族身份,這些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對於事物的不同認知,大面積的文化衝突毫無疑問也會波及到政治層面。但是在一個其他條件都有利於民主的國家裡,仍然有方法控制這些文化衝突:比如在美國的阿米什地區,阿米什人就因為種族信仰在憲法中規定的義務教育問題上獲得了特殊對待,當然,這一切的基礎是美國強大的國家力量。

在這些有利於民主的條件中,作者“市場資本主義有利於民主”的論斷與我曾經的直覺大相徑庭,也讓我對民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作者的角度來看,主要是通過類似反例法的方式闡述了該論斷的合理性:在一個非市場化的經濟中,幾乎所有決策均是由政府做出和控制的,在此過程中有著太多不利於民主發展的手段和方法。對此我並不否認,但是我仍然沒有完全贊同作者,正如作者自己所述:市場經濟中資本的不平等導致了政治資源不平等,也存在著不利於民主發展的方面,“沒有一個民主國家會存在或長期存在這樣一種市場資本主義:它不受政府為了改變它的負面影響而對它進行的廣泛管制和干預”,但若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嚴重影響了市場資本主義的執行,也會嚴重影響到民主政治制度。綜合作者的觀點,其實對民主有利的是一定程度上受政治制度管制的市場資本主義,也就是一種削弱了負面影響的市場資本主義。那麼類比於削弱了負面影響的非市場經濟呢?我相信也存在相應限定下的非市場經濟能夠有利於民主發展。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民主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廣泛。結合國情來看,中國目前並沒有達到作者對於民主國家的定義,但不可否認中國也存在著我們認知下的民主,最終孰優孰劣,自然有事實見分曉。

新民主主義論讀後感 篇3

在《論民主》這一本書中,科恩從理論上系統地闡述了民主的定義、性質,以及實現民主的方法和條件,並且從理想和現實的兩個角度,比較客觀地分析了實現民主的可能性和民主本身的侷限性。其實我沒有很理解這本書,可能知識貯備不夠,我只能從他人的分析當中,感悟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科恩先把“自治”用於政治以外,認為自治就意味著個人自己管理自己;然後把“自治引入政治之內,認為,民主就是這樣一個目標:全社會的所有成員都來參加制定共同追求的目標。雖然,在現實經驗中,民主這一終極目的從來沒有實現過,但是並不阻擋人們把民主視為一種可欲的東西。科恩給民主下了一個定義:民主是一種社會管理體制,在該體制中社會成員大體上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或可以參與影響全體成員的決策。

從民主的發展來看,人類社會實行民主政治具有悠遠的歷史,原始社會有原始社會的民主,自國家的出現以後,歷史上出現過這樣一些民主制,比如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制,中世紀也出現過“城市共和國”這樣的民主制。當然民主作為國家的制度還是從資本主義開始的。資產階級在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民主制,用議會制代替君主制,用選舉制代替世襲制,用任期制廢止終身制,相對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人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較大的自由,但是這種民主依然只是少數人的民主,是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

就行使民主權利的方式而言,可分為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間接民主指的是代表制民主,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一會或政府,代替自己國家參加國家事務的管理。西方國家的議會制,原蘇聯的蘇維埃制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都是間接民主。直接民主是公民行使自己的權利,直接的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全民公決或全民討論某些重大問題,現代西方已開發國家也存著著部分直接民主形勢。儘管如此,即使是由人民直接選舉政府,但其實質仍然是間接民主。民主的本義是多數人的統治,即使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人民直接治理國家也是不可能的,人民只能通過自己選舉的政府來掌握國家政權,管理國家事物,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間接民主是主要的民主形式。

我認為這種間接的民主形式會導致官員的相互庇護,作為最底層的人民只能通過選舉人大代表來執行的我們的權利,我們雖然是社會政治的參與者,卻不是決策者,當今社會少了一些中央領導能聽取民聲的渠道。

在這裡想分享我的一個小故事,我看見過的選舉應該是村裡選舉村委會,那個時候看到自己的父母有權利選舉覺得很是羨慕,但是這個選舉沒有前期參選人員的宣傳,你直接投票好了,為了拉高投票率,如果上交選票就可以獲得10塊錢。而我的父母和隔壁鄰居都不是很願意投,我問他們願意他們說你不管投了誰都是內定,而且這些候選人我們都不是很放心。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基層的民主制度還不是很完善。這讓我想到了如果人名代表大會制度中有不負責人的投票人在,那不是非常危害我們的社會?

以上就是本人的一些小小體會,有點淺顯,希望老師指教

新民主主義論讀後感 篇4

要談教育哲學,首先得明確什麼是教育哲學,哲學以最簡潔最基本的形式來描述這個世界,延伸到教育哲學即以最基礎的方式來思考整個教育世界,然而,為什麼需要教育哲學,如果沒有教育哲學,人們就不會思考人類的教育事業,只需人云亦云,趕時髦或不求改進,教育哲學就是要讓知其所以然,並指導人們去實行不盲從、不演習習慣的教育(杜威在華教育演講)。

杜威教育哲學社會基礎是民主社會,在民主社會中,資源是共享的、開放的,每個人有均等的教育機會。他教育哲學的精要是實用主義,批判傳統教育中學科與生活斷絕聯絡,導致社會與學校分離,最終導致社會的不公平,這恰好與杜威主張從做中學,從做中獲得快樂和知識,讓兒童熱愛學習和生活,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我非常贊同杜威關於“做中學”的觀點,並不是說任何事情都要親身經歷,但若能促進其學習的發生,“做”一下又何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歡遊戲或活動,在遊戲活動中他們學得更快,並且能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去,緊密地與生活相結合。關鍵是這樣的教學方法適合什麼階段的學生,以及活動或遊戲的方式。我認為在初級教育階段,應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習一些實用的知識,這樣即使有的學生就此輟學,也不至於與社會脫節;而在中等教育階段應該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判斷能力;高等教育的責任應培養具有社會責任的人,更加聯絡實際來教授一些理論知識,同時這些理論知識又能回到實際中,對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或方案。每個階段活動的內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們不能要求兒童在還沒有懂得這個社會的狀況前,就去研究政治,這是荒唐可笑的。

杜威的實用主義或經驗主義我理解為生活主義,中國的成語叫“學以致用”,一種知識學習瞭如果沒有實際的用處,只能作為炫耀或顯示地位的東西,這種教育是極其失敗的。現今中國的大學教育,文科專業學習的知識與現實脫節,理工科專業學的知識遠遠落伍於現今的科學發展,這樣的教育有何用處?

可是要讓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際合拍,談何容易。首先,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惡習,學而優則仕,學習有了一層功利性的色彩,而不是為了個人價值的實現。其次,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與實際生活的分離,教育改革只侷限於教材不斷頻繁地變換,而沒有觸及實質性的東西——教育理念。最後,要關注的是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我們的教師,他們思想的.轉變直接影響到祖國花朵的培養方式。

新民主主義論讀後感 篇5

經驗,何為經驗?杜威在這一部分開篇就提到經驗,並且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經驗”。經驗就是一個人打算做某件事,這件事的結果又反過來作用於這個人。他提出“只有生長積累的經驗才是有生命的”。

在理解“經驗”過程中遇到的幾個誤區:身體和心靈的分離或者是行為活動和精神活動的分離,偏重身體或行為的訓練則會導致機械地活動,如果只用心而不結合行為,則會注重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反思即是思考,思考事物發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事物之間的聯絡,而不是僅僅想著是運氣或者偶然。

第一,學校應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到思維並且使思維獲益。要激發學生的思維,需要的是他們懂得經驗或經驗情境的意義,注重聯絡實際而不是學院式的學習。對於判斷是否與實際相聯絡的一個標準是“這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問題”、“是否是與學生有關的問題”。

第二,思維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而不是憑空捏造,思維的材料是各種行動、事實事件和事物的種種聯絡。

第三,在思維中,掌握的資料只是一種觀念,由這些觀念引發一些暗示,而只有依靠行動才能檢驗這些暗示的正確性。

總之,教育要貼近生活,將生活中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材料聯絡起來,形成一種觀念,激發出一些暗示,最終要回到行動上去檢驗,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用到思維,才能真正改變思維。

教材與方法的統一,方法是教材的有效處理,是how與what的區別。有目的的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一般方法與個人方法,一般方法只是一種參照,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方法,來發掘自己的創造性。

個人的思維與方法:信心與自信的區別,信心是一個人對所做事情一往無前的態度,而自信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虛心,保持一種孩子般天真的態度,專心。

新民主主義論讀後感 篇6

約翰·杜威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於1919年5月至1921年曾來中國講學,足跡遍及十一省,到處宣傳他的實用主義哲學和教育學。杜威的教育思想對我國有很大的影響。他在漫長的事業歷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哲學。他的思想基礎是“民主即自由”這一道德觀念,他為對此觀念建立一種令人信服的哲學論證併為追求一種能確保這一信念在實踐中得以實現的實用主義,貢獻了他的一生。他在教育方面的論著很多,其中《民主主義與教育》全面地闡述了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正如他所說,該書是最能概括其“全部哲學立場”的著作。

該書是杜威在1916年寫成的。全書共分26章。這時美國面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革命的新階段,正處在發展的時期。因此,要求研究與探索新的教育以適應工業革命的需要以及解決社會政治生活的各種問題,這是時代的需要,杜威《民本主義與教育》反映了美國資產階級這種要求。《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把民主社會的意義、生物進行論的觀點、產業革命帶來的變化以及科學實驗的方法,貫串一起,從而論證新教育的本質、目的、方法、內容和評判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論問題和實施問題。他主要的觀點有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誘發”、“引出”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再也不應該“把教學看作把知識灌進等待裝載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補這個缺陷的方法”,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兒童的智力和具體操作能力,培養有創造精神和實際工作能力的人。為此,他十分注重為學生創設能夠引起問題從而激發思維的情境。今天,教育界在深入研究的問題——發現教學模式正是受其啟發而倡導的。

再者,杜威對於課程的看法有兩個基本觀點;一個是他認為工業革命以來知識積累很快,學生根本不可能在學校裡將所有知識學完,因而學校應改變課程,“教學生從宇宙本身求學問。”二是為把各階層的學生訓練成合格的公民,那就一定要給他們教育。“以機會均等為理想的民主主義,要求一種教育,這種教育要把學問和社會應用、理論和實際、工作和對於所做工作的意義的認識,從頭就融為一爐,並且大家都一樣。”基於這兩點認識,杜威很注意結合兒童的特點和學習需要來安排教材。

杜威的教育思想或者說《民主主義與教育》為代表的教育思想總綱所表現出來的是通過教育改革創新在美國創立更加適合學生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更多的人能夠享有和接受民主的教育。力圖實現民有民享民治的資產階級民主社會。它不同於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力圖培養奴隸主階級的統治者的哲學王而進行的階級統治。也不同於盧梭的原著《愛彌爾》缺乏實踐的支撐脫離實際,空想式的烏托邦。杜威的民主主義教育既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豐富的教育實踐及經驗,可謂是理論和實踐的完美結合。在這本書中,有著哲學功底和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的。杜威用睿智的話語來闡述教育與民主,簡單的話中潛藏著深刻的含義,將教育的相關知識講的深入淺出,能激發我們很多關於教育與生活的新的想法,值得我們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