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大學》有感大綱

讀《大學》有感1

《大學》作為一篇千古名文,其作者曾子寫出了儒家“美德”的特點。

讀《大學》有感

我們先講一講作者曾子,姓曾,名參,曾參,字子輿,十六歲師從孔子,頗得孔子真傳。

《大學》分為經文和傳文。經文是總結傳文的,傳文則細講經文的重點,並在講的過程中引經據典。

現在我們來說說經文。經文主要講了治國的方法。原文是這樣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意思是:古代那一些想要在天下弘揚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德;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

而傳文就是細講這個治國方法的。

傳文一共有十傳。傳一講的是“弘揚光明的品德“,傳二講“澡身浴德,日新月異“;傳三講“知其所止,止於至善”;傳四講“”凡事抓住根本“;傳五講“獲得知識的途徑”;傳六講“不要自欺欺人”;傳七講“修身先正其心”;傳八講“齊家先修其身”;傳九講“治國先齊其家”;傳十講“平天下先治國”。可以看出修養品德是治國的根本。

我認為修養品德就是讓自己變得更文明,比如不打人,不說髒話、不隨地吐痰等。在別人問你問題時不回答,這種行為也是需要修養品德的。

讀《大學》有感2

我想,杜拉拉一定深諳《第五項修煉》的精華,否則,她如何能將個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組織的關係處理得如此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說到個人與自己,首先當然是個人學習。杜拉拉,她雖然出身普通,沒有優越的背景,但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較高的自身修養。她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麼來提高自身的價值,也有很高的學習熱情。其次,就是個人超越。當然超越是有限度的,要在自己能達到的最高限度之內。如果當你還是一個小小的主管時,你就覬覦總裁的位置,那叫“越級”。當然也會有奇蹟。像杜拉拉就得到了自己的總裁何好德的青睞,享受“one on one”的特殊待遇,她本身又是一個很愛學的人,所以她進步神速,最終在總裁的支援下直接由總管晉升為行政經理。但一不小心,你就可能得罪自己的直接主管,葬送自己的前途,是英雄卻無用武之地。杜拉拉這麼“容易”的晉升當然也離不開她卓越的交流能力,畢竟晉升也不僅僅是總裁給你點信心,直接主管寫封推薦信就好了的。要經過很多上司及同僚的,也不一定說是肯定,但一定不能是反對。所以,對個人來說,自身的性格,修養,品質,與別人的交際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雖然說有些是天生的,但你也要努力做到最好。

說到個人與他人,那就要分多種情況了。這裡講《杜拉拉昇職記》,那就說說兩種情況:與下屬和上司的關係。彼得聖傑說,如果說把組織比作是一艘輪船,那麼領導者就是這艘輪船的設計者。一個瞭解自己下屬能力,瞭解自己組織的優勢和弱勢的領導者,一個為下屬制定明確目標,讓組織團結一致,努力奮鬥的領導者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他領導下的 組織才能經得住激烈的市場競爭。

杜拉拉寫給李都的一封E—mail裡說“你得跟一個好老闆”。那是當然的,誰不願意自己的老闆是一個樂意教自己的,和藹可親的,不限制你的,給你加工資大方的人呢。但是,不管怎麼樣,老闆還是老闆。如果老闆沒有想象中的好,那你不妨改變一下你自己。像杜拉拉所說的,與老闆建立一致性。他覺得重要的事,你就覺得重要;他認為緊急的事你也認為緊急;和他往一處使勁。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對自己的

能力予以肯定,你與他保持一致性,他會認為你支援他,你肯定他的組織和能力。因此會看重你,為你提供發展的機會,給你加薪。你要知道你的表現和能力都是直接老闆說了算,你要升職還有要他的推薦信。所以,學好這一點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整體與部分密不可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組成整體。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你是一個部分。但怎麼才能讓自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關鍵部分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擺設呢?讓他們覺得沒有你是不行的,沒有你一切都無法執行。顯而易見,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容易的,從杜拉拉的經驗來看那就有這樣幾點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你要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並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及時瞭解行業趨勢,競爭狀況和技術更新,學以致用;二是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職責,別搞不清楚自己是誰,什麼是自己的活,知道什麼該報告,什麼要自己獨立做決定;三是你要有頑強的適應能力,讓自己是去適應環境,要知道環境是不會來適應你的。作為一個員工,你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風格來適應不同個人及團體的需要。四是你要有自己的目標,要規劃好自己的工作計劃業務計劃。

處理好這些關係,那你就可以早日實現自己退休的理想,做一個對自己來說的成功的人。

讀《大學》有感3

在世俗的塵埃中混混沌沌,時間久了,自然就心生倦意。無意中又一次讀到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頓覺神清氣明。忍不住反覆吟讀,並粗淺解讀,希望沒有誤解五柳先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唱,耐人尋味,生命智慧,盡在其中。“歸隱”可能曾經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是很多人只是在不得意的時候暫時逃避,真正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並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從《歸園田居》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歸隱不是逃避,不是矯情,不是無奈,不是無路可走時唯一的選擇。

“歸去來兮!”一個“歸去”,富含著對故鄉、對心靈歸屬地的確認,“有四方之事”和“風波未靜”的官場對詩人來說只是“異地”,是“異鄉”,是個人精神無法生根的“漂泊地”。在漂泊中,牽掛心靈的永遠是故土田園。“田園將蕪”,自己的精神又何嘗不是近乎荒蕪呢?庭院中的鬆菊似乎也在思念著詩人吧?否則,如何會與詩人一樣在思念中日漸憔悴?

“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衝動,不是源於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於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裡,陶氏的“歸去”源於“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後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看,無論是庭中孤鬆,還是山間閒雲,田園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留戀往返。親戚晤談,彈琴讀書可以樂其心;參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或登高舒嘯,臨流賦詩。從此,孤寂、惆悵與他絕緣。雖然人生有限,但他既不要求富貴,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願眼下時光美妙,自己融入其中,孤往獨遊,無憂無慮,了此一生。他已經確認官場的生活是耗費生命,完全應該拋棄。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脖埃

所以說,他的歸隱是對官場的主動放棄之歸,是執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歲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和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託與田園,在平凡的現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任世事變遷,世態炎涼,唯我不變,所求不變,就是順應天性,放浪於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於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的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後蟬蛻而出。人生因此而圓滿。

能夠找到心靈歸屬的人都是幸福的,陶淵明也是幸福的。陶淵明的幸福還在於他有個溫柔可人的妻子。《歸園田居》中並沒有刻意寫到那個可愛的女人,但是,她的形象卻在陶淵明的文字中清晰的凸現。想想,會有多少人對“不爭氣”、不求上進、不能把官做得更大進行譏諷、抱怨、責備、甚至怨恨,可是這個女人卻一聲沒出,尊重和理解了丈夫的選擇,善解人意的安排家裡人歡迎辭官歸來的陶淵明,讓他感到輕鬆;溫酒讓陶淵明盡興,讓他感到溫暖;處理好家裡的各種事務讓他無憂無慮……這些事情說起來好像很簡單,真正要做到,卻又是那麼不容易。

滾滾紅塵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找到寄託自己身心的真正的歸屬地,找到最適宜自己的生活方式,也不找到有多少人可以像陶淵明一樣,有一個熨貼的,知心的伴侶。

“歸去來兮!”只是,你找到了自己的家園嗎?

讀《大學》有感4

讀完《大學》之後,我的內心踏實了很多,原本複雜煩躁的心慢慢隨著閱讀被潤了一遍。客觀地講,一切單單用文字去解釋《大學》這些抽象,虛的文化,我覺得都不能解其味,總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準確的言語去描述,總也表達不盡對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閱讀這些國學文化的感受一一詳細記錄下來,一點點滋潤我的心扉。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閱讀《大學》的感覺是踏實,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愛的老者娓娓道來他生平的智慧,給我們無盡的關懷。

讀《大學》有感5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這本書是我剛剛畢業的表哥在我即將踏入大學校園時送給我的。記得暑假,我總是在家庭聚會時纏著他跟我訴說關於他的大學,我既興奮又期待。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算是他給我的一份開學禮物吧。面對大學新鮮陌生的環境,我有點擔憂。於是想到《讀大學,究竟讀什麼》或許可以給我一些指示,帶著疑問,我便進入求知的海洋。

這本書的內容都是給大學生的一些忠告,雖然有的是一些大道理,比如大學期間要多看書、學好英語等等。但不管我們愛不愛聽,相不相信,這些忠告都有一定聽取性的。畢竟這些都是前輩給我們的經驗教訓,我想我們沒有必要因為叛逆,犧牲我們的青春來印證這些的忠告的真實性。

我想我在這本書找到了我想要的。在書中談到專業時有這樣一句話:“冷門未必不給力,熱門往往很坑”。我想被分到冷門專業的人都會很懊惱吧,覺得自己應該要去讀金融會計等熱門專業,這樣才比較有“前途”可是誰不想去呢?我突然想起了在上專業導論課時老師講的一句話:只怪你分數不夠。是呀,你競爭不到那些熱門的專業,所以你理應到競爭小的專業再跟別人競爭。

熱門專業就一定好嗎?我有時在想,這些熱門專業都被別人探索、搜刮完了,再在這樣的基礎發展還有意思嗎?或許,從樂觀的角度去思考,說不定冷門專業,卻是熱門前途呢。誰會知道四年後社會會發生什麼?流行什麼?熱門專業又會是什麼?說不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就會像現在的軟體工程、金融會計等等熱門專業一樣,人人都想擠破腦袋衝進來。社會發展日益完善,老齡化愈發嚴重,我想以後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將會越來越多。所以那些還在為處於冷門專業而懊惱的朋友們,不要覺得自己倒黴不幸運,或許幸運在某一時刻就會降臨。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碌碌無為,而是創造更好的條件去抓住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然我也不是贊成書裡的所有忠告,比如“不逃課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我就不認同。老師上課,我們都要到席,不管你喜歡與否,你都應該尊重他的勞動。你可以上課不聽做你的事情,你可以看書寫作業,但是逃課就不應該提倡了。況且學校在這方面管得也挺嚴格的,所以這種忠告不是對誰都適合的呀。

《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在我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我就讀完了。有時候覺得多翻翻,看看,挺不錯的。它能在你頹廢的時讓你重燃起學習的激情,我就是這麼做的。不可否認,讀完它後我在開學的第一個月就讀了五本課外書,也挺欣慰的。所以朋友們,在你迷惘的時候就翻《讀大學,究竟讀什麼》吧,它可以給你一些啟示。

讀《大學》有感6

我這個年紀,應該不會再去翻讀張鳴為大學生寫的書《跟著張鳴上大學》了。但我還是把它認真地讀完了。

一來,我的許多同學的孩子都在上大學,總會有各種問題相詢於我。二來,我這些年與高校的交道也多。我對於教育問題也多有關切。所以,張鳴的這本書勾起了我的興趣。我想看看,張鳴筆下的學校,與我通過斷續瑣碎的資訊而組接、勾勒的高校圖景,是否相合。我對青年朋友的建議,是否合適。

翻完《跟著張鳴上大學》這本書,我要說的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張鳴對於高校的描述,與我的認知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書中所描述的高校現狀,就是真實的存在。而我們提供的解決方法,也是相似的。

我的大學時代,1980年代後期,那時的'教學條件、教育水平、與外面世界的聯絡,遠比現在粗淺感性。但那時的學校的主導,是啟蒙主義和理想主義,而非今天的即時功利主義。那時,老師的水平在今天看來也不過如此,但卻真誠地想把他們所理解的學識教給你,真正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因此,那時的學校教育,在我成長的關鍵時期,為我打開了對新世界的思維鑰匙,至今猶享餘蔭。

今天的大學教育,忽視了教育獨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漸漸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如,張鳴筆下描述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之塔,而是名利之場。今天社會上骯髒黑暗的現象,在高校裡以自己的形式呈現。

當前,一些功利主義、物質主義的價值觀滲透高校。許多大學被詬病為一個逐利的公司,大學教育也有窄化為職業培訓教育之勢。有些大學,對適應工作技能的培養,壓倒了在更高層次上對健全人格的培養。有的則無論在專業設定與招生中,還是在同學師生關係間,充滿了明規則、潛規則的暗示。大學不能自外於社會,獨善其身。

當年,柏拉圖在阿卡德米學院設立的“沒有學問者不得入內”的碑文,早已被恥笑並當作歷史的垃圾扔向了爪哇國。

學生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社會存在,無法逃脫。他們將在這樣的環境裡,度過人生最美好的時光——4年、6年,甚至更長。這一段時光留下的印記,將內化為文化基因滲入其骨血,影響其一輩子的內質與走向。

大學生如何面對挑戰,不放棄自己,不隨波逐流?如果沒有人指導,靠自己摸索,難免會走很多彎路。這也是我的許多朋友與我討論如何指導孩子們過好青春時光的初衷所在。

現在,每個高校、每個年級,甚至每個班都設有輔導員,但真正給學生們人生指導的輔導員並不常見,倒是常遇充滿官氣的輔導員。張鳴這本書,很好地承擔了輔導員應該承擔而事實上未能盡到的責任——第一,告訴年輕的大學生大學的真相;第二,面對這樣的現狀,如何給自己打氣鼓勁。在適應環境的同時,養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關鍵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里,如何不隨波逐流,不自我放棄,而自我涵養,成為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有尊嚴的人?在不順意的環境中,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如何應對各方面的挑戰?這更要緊。

張鳴在書中給出了諸多途徑。如,學會讀書,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做事做人,學會適應社會、適應就業。都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也很具有實操性。

如,書中談到與人相處。“大學生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的社會階層,接受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他們需要學會平等的價值觀,尊重他人,學會與他人平等相處。同學之間的感情最是真誠,沒有功利,在後來的歲月裡,依然需要珍惜”。

如,“大學時代,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生理和心理需要雙重釋放。該談戀愛談戀愛,該讀書就讀書,做這個年齡應該做的事,這才是大學生活應該有的。”“還有一個非常要義,就是認識社會、瞭解社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然,帶著眼睛帶著心去行走,對於社會的理解會更深”。

正如書裡所描述,“現在的高校並非淨土,高校也是大學生了解中國的一個地方。大學生可以把高校裡的經歷當作一種社會歷練。當然,大學生心裡要有定見。而這定見,就是不放棄自我,要有尊嚴。”

“別人墮落,不能成為自己墮落的理由。即使在螺獅殼裡,也要養育一顆做道場的心。這樣,我們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跟著張鳴上大學》不僅可成為大學生了解大學生活的必讀手冊,也可成為大學教師的行為指南。

讀《大學》有感7

看了電影《女大學生宿舍》,匡亞蘭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同情她那坎坷的身世,羨慕她那不平凡的文采,更喜歡她那在一切艱難困苦面前不甘屈服的倔強勁。從她那單薄瘦弱的身架以及常常流露出一絲倦意的文氣的臉上,也許給人以軟弱馴服的感覺。然而,仔細觀察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卻又無處不體現出她性格上的特點—倔強。

影片一開始,高幹的女兒辛甘“侵佔”了原屬於匡亞蘭的下鋪,如果是碰上了膽小溫順的夏雨,可能就自認倒黴,拉倒了事。而匡亞蘭卻不服氣,她把辛甘的東西一股腦兒扔到上鋪,並據理力爭:“我從不欺負人,也不許別人欺負我!”這簡短的言辭,鮮明地表現了她不甘示弱的倔強性格。在她的眼裡,當今社會的什麼權勢、地位,一概不用畏懼,必須與之抗爭,底得平等。

她—可愛的匡亞蘭,就是憑著這股倔強勁,考人高等院校,憑著這股倔強勁,邊勞動,邊學習,用勞動所得供自己上學,她從不向同學流露自己有什麼困難,更不向組織伸手要助學金,她退還了生母寄來的作為償還心債的三百元錢,她寧可繼續拉磚頭,用自己的汗水換來徽薄的報酬。有人說她太倔了,應該向組織求助,應該接受生母的幫助。我卻認為匡亞蘭的可貴之處正是她的這股倔勁。她無論在什麼情況、什麼條件下,都能自強不息,努力拼搏,自力更生。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稱讚、學習並大力提倡和發揚嗎?今天,在我們這一代青年中,就有那麼一些人,考上大專院校以後,思想上不求進步,追求物質生活享受,或者伸手向家裡要錢,或者要求組織照顧。他們不是在開拓前進的道路,而是在征途上摘取已成熟的果實。這些人與匡亞蘭的精神相比,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呢!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我們正要建設“四化”,更需要發揮億萬人民的積極性,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用自己的雙手去建設可愛的祖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這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這一代青年都具有匡亞蘭那種可貴的精神,那麼,何愁“四化”巨集偉藍圖不能實現?何愁我國—這顆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明珠”,在不久的將來不會放射出更加奪目的異彩?

讀《大學》有感8

這本書是寫主人公阿廖沙從童年至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及其心路歷程,深刻描繪了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的歷史畫卷。

這本書我以讀過倆遍了,而對我而言,這本書裡最吸引我的不是那曲折的故事情節,不是那優美的語句,而是主人公在愛上書之後的一發不可收拾、在艱苦的勞動之餘仍閱讀大量的書籍,他對書愛的程度只能用一個詞,那就是痴迷。

其實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形就是這本書的作者高爾基本人。他幼時父親去世,只上過三年學,十一歲就走向社會。在這期間,他當過麵包工、守夜人等。十六歲進入社會大學,在於命運的鬥爭中他深入俄國最底層。

他曾在書中寫過這樣一句,‘話書是奇蹟,它鎖住了作者的靈魂我開啟書本,就是解救了這個靈魂。於是,他和我神祕地交談起來。’

是啊,書有一種力量,讓人著迷。高爾基說的沒錯;‘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生活沒有書,就好比鳥兒沒有翅膀;生活沒有書,就好比花兒沒有陽光;生活沒有書,就好比汽車沒有汽油。所以書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沒有書如何豐富課餘生活;如何鍛鍊文字駕馭能力;如何陶冶情操。

高爾基只上過三年學就有如此輝煌的成績,而有的人上的學都有他的五倍甚至六倍,但是他們得到了什麼。有的人就這樣在學校你虛度光陰不認真學習。所以從這一刻起,我們要向高爾基這樣熱愛讀書,讓我們好好學習,以後的路還很長,讓書加強我們的修養。書註定是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充滿陽光滋潤我們心靈的雨露。

要牢記知識改變命運,讀書美麗人生!!

讀《大學》有感9

在一次舉行的“讀好書 好讀書”活動中,老師向我們推薦了《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這本世界經典名著。於是,我帶著好奇心迫不急待地向人借來這本書並開始細讀起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作家高爾基。書中主要講他童年時期,雙親去世,生活困難,寄住在外祖父家,在那裡留下了“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裡”童年時光。沒有快樂,為了生活,作者不得不很早就走向人間,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學徒,做過雜工、洗碗工。在那段時間開始接觸書藉並從此沉浸其中,書中的知識開拓了他的視野。懷著對理想的追求,作者隻身來到喀山求學。在一群進步人士的薰陶下,他的思想境界得到昇華。

讀完這本書,我臉紅了。為何?看看自已現在的童年生活,想想書中的作者生活,深知我們這代人是多麼的幸福啊!看!許多同學在家裡習慣了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但是,就是有這樣好的條件,我仍沒有好好地讀書,坐在那寬敞明亮的教室裡,上課有時不認真聽課,有時還開起了小差,不珍惜老師的辛勤勞動。書本不好好愛惜,到處亂塗亂畫。下課後不是記住玩就是想買東西吃。如果我也面對書中作者那樣的生活條件,我真的不知道怎樣渡過。

讀完這本書,我感受良多:《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是一本啟迪人們智慧的好書。生活中,只有在經歷了種種磨難之後,才能散發出人生迷人的芳香。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仰,是因為他們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對照自己現在的優越的生活環境,我更應該珍惜今天的美好時光,以高爾基為榜樣,努力學習,認真工作,用心生活,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讀《大學》有感10

一直以為,作為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學》是深奧的,非一般人所能領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這次在語文書中偶遇《大學》,短時間內也不會去閱讀的。不過,學了《大學》,還是有一些淺薄的感悟的。

“修、齊、治、平”乃是《大學》中精華,核心思想。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只在修其身。這四者,乃是一一遞進的關係,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意,誠意要格物,格物而後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修、齊、治、平”的範圍未免大了些。現在的我們,不必考慮如何治國,如何齊家,如何平天下,我們要考慮的只是如何誠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

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裡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也是實踐獲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除了修身,《大學》中有借鑑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後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

《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河北省邢臺市二中北校區高二:耿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