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讀《大學》有感10篇大綱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大學》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大學》有感10篇

  讀《大學》有感1

一直以為,作為儒家四部經典之一的《大學》是深奧的,非一般人所能領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這次在語文書中偶遇《大學》,短時間內也不會去閱讀的。不過,學了《大學》,還是有一些淺薄的感悟的。

“修、齊、治、平”乃是《大學》中精華,核心思想。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治其國在齊其家,齊其家只在修其身。這四者,乃是一一遞進的關係,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誠意,誠意要格物,格物而後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齊、治、平”的根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說,“修、齊、治、平”的範圍未免大了些。現在的我們,不必考慮如何治國,如何齊家,如何平天下,我們要考慮的只是如何誠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還是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的。

所謂格物致知,字典裡的解釋是這樣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簡單來講,就是通過實踐來獲得真知。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強調的也是實踐獲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學》中,也有它的一番意義。我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理,得到真理後利用真理來誠意。意誠而後心正,正心而後身修。的確如此,只有心意真誠才能夠使心態端正,心態端正才能夠修身養性,修身養性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一種狀態。

除了修身,《大學》中有借鑑意義的,就是誠意中“慎獨”了。所謂“慎獨”,說的就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後的表現如一,而小人,卻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大學》中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知,見君子而後厭然,人之視己,如視其肺肝然”。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內心真誠,表現才能端正,只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

《大學》中雖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奧,但實際上細細體味,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很強的實用性的。我們也許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為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許我們現在還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大學》在於完美自己的行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讀《大學》有感2

古語云:索物於暗室者,莫良於火;索道於當世者,莫良於誠。朱子曾在《大學》中談道:大學者,大人之學也,也就是學者的品德。都知道,《大學》的三綱領,無非“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懂得大學之道的人,才能獲得大學問。

在如今的社會中,任何一個機關、單位、企業,都是一個盛百態的“大缸”,做“大人”,並不是指“為官者”,也不是“年紀大、資歷老”,而是做“聖人”、“賢人”。南懷瑾認為,“凡是有志於學,內養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識,皆能達到某一個水準,稱之為大人”,引申開來,心胸博大的人,能不斷自律,提高道德修養,不斷學習,提高知識水平,才是“大人”。

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首先是一個學者,能做到不欺人,首先就要做到不自欺。正確對待自己的心,用心去衡量是非黑白。正人也,君子也。正如古人推崇的學習方法“六證”與“八目”,這是不能脫離關係的。六證,指止、定、安、慮、得;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學問研究和做人是一個道理,能做到對事,對人都有全面的瞭解,再談思考,就能將自我修養不斷提升,同時也可以往復這些程式,對事,對人進行多層次的瞭解,有思想高度的理解。

不欺人,不自欺,也從止字談起。“止於至善”和六證中首居的“止”,在古語中都有“終止、停止”的意思。憑著自己的良心,看待事物和人的時候,要往終點去的方向看,方向決定一切,結果決定一切,而不是一味的扭曲事實,猜測和妄下定論。

重要的考題不是試卷,而是人生。人生是一道考題。怎樣交好這份答卷,需要用一生正確的學習態度來實踐和論證。以前在校學習,老師、父母,包括我們自己,都會說“考試”,面對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那一段人生體驗,我們無可厚非必須去面對它,這是被動的。步入社會,人生,則是一門高深的學科,這份答卷,需要你花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這不是一張試卷,這是一本只能讓後人去評價、去閱讀的參考書。人生的學習過程,需要不斷增加自己的學養,即學識和修養,這是讓自己能真正立足於社會的資本,包括怎樣做事,怎樣接人待物,《大學》也是這樣教我們的,要我們做到“意誠”。曾子這樣告訴我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所以從這一點,又引申到了“不欺人,不自欺。”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就是要我們知行合一,正確、客觀地看待事物情況。

目標不是勝利,而是學會怎麼做人,做好人,做正人。有的人,辛苦一輩子,終究得不到一官半職,終究得不到榮華富貴,這不代表這樣的人就全是沒用的失敗者。他們中間,是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不求勝利,不與人爭,只求事事做到心中無愧,做人做得正大光明。《大學》裡講到要對學習物件有整體性的認識,需要有進一步明確的學習目標,是要讓我們知道,最終的學習目標,是學會怎麼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求功名,求勝利。曾子教我們“知止”,便是這一層意思。“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於國人交,止於信”。生活中,不可能只有一種身份,一個角色,在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裡,我們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期,都會有不同的目標和方向。在認識學習的過程中,亦是如此,會有不同的階段,但我們的目標應該是非常明確的。所謂“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這個目標,就是學會做人,做好人,做正人。

做學問,須持之以恆,不驕不躁。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乏味之處,特別在一些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內容上,長時間的學習,有不能馬上見到成效,這就很容易讓人心煩、浮躁,也許就會中斷學習。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我們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時候應該怎樣曲面對呢?其實,曾子也教給了我們。一方面,他積極的鼓勵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大的方面告訴我們:無論何種身份,何種職業,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才是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接下來,又從反面來論述,如果把最根本的“學習”拋開了,去談其它,那麼就是本末倒置,是行不通的。接著,便是怎樣堅持下去,把學習堅持下去需要什麼方法呢?其實,我們在以前的論述中已經談過,只是,現在需要將之放到一起來談。就是要同時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明確的目標。當明確了學習的必要性之後又提出具體的目標時便能夠做到“身無忿懥,無所恐懼,無所好樂,無所憂患”。就能夠做到“慎獨”,就能夠不驕不躁,換句話說,做到了“誠意”“正心”,也就自然能夠持之以恆。

做任何事,都需要專心致至,深入思考。不僅是對某種學問的學習研究,對學問本身也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怎樣才能讓學識有所進展,學習程度進一步加深。這又要回過頭去,從六證、八目談起了。愚認為,從格物到修身是一個不斷重複底襟的過程。當在一個層面上的認識趨於完全之後,認識水平自然會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而此時又要在這一新的層面重複在前一層面的研究程式,只是內容變得更深奧了。格物的第一層面是對事物的初步、整體認識,而在更高的層次,格物就代表了對事物的精細探索和深入研究,深入研究也就是深入思考。止、定、靜、安、慮、德的理解也應該是內容的不斷進步和深入,而程式、方法的不斷重複、迴圈使用。當我們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麼我們接下來就應該把目標以外的事情暫時放下,使自身安定(這就做到了定),而後便是遞進一層,使內心平靜(做到了靜),內心平靜之後,又重新開始思緒,而這些思緒已經是經過了“靜”的洗禮,變得遇事不驚,看待事物變得平常、曠達(做到了發自內心的安),內心平靜、曠達,這時的思想就拋開了世俗與偏見,變得客觀、質樸(這時便達到了慮),此時的思想往往能獲得最大的收穫,就叫做“得”。這一整個過程,可以說是做任何學習研究都必須的,而反觀這“六證”,其實就是教人專心致志、深入思考,最後得到收穫。不僅是做學問,做任何事,都應如此。試想之,如果我們真能夠做到格物致知,止定靜安,做到專心致志、深入思考,那麼,又有什麼學問是我們探究不了的呢?

我很喜歡一句廣告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它指的不僅僅是事業,說學習,說人生,也是如此。曾子就一直在倡導要有廣博的心胸,其文曰“大學”,也可見起作文是想給胸懷博大的人讀的。這一點,讀他開篇三四句即可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其中每一條每一點都是那麼大氣磅礴。《大學》是教人“大學之道”,“大學”是“大人之學”,心胸的博大便是“大人”的標準。這就產生了一個邏輯關係:想做大學問就必先你是一個“大人”,你欲作一個“大人”就必先心胸博大。簡言之,想做大的學問必先有博大的心胸。而《大學》一文在教導人的過程中,也相當注重將人的心胸開啟。“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如此這般,不就是將一個人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喚醒?

不就是把人從見方一米的書桌前拉向整個社會?不就是把個人的視野從小橋流水、童子嬌娘拉向社會國家?論“一言僨事,一人定國”何其大哉!曾子在後半篇以大量的篇幅來論述“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其中已將自己置身於天下與國家,這也是在引人開啟心胸。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我認為,此一段文字突顯了曾子對個人胸懷的重視。前文大談“新”,談“新”的才是有發展前景的,鼓勵人創新,而最後一句所說卻為“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這一“極”字若如往常學究所言為“極盡”的意義,那著句話的意義應該是“所以君子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做到極點”。看起來與前問就互無關係了。而“極”字在古漢語中有“遙遠”的意思。“極”字若作“遙遠”解,那麼,該句的意義就是“君子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長遠考慮”,其那文大談“新”,創新的目的是適應時代向未來發展,這與“作長遠考慮”正好契合,所以,“極”字應該解作“遙遠”,才能帖合文意。考慮到將來就需要目光長遠,目光的長遠取決於心胸的博大。

人的心胸博大、視野開闊,學習研究、做人做事時都才不會侷限,不會拘泥。對事物的認識、理解才能有更高深的領悟。如:一個成天只想著吃喝玩樂的人去學經濟學,他眼中看到的會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嗎?答案是否定的。

以此文獻給我那些正在學習中的朋友們,祝他們有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加油。人生的舞臺無論有多大,我們都會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讀《大學》有感3

翻開字典,可以看到字典上是這樣解釋“誠信”的:誠,即真心,誠實,實在;信,即誠實,不欺騙,信任。古人孔子這樣說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魯迅先生這樣說誠信:“誠信為人之本。”可見,從古到今,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立身做人的道理、準則。

每年寒假,學校都要組織一次讀書活動,今年的推薦書目是《播撒誠信的種子》,全書有十個章節,分別有故事小屋、美文品讀、教你一招、活動天地四個欄目,閱讀這些內容,真的就像在自己心裡播種一顆顆誠信的種子。

通過仔細閱讀,我發現每一個故事都襯托出了誠信的重要性。在眾多的故事中,《大學者的真摯情》這篇文章尤其令我感動。

文章講述的是一位剛考入北京大學的新生去學校報到,可是校園太大了,這個新生一頭霧水。這時,一位白髮老人迎面走來,新生忙問他自己究竟該去哪報到。可是北大實在太大了,老人也不清楚。但老人主動答應為他照看行李。新生謝過老人,輕鬆地去報到了。九月的天氣,火辣辣的,太陽照在這位高齡的老人身上,而這個時候,新生終於他辦完了所有報到手續,並找到了自己的新宿舍。正當他與同學交談時,他突然想起了交給老者看管的行李。他忙向樓下跑去。這時,他看到了等待了一個上午的老者,依舊在校門口。看到年輕人,老者一句責備的話也沒有說。新生除了說“謝謝”,什麼話也說不出了。事後,他終於知道那位老者竟是著名教授季羨林先生。

季羨林老人助人為樂、信守諾言、寬容待人,真不愧為一代宗師,他不僅知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

誠信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它不僅包括了信守諾言,還包括了真誠地對待他人。這樣才能與別人產生真摯的友情。我的姨媽就是這樣一個人。

1月28日,是我的生日,姨媽本來答應給我買一盒磁帶當作生日禮物,但是,在我生日那天,姨媽卻沒有來,我很失望,開始埋怨起姨媽了。後來,媽媽告我姨媽在我生日這天因為加班而趕不過來了。哦,原來是這樣,原來是我錯怪了姨媽。令我想不到的是,姨媽在放假的第一天,就特地來接我,冒著雨,帶著我去遙遠的文二路圖書大廈購買磁帶。姨媽那樣為了自己的一句承諾,想法設法去完成,她也是我做人的榜樣。

不管是季羨林先生,還是我的姨媽,他們都是言而有信的人,如果天下間多一些像他們這樣的人,那麼,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多麼的美好。

  讀《大學》有感4

家長會上,盧老師佈置閱讀吳軍的《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並寫出相應的讀後感。讀完這兩本書,感受頗多。作者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並寫出了經典的教育讀本。這樣一位超級用心的父親,留給作者孩子的只能是優秀。最終,作者的女兒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

吳軍在序言裡強調“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成功的道路並不是想象得那麼擁擠,在人生馬拉松長跑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大學之路,只是終身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按照時間上的延續,終身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等三種方式。孩子從出生到青少年階段,家庭教育處於最重要的位置,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為良好的學校教育奠定基礎。從國小到大學(或者研究生階段),學校教育逐漸取代家庭教育成為最重要的位置。從成年到進入社會以後,自我教育將逐步取代學校教育成為孩子持續成長的動力。這樣的終身教育過程,才能夠為人生馬拉松賽跑提供足夠的能量。在人生馬拉松賽跑的後半程,自我教育是終身教育的核心環節,是持續人生馬拉松長跑的動力源泉。

自我教育形成的關鍵期在大學,成功的大學教育是形成高質量自我教育的基礎,不成功的大學教育很難形成適應自身發展的自我教育機制。因此,大學教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人生馬拉松承前啟後的關鍵階段。美國大學承傳了英國教育家紐曼的大學理念與德國教育家洪堡的大學理念。紐曼式的大學關注“道”的教育,推崇通才教育。洪堡式的大學應該關注“術”的教育,推崇專才教育,學生一走出校園就能為社會服務。我國大學基本上符合“洪堡式”的辦學理念。美國大學本科教育偏向於通才教育。如果單純地比較美國本科畢業生和中國優秀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會發現美國本科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更少,但是他們的知識面要廣得多,而且社會經驗豐富,綜合能力(包括寫作能力,講話水平和科學素養)要強一些。這是通才教育帶來的好處。美國大學為了彌補本科專業教育的不足,增加了一年碩士課程,以彌補通才教育的不足,從而達到兼顧專才教育的目的 。相對來說,面對紛繁複雜的未來社會,通才教育下的學生更容易成為社會精英。

面對美國優質的本科教育,中國太多的學子想擠進美國名校。但是,面對名校錄取的激烈競爭,以及並不公平的美國私立名校的錄取方式,學生的爬藤申請之路異常艱難,成功率極低。就連美國藤校的招生官退休後給中國學生做升學申請輔導,也沒有必勝的策略。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們主要的任務是抓住家庭教育的最後機會,幫助孩子如何變得更加優秀,而不是糾結大學申請技巧與應付對策。在孩子的知識、能力、心智成長方面,家長們需要不斷地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康、陽光、自信、自主、自強的人,成為一個善良、熱情、感恩的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申請到頂級名校,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機會與平臺。但是,在成功率極低的爬藤路上,我更加關心孩子是否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與熱情,關心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成長與完善,關心孩子將來在大學學到了什麼。任何時候,學有所成遠遠勝過藤校本身。

孩子們需要一如既往的堅持,把高中教育、大學教育與自我教育融為一體,為自己將來並不擁擠的馬拉松賽跑提供永久動力。

  讀《大學》有感5

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這是我讀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後所發的第一感慨。我第一聯想到的是現在的教育,而非過去。

這往者是所謂的過去的大學教育,但我並不想去深究它的種種弊端,只希望從中借鑑些什麼,受用於現在的教育。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張東蓀說過這樣的話:中國接受西方文化雖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卻居然在思想文化界養成了一種所謂Liberal Mind(自由胸懷的素養)。這種氛圍在一些外國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國卻已經是慢慢地消失了。還記得央視做過一期名為以求是知名的節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訓,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論文以求取名譽,其中涉及很多潛規則,多是放之任之。求是也就成了對現在大學最犀利的諷刺。

這些現實讓我們更有感於蔡元培的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的格言。

我覺得,這也同樣受用於高中教育。學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我總是這樣覺得。而這個感受也只限於某些短暫的沒有壓力地讀書的時候,讀自己想讀的,沒有重點考點,而現在的高中,總是片面追求幾個率。在拼命灌輸知識點的同時要求想深、想透,在將學習等同於每一次劃分三六九等的考試時要求我們熱愛它,這不是很可笑嗎?看看那些所謂的名校吧!還有幾個人會為了真理爭個面紅耳赤?考一所大學,是學習教育的終點,而讀一所大學,只是找工作,滿足物質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學四年裡毫無長進。大學的意義何在?大學不該只是這樣的淺薄,高中教育也不該只是這樣急功近利。

面對分數,我們無力也沒有能力去改變,只有匆匆適應,忙個暈頭轉向。一圈下來,少了一顆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賞,感知。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覺什麼都像被套上了枷鎖,囫圇吞棗,味同嚼蠟。那些整天鑽進書海的人,多數是愛的分數而不是書。

我們沒有時間,也早已沒有興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綱之中的問題,早早地結束課程,日復一日地做著模擬試卷,除了應付大學聯考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目標。找每一個得分點,學會規矩呆板的答題步驟,我沒有任何思維火花,我沒有能力去創新。我知道,生活並不需要這些,它要的是一個自由,理性爭鳴的人。我知道,這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應該是為了培養人才。人才不等於文憑,而是一個懂得學習,熱愛學習的人。這就是教育的良心,教育的歸宿。它應幫助我們開拓心胸,而不是囿於模式;它應幫助我們完善人格,而不是更加自私;它應幫助我們懂得熱愛,而不是變得麻木。

  讀《大學》有感6

書,是智慧的起源;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我們的好朋 友……書,代表很多,很多。我是個愛看書的女孩,書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家目前藏書有100本,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高爾基寫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個寒假,我再次翻開這本書,開始了我的閱讀之旅。

《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書有223頁,是高爾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合集。作者是高爾基,他是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波什科夫。高爾基曾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傑出的代表”。高爾基是個很陽光的作家,他改變了當時文壇上的苦悶頹廢的文風,因為他的作品李總洋溢著樂觀的精神。

安武林曾說過“在我看來,世界上優秀的文學名著如牛毛,但能給以力量的作品並不多見。很多時候,我都願意把高爾基的三部曲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相提並論,如果僅從給人以激勵和力量的意義上說。如果文學不能給人以真善美的力量的話,那麼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多麼高尚的評價啊!這可能就是我不厭其煩的看這本書,不知理由的喜歡上這本書的原因吧!

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了作者在童年時期的喜怒哀樂;第二部分講作者因家裡經濟貧困來到小鎮上打工;第三部分講作者因尼古拉·葉夫列伊諾夫的推薦去喀山求學遇到的困難,因種種原因離開了克拉斯諾維渥多村。有些故事讓我淚流滿面,有些故事卻讓我豁然開朗。童年的單純無暇,青年的好勝種種畫面浮現在我的面前,可能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正如《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那樣。

我的感悟是: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在這個過程中,一種人不斷的為社會做貢獻,一種人卻幹一些非法事情。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環境而變化著。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自己的過去,雖然有些人過去很糟糕,但是人不能因為自己的過去而毀壞自己的前途,過去或許很難忘掉,但必須忘掉,不然你的未來會有許多障礙,你的存在會讓人覺得你沒有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上帝是公平的,好人會得到上帝的獎勵,相反,壞人也會得到上帝相應的懲罰。一個人應該知足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然等到後悔時就晚了,記住世界上沒有後悔藥。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快樂、難過、啟發、感悟,甚至對社會的對人生的認識很大,很大,將會在我困難是幫助我解決挫折。這僅僅是一本書嗎?不,他是我的摯友,我的啟明燈。

  讀《大學》有感7

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經典名著將要永垂不朽,但能夠像《簡愛》這樣深深地進入人們的靈魂,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對某些人來講,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作品並不很多。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色彩的`長篇小說,它闡釋了這樣一個主題:人的價值=尊嚴+愛。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雖然兩人生活在同一社會,家庭環境中,性格卻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顯得更加的溫柔,更加的清純,更加的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儘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父愛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為她內心深處的自卑的補償。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著極其強烈的自尊心。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聖潔的,美好的生活。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一個孩子的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的內在人格力量.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微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僕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汙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並把她看做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並且慢慢地深深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而當他們結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這樣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我要牢牢守住這個立場”。這是簡愛告訴羅切斯特她必須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內心講,更深一層的東西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著羅切斯特,試問哪個女人能夠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親密的人所欺騙呢?簡愛承受住了,而且還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在這樣一種非常強大的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同時也是有愛的。

小說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說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於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誌著浮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讀《大學》有感8

上週,我們把高爾基的著作《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其中的第三部曲讀完了!第三部曲主要講了阿廖沙的大學生活。你想知道他是怎麼艱難地生活的嗎?你想知道他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嗎?快來翻開書吧,讓我來給你講一講,揭開這些謎團,尋求謎底吧!

這部曲主要講述了阿廖沙十六歲那年,他背井離鄉,懷著理想隻身去喀山求學。但現實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以他的條件要上大學只是一個夢想。希望破滅後,他不得不為生存而奔波。最後,他跟古裡·普列特尼奧夫、傑連科夫以及“霍霍爾”這樣的大學生和進步人士,的交往中,他投身進了一所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裡,他經歷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夢想,就像一條馬路,只有一步步去追求,才能走向成功的盡頭;夢想,就像一座高山,只有一次次攀登,才可以到達成功的山頂;夢想,就像一個天空,只有在裡面盡情地揮灑汗水,才能找到成功的白鴿。

讀完這篇課文,我十分敬佩阿廖沙。他他並沒有因為社會有這麼多的打工頭而被衝昏了頭腦,就去打工;可他卻沒有,而是一心求學,不管多麼艱難,他也要到喀山求學。他很吃苦耐勞。因為剛剛來到這裡,沒有錢,只好打工。儘管他在碼頭要當一個十分費力的搬運工,可是他並沒有打退堂鼓,回到家鄉。而是毅然當搬運工。當搬運工手上終於轉到一點錢了,可是還是不能滿足所需的費用。於是,他認識了霍霍爾,當上了麵包店的師傅。最後,他在這個麵包店裡實在呆不下去了,就跟著“霍霍爾”來到了鄉下。雖然還是不滿足生活環境的需求,他們在貝依漁場的一個漁民合作社開始了新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許多像阿廖沙這麼勤於學習的人。就拿我認識的黃胡寶來說吧,他可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在家裡,他勤於幫助媽媽打掃衛生,打掃完後又幫媽媽捶背,給媽媽按摩;在學校,他勤於向老師提問題,認真上課,絕對不會有半點分心,還會把今天學到的知識總結在他的記錄本上,考試以便作為複習資料。考試時他總能拿高分,可是他們班永垂不朽的“天才”。就拿一次課來說吧,我和他一起上奧數課。老師一邊讓我們做,一邊在黑板上作圖,以便給我們講題。可是他卻又將老師作的圖記在了他的“寶貝”上。我問他:“你怎麼現在記啊?”他胸有成竹地說:“我要把老師的每一筆記下來。這是老師的第一次作圖,我當然要把他的第一次作圖記下來啦!”看著他,我嘆了一口氣。是啊,怪不得他的成績這麼好呢!原來他平時多做筆記,認真聽講而積累成的。能做到他這點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啊!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習這些人,要學習他們這些優良的品質!

  讀《大學》有感9

中午,我捧起《復興中華,從我做起》這本書,一翻開書,“帶著養母上大學”幾個字觸動了我的心,誰會帶著養母上大學?我迫不及待往下看……

故事的主人公叫孟佩傑,他擁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五歲喪父,母親病重也去世了,他被別人收養。四年後,養母因過於敏重的勞動也壓得半身癱瘓了,養父因承受不了那麼大的壓力而離家出走了。幼小的他就開始為生計而操勞。看到這裡,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想起我們的生活是多少幸福,但我們好好珍惜了嗎?看看我們現在這些國小生,有多少不是溫室裡的花朵,家裡的小皇帝呢?

20xx年,孟佩傑被離家鄉一百多公里外的一所重點大學錄取了,他放心不下養母一個人在家裡而作了一個讓人吃驚的決定-----帶著養母上大學。孟佩傑哥哥的形象在我心中頓時更加高大了。可在當今社會,有誰能象他那樣,對一個癱瘓的人不離不棄。作為新中國的少年,我們無法感知到他的痛苦,甚至慶幸自己今天能夠擁有幸福生活,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認真學習、珍惜幸福生活呢?想著他,比照我們,真是慚愧,我們要是受到一點委曲就向父母訴苦,遇到一點困難,就讓父母解決,很少用自己的意志力去解決過。在他們感冒生病時,我們不懂得去關心、照顧他們,在我們過生日的時候,都纏著他們買大蛋糕,或者去大酒店,整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清閒生活,和孟佩傑哥相比,是多少的渺小呀!

每個人都經歷過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樂的,童年是值得回憶的.....而孟佩傑的童年看起來是辛酸的,其實他覺得是充實的,是很有收穫的,因為他從小就學會了堅強,學會了勇敢,學會了孝順和擔當!

我們都是家庭的一員,社會的一分子,我們不能只享受家庭的幸福,社會的溫暖,更有責任營造家庭的溫馨,為社會多作貢獻,讓幸福快樂之花開遍九洲方圓!

教師點評:面對困境,小主人公坦然面對,使人讀後對孟佩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與作者產生了共鳴,更多的是小作者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反省了自己的行為,昇華了主題。

  讀《大學》有感10

我想,杜拉拉一定深諳《第五項修煉》的精華,否則,她如何能將個人與自己,與他人,與組織的關係處理得如此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說到個人與自己,首先當然是個人學習。杜拉拉,她雖然出身普通,沒有優越的背景,但她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較高的自身修養。她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麼來提高自身的價值,也有很高的學習熱情。其次,就是個人超越。當然超越是有限度的,要在自己能達到的最高限度之內。如果當你還是一個小小的主管時,你就覬覦總裁的位置,那叫“越級”。當然也會有奇蹟。像杜拉拉就得到了自己的總裁何好德的青睞,享受“one on one”的特殊待遇,她本身又是一個很愛學的人,所以她進步神速,最終在總裁的支援下直接由總管晉升為行政經理。但一不小心,你就可能得罪自己的直接主管,葬送自己的前途,是英雄卻無用武之地。杜拉拉這麼“容易”的晉升當然也離不開她卓越的交流能力,畢竟晉升也不僅僅是總裁給你點信心,直接主管寫封推薦信就好了的。要經過很多上司及同僚的,也不一定說是肯定,但一定不能是反對。所以,對個人來說,自身的性格,修養,品質,與別人的交際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雖然說有些是天生的,但你也要努力做到最好。

說到個人與他人,那就要分多種情況了。這裡講《杜拉拉昇職記》,那就說說兩種情況:與下屬和上司的關係。彼得聖傑說,如果說把組織比作是一艘輪船,那麼領導者就是這艘輪船的設計者。一個瞭解自己下屬能力,瞭解自己組織的優勢和弱勢的領導者,一個為下屬制定明確目標,讓組織團結一致,努力奮鬥的領導者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他領導下的 組織才能經得住激烈的市場競爭。

杜拉拉寫給李都的一封E—mail裡說“你得跟一個好老闆”。那是當然的,誰不願意自己的老闆是一個樂意教自己的,和藹可親的,不限制你的,給你加工資大方的人呢。但是,不管怎麼樣,老闆還是老闆。如果老闆沒有想象中的好,那你不妨改變一下你自己。像杜拉拉所說的,與老闆建立一致性。他覺得重要的事,你就覺得重要;他認為緊急的事你也認為緊急;和他往一處使勁。每個人都需要別人對自己的

能力予以肯定,你與他保持一致性,他會認為你支援他,你肯定他的組織和能力。因此會看重你,為你提供發展的機會,給你加薪。你要知道你的表現和能力都是直接老闆說了算,你要升職還有要他的推薦信。所以,學好這一點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整體與部分密不可分。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組成整體。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你是一個部分。但怎麼才能讓自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關鍵部分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擺設呢?讓他們覺得沒有你是不行的,沒有你一切都無法執行。顯而易見,要做到這一點不是容易的,從杜拉拉的經驗來看那就有這樣幾點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你要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並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及時瞭解行業趨勢,競爭狀況和技術更新,學以致用;二是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職責,別搞不清楚自己是誰,什麼是自己的活,知道什麼該報告,什麼要自己獨立做決定;三是你要有頑強的適應能力,讓自己是去適應環境,要知道環境是不會來適應你的。作為一個員工,你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風格來適應不同個人及團體的需要。四是你要有自己的目標,要規劃好自己的工作計劃業務計劃。

處理好這些關係,那你就可以早日實現自己退休的理想,做一個對自己來說的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