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六年級教案/列表

《青海高原一株柳》評課稿兩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評課稿一

《青海高原一株柳》評課稿兩篇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課堂又是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陣地。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需要重點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在聽了常玉老師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後,我有以下感想:

一、讀為主線,讓學生“感知——感受——感悟”

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實際活動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本課在執教時,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抓住神奇,精讀、細讀,步步深入,由物到人,由贊樹到贊生命。

有人說,高年級的課堂,應靜下心來,多一些思考的時間。而常老師就是很好地運用默讀的方式,使學生能沉下心來細細品讀文字,這切實鍛鍊了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感受這株柳樹所受的各種考驗的時候,常老師始終堅持讓學生用讀來體會柳樹的頑強精神,並且還讓學生自己評議。一位學生在評價同學的朗讀時說:“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很厲害,應該有力一些。”於是常老師就讓這位學生也來朗讀一下。學生在這樣的評議和朗讀實踐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體會到柳樹的精神。

二、自主合作,讓學生“參與——開放——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為此,教師營造一個能夠讓每個學生都願積極參與,都能自主選擇的開放的融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學習活動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質,是很重要的。

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六、七自然段的時候,就要求學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寫批註,然後再全體交流。交流時,常老師也沒有完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師生在和諧的談話氛圍中把柳樹不屈不撓的精神體會了出來。最後老師讓學生想如果你就是這株柳樹,面對和霍金一樣的問題,你想怎麼回答呢?請你再次默讀最後一段,並聯繫上下文,然後,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寫一寫這株柳樹的心聲。在這個環節,學生更是大談感受,暢所欲言,教師在此時則成了一名聆聽者、點撥者、鼓勵者。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中也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

三、注重細節,深入思考

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並不能限制教師對某些細節的挖掘。在教學柳樹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驗時,老師給學生補充青海高原的知識,讓學生再次感受環境的惡劣。當學生得知青海高原乾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預想的要嚴重得多的時候,柳樹頑強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學生的腦海裡。

教學過程中,老師始終熱情充沛、慷慨激昂,用發自內心的對柳樹的敬仰和對生命力的敬畏為課堂奠定了積極的感情基調,學生無不深受影響。

  《青海高原一株柳》評課稿二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而課堂又是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重要陣地。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在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需要重點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在聽了孫敏亞老師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課後,我有以下感想:

一、讀為主線,讓學生“感知——感受——感悟”

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實際活動是語文課的基本任務。本課在執教時,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經歷一個由“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

比如在匯入後不久,師生交流了青海高原這株柳樹是一株怎樣的柳樹的問題,學生回答“粗壯的”、“高大的”、“蒼綠的”、“生鐵鐵錠”……孫老師在歸納完這些特點後,讓學生再用朗讀來感受這些特點,及時鞏固了這株柳樹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還比如在教學六、七自然段時,在感受這株柳樹所受的各種考驗的時候,孫老師始終堅持讓學生用讀來體會柳樹的頑強精神,並且還讓學生自己評議。一位學生在評價同學的朗讀時說:“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很厲害,應該有力一些。”於是孫老師就讓這位學生也來朗讀一下。學生在這樣的評議和朗讀實踐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體會到柳樹的精神。

孫老師在教學地時候,不僅給了很多學生當眾朗讀的機會,還恰當地運用了默讀、引讀的方式。有人說,高年級的課堂,應靜下心來,多一些思考的時間。而孫老師就是很好地運用默讀的方式,使學生能沉下心來細細品讀文字,這切實鍛鍊了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引讀這個畫龍點睛般地運用,則使學生進一步被柳樹的頑強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能給學生充分地練、講、讀,把目標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生會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讓學生“參與——開放——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為此,教師營造一個能夠讓每個學生都願積極參與,都能自主選擇的開放的融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學習活動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質,是很重要的。孫老師把這個學習環境就營造得很好。

比如孫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六、七自然段的時候,就要求學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寫批註,然後再全體交流。交流時,孫老師也沒有完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師生在和諧的談話氛圍中把柳樹不屈不撓的精神體會了出來。還比如在最後,孫老師讓學生用一句話在課題旁寫下自己的感受,然後師生交流。在這個環節,學生更是大談感受,暢所欲言,教師在此時則成了一名聆聽者、點撥者、鼓勵者。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發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時在平等融洽的對話中也培養了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

三、注重細節,幫學生“深挖洞”

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但並不能限制教師對某些細節的挖掘。孫老師在教學過程就很注重一些細節的處理。

如在教學柳樹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驗時,孫老師就和學生探討了“青海高原乾旱的時間會有多長”、“青海高原最冷的時候會有多冷”等類似的話題,當學生得知青海高原乾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預想的要嚴重得多的時候,柳樹頑強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學生的腦海裡。

還比如在討論“虐殺生靈的風雪對柳樹的摧殘”時,孫老師讓學生想象柳樹在風雪中會怎樣掙扎?會有怎樣的動作、心理?這個想象訓練就抓得很到位,使學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樹的頑強不屈,還訓練了想象能力,訓練的口語表達能力。

再比如談到高原“鋪天蓋地”的'雷電時,孫老師也不忘對這個“鋪天蓋地”進行了一番挖掘,相當細緻。

四、注意積累,使學生“廣積糧”

孫老師的作業很有特點,她並沒有佈置什麼繁瑣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推薦了兩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與《張海迪》。學生在閱讀這兩本好書的時候,必定會把這些堅強的人物與青海高原的柳樹有機聯絡起來。

五、運用多媒體,使學生“身臨其境”

現在的公開課、觀摩課,多媒體課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時候,多媒體課件要麼成為一個擺設,要麼就是喧賓奪主,把一堂課搞成了一個圖片、視訊展。而孫老師這堂課上,多媒體課件則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並不是很多,但卻都用到了點子上。

如當學生交流完對高原畫面的感受後,孫老師就利用多媒體課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圖片伴上蒼涼悠遠的音樂展示給學生看。展示完再問學生“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啊”的問題時,學生都紛紛舉手回答。一個遙遠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孫老師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體課件後,真實地來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讓學生體會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時,孫老師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那呼嘯的風雪聲,邊感受柳樹生存的惡劣環境。這個方法使學生“聲”臨其境。

還有在比較平原柳樹和高原這株柳樹的時候,孫老師出示了兩幅對比的圖片,這就使學生一目瞭然,從而對青海高原的這株柳樹更增敬佩之清。

孫老師還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朗讀配樂,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勵,使學生懂得“鼓勵——欣賞”

在孫老師的課上,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說得多好呀”等鼓勵的話語,還有很多的掌聲。

如在一位學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後(該生說得的確很好),孫老師說:“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爭。來,給這位學生掌聲,也給這樣的柳樹掌聲。”鼓勵、欣賞與文字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調動了氣氛,卻並不顯突兀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