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六年級教案/列表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課時說課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課時說課稿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課時說課稿

  說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我國著名作家陳忠實的一篇散文。課文以優美的筆觸,大膽的猜測與想象,描寫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樹,經歷了高原風雪、雷轟點選,卻頑強地生活下來,在青海高原上巍然撐立著一株柳樹的高大形象,熱情讚揚了柳樹不屈的生命力與頑強的精神。全文語言優美流暢,情景交融,託物抒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指導學生朗讀感悟,獲取文化、精神營養的很好載體。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結合本人的“朗讀指導策略研究”的小課題研究,給本文設定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重點默讀課文的5、6、7三節,感受柳樹形態的神奇,成長的艱辛,從而體會柳樹不屈的生命力和頑強的鬥爭精神。

2、通過教師悉心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將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3、引領學生從文章走向作者,從更高的層面上來體悟柳樹的精神,作者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的感染,思想的昇華。

 說教法

朗讀時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表達情感體驗,陶冶審美情趣,增加語言積累進行語感訓練的最重要的犯法,雖然目前語文老師十分重視朗讀的訓練,但是朗讀訓練缺乏具體的方法,所以,在本堂課中我著重指導學生的朗讀,以讀代講,以讀促學,緊扣“神奇”通過對柳樹形象及生長過程兩個方面的朗讀指導,在讀中感悟柳樹的“神奇”。通過品讀語言文字,去觸控作者受震撼的心靈,進而去感悟身處逆境,以頑強的毅力和韌勁和艱難作抗爭的人生哲理,從而實現師生與文字、與作者心靈對話。因此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教學時圍繞“朗讀指導策略研究”的一次探索和實踐。具體的教學步驟

 教學過程

一、 讀好課題,初步感受柳樹的神奇

出示課件,讓學生讀課題。強調“一株柳”、“青海高原”這兩個詞語。從而說明這一株柳的特別和它的生長環境,從而引出這是一株“神奇”的柳,讓學生初步感受柳樹的神奇,同時為下文的學習中奠定了基礎。

二、 朗讀,感受柳樹的形象

首先讓學生朗讀第5節,並提出朗讀要求:文中的哪些詞引起你的關注,你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然後讓學生讀後說出關注的詞語和感受,同時重點指導學生將感受到的讀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要重點體現教師朗讀方法的指導,例如:(1)學生讀“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鬱,綠得深沉”一句時,如果學生沒有讀好,教師可以相機這樣評議:我覺得這株柳樹綠得還不夠蒼鬱,不夠深沉,聽老師朗讀:葉子如此之綠,綠得蒼鬱,綠得深沉,讀時重讀“蒼鬱”和“深沉”,讓學生感受朗讀的方法;(2)學生讀:“它巍巍然撐立在高原之上,給人以生命偉力的強大感召”一句時,可以這樣評議:我覺得你讀的只能稱得上“巍然”,離巍巍然還有點距離。接著再範讀這一句(範讀),讀時突出“巍巍然”一詞,讓學生再讀感受。學生讀好後,教師相機總結: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這株柳樹長得如此茂盛,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不但理解了詞語,比如“兩合抱粗”、“百十餘平方米”、“巍巍然”等詞語,同時學生在讀中感受了柳樹的形象。)

三、 朗讀,感悟柳樹的精神

讓學生朗讀第6、7兩節,多媒體出示朗讀要求:柳樹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受了哪些磨難?在感受最深處寫批註。交流反饋中學生讀出相關的句子,並說出感受,並且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環節中,同樣重點體現教師朗讀方法的指導:(1)以第七節為例:首先教師範讀:長到這樣粗的一株柳樹,經歷了多少次虐殺生靈的高原風雪,凍死過多少次又復甦過來:經歷過多少場鋪天蓋地的雷轟電擊,被劈斷了枝幹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條;然後問學生:你知道老師為什麼這樣讀嗎?通過學生對範讀的理解能更好的理解高原環境的恐怖,又能感受這株柳樹生長的艱辛。接著讓學生練習朗讀,在指名朗讀時教師可以相機這樣評議:我覺得高原風雪還不夠殘酷,這株柳樹的復甦過來的過程還不夠艱辛。評議的同時再讀,師生可以分角色再讀,最後教師配樂朗讀這一節,使學生進一步領會朗讀方法,也感悟柳樹不屈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抗爭精神。讀到最後再總結: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這株柳樹長得如此茂盛,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樹!

學完這兩個環節,我在此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一實一虛把柳樹的形象寫得如此豐滿,在語文教學中學會應用這種寫作方法。

四、對比柳樹,再悟“神奇”

課件出示家鄉灞河的柳樹,學生欣賞並自由讀一讀。思考:這株柳樹的形象已經這麼豐滿了,為什麼作者還要描寫家鄉灞河的柳呢?

通過對比學生不難得出結論,讓學生通過比較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這株柳樹的“神奇”,難怪作者感嘆:這是一株神奇的柳!

五、走進作者,實現思想的昇華

語文教學需要更加寬泛的視野。聯絡作者的生平,我們發現,作品融入作者陳忠實本人的人生感受,可以說,高原柳的頑強精神正是作者歷經磨難卻頑強不屈的精神體現。作者在文章中傾注了他的情感和思想,體現了他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從這個意義上,引導學生從這一篇文章走向作者,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將學習的空間有效拓展,因此我在教學最後安排了“走進陳忠實”這一環節,首先簡介陳忠實,出示陳忠實的個人資料:陳忠實,當代著名作家,1942年出生於陝西農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酷愛文學,雖然貧窮的現實打碎了他的大學夢,卻沒有打破他的文學夢,高中畢業後,他白天務農,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堅持讀書寫作,經過長達18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創作出著名的長篇小說《白鹿原》,小說發表後在文壇引起轟動,1994年榮獲中國文學的最高獎——矛盾文學獎。陳忠實用他的艱辛和頑強為自己開闢了一片壯美的天地!讀後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僅僅是寫柳樹嗎?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高原柳的頑強精神正是作者歷經磨難卻頑強不屈的精神體現,接著再問學生:你從高原柳身上還看到那些人的身影?學生回答後齊讀最後一節。讀後總結: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運不可能絕對的公平,但只要我們心中一直充滿希望,憑藉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韌勁去努力,生命就一定會產生奇蹟,就像青海高原的這一株柳一樣展現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的光彩!(出示名言)

以上就是本課的教學預設,當然,教學是預設和生成統一的過程,預設的過程是否可行,指導朗讀的方法是否有效,還要在課堂實踐中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