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心得體會/列表

《孔乙己》讀後感 (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 (15篇)

《孔乙己》讀後感 1

除了上次說道的敘事人選擇的特殊,魯迅使用了小夥計的角度,這樣就略去了很多關於孔乙己的介紹,以及他的悲慘命運的瞭解,就在這小夥計的眼中,也沒有對於孔乙己的出場做面面俱到的描述。在表現方法上,《孔乙己》沒有描述,沒有渲染,僅有平淡的敘述,這一點和魯迅的其他名篇是很有些不一樣的。

在表現方式上,《孔乙己》一文中沒有渲染,僅有平淡的敘述。文中寫到“沒有他,人們也一樣快活”那裡後,小說之後寫在酒店裡,人們發現,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樣回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是仍舊偷。這一回,是自我發昏,竟偷到了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之後怎樣樣?”“怎樣樣?先寫服辯,之後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之後呢?”“之後打折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帳。

從字面上看,好像並沒有任何文字直接寫到人們的“快活”。然而從對話的語調中,仍然能夠看出那個供給訊息者的心態。對於丁舉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這樣野蠻的人身傷害,說話者沒有半點保留,相反給人一種理所當然、津津樂道的感覺。特別是,傳孔乙己可能已經死了的`時候,說話的和聽話的都沒有震驚。“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對於一個給酒店帶來歡笑的人的厄運,居然一點反應也沒有。這就充分顯示出魯迅在對話描述中潛在量的巨大——有意不去直接點明說話者那種津津樂道的神態甚至以訊息的傳播者為榮的情緒,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

唯其平靜、平常、平淡,才顯得諸如此類的殘酷無情,由於司空見慣,而沒有感覺,沒有痛苦,而魯迅的筆墨,就是要揭示這種無形的精神虐殺的可怕。

《孔乙己》讀後感 2

孔乙己,一個受封建教育的影響而變得滿目蒼夷的讀書人形象,在魯迅先生的文筆下被深刻的演繹了出來。整篇的《孔乙己》,寫的是一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

《孔乙己》全文通過以孔乙己為中心人物作為描寫,以魯迅為線索的所見所聞為基礎。講述了窮書生孔乙己從穿長衫的知識分子淪為被打斷腿的“偷書賊”最後則無聲無息的死去,給世人展現出了在黑暗、腐朽、封建的教育制度模式下的產物。

從本質上看,孔乙己本應該是一位勤勉好學的知識分子。但由於特殊的社會背景註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孔乙己接受的是封建禮教的思想,他的真理和聖言都是從四書五經中吸取過來的,甚至連偷書也被扭曲成“竊書不算偷”。穿著又長又破的長衫,十年都不肯洗,是當時的讀書人自命清高的形象。魯迅先生正是通過描寫孔乙己對封建教育愚昧的崇拜,來表現出封建教育下的知識分子迂腐的人格。

正是因為孔乙己在特殊的背景下的特殊身份,他也遭到了封建社會下底層人民的嘲笑和排擠。在酒店裡為了展示自己讀書人的形象,滔滔不絕朗讀封建教育的“真理”、“名句”,分茴香豆給孩子們的時候仍然是滿口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個如此勤勉的好學的,人窮志不窮的',想讀書甚至要去偷書的人,竟會遭到酒店裡人們的嘲笑、排擠、諷刺,“孔乙己”的綽號也因此誕生。如果不是注入了錯誤的教育和思想,孔乙己的命運也不會如此。側面反映了舊時代封建教育麻痺下知識分子階層的悲哀、可憐。

假設孔乙己接受的是正確的思想和教育,是在一個較為民主的時代下成長,那麼他還是那個可憐、迂腐的孔乙己嗎?

《孔乙己》讀後感 3

當我讀完《孔乙己》這篇短篇小說時,不由得暗歎了一聲!唉,真的是一個悲劇人物!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多麼矛盾呵,可見孔乙己對自己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讀過書。儘管是老童生,這也是他唯一有尊嚴的地方。

“‘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為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被吊著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

短衣幫一次又一次地幾次刺激到孔乙己,他不是面紅耳赤地辯駁就是不屑置辯。最後呢,沒法溝通了,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小夥計以“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麼”的思維冷漠回絕了孔乙己。孔乙己依然懇切地教小夥計四種寫法的“回”字,迂腐可笑呢。

這種惡狀他還能厚著臉皮待下去?這不是逼他往絕路走麼?他的自尊沒了,也沒人憐憫他,他除了喝酒,再也沒有物質上的享受,吃不飽,穿不暖,睡不香。餓得不行只好偷書,一旦被抓就嚐到苦果——腿被打折了。這下好了,他真走到絕境了,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最後一次酒,然後在眾人的譏笑下離去……

就這麼的結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誰造成的呢?

封建科舉!封建社會!簡直能害死人!但又是什麼造成這惡果呢?孔乙己這人就詮釋了當時所有的悲劇,而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反省與思考……

《孔乙己》讀後感 4

學習了《孔乙己》這篇文章,我才發現魯迅的文章並不是我已開始看的那麼平淡,沒有什麼內容。最初讀的時候,我只是覺得孔乙己很可憐,除此之外,便沒有什麼感受了。深入學習才發現,這篇文章蘊含的內容很多,魯迅寫的時候並沒有突出表達,而是讓讀者慢慢領悟的。這種寫作手法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澱和內涵。

學習完這篇文章,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1。當時人們不團結一致反抗壓迫他們的黑暗社會。

2。當時的科舉制度促使“好吃懶做”“嘲諷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

3。當時人心冷酷無情,互相嘲笑,喜歡做看客。

魯迅的寫作手法總是含含糊糊的,需要細心品味,才能看懂並體會其內在的`深意。譬如:

“他身材高大”可以看出孔乙己有生活能力。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滿口之乎者也”“長指甲”能看出孔乙己自認為自己是讀書人,看不起勞動者,側面反映各當時科舉制度的腐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應該只盯著讀書這條道路。

“又髒又破”可以體現出孔乙己懶惰和貧窮。

這篇文章人物描寫也很細緻:

“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參水也很難。”“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引人發笑。”

這幾個選文,可以看出掌櫃做生意不誠實,給的茴香豆少,苛扣份量。

從四次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人的一種看客心理,都愛看別人的笑話。冷眼旁觀,不肯幫助別人,只會互相嘲諷,不知道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敵人。可笑而可悲!

但願封建科舉制度的氣息,能夠現代教育制度裡越發越散。孔乙己的命運已經警告著後人不要再成為下一個孔乙己了!

《孔乙己》讀後感 5

魯迅先生通過諸多正、側面細節描寫突出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悲慘遭遇,在這之中少不了對他語言上的精細勾勒。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夾在長衫幫、短衣幫中間,既貧困潦倒又要與短衣幫劃清界限,賣弄學識,因此滿口文言詞句,充分體現了一個自卑又虛榮的小人物的心理,悄然為他的悲慘命運埋下伏筆。

孔乙己進入咸亨酒店,是因為他嗜酒。“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溫一碗酒”前後兩處看似平淡無奇的 “要酒”話語,可以推測出他由一開始境遇尚可到後來命運悲涼的變化,也與前後虛榮地“排”和頹唐的.面容照應。

教小夥計認字一節,懇切的語言和熱心的態度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有善心但十分迂腐的讀書人。魯迅設定的“回”字四樣寫法令人回味悠長。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而近代則遠遠落後於西方,正是因為知識分子一味“咬文嚼字”,不重實用。

與小孩分豆吃,一樣可見孔乙己的童真與迂。來之不易的茴香豆與小孩分吃,之後“直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便是賣弄學問的體現。

尤為精彩的是孔乙己與看客辯解時。先時是:“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對自己的自欺欺人偷竊行為辯解;然後是:“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用這種方式自詡清高又逃避他不能進學這一事實;最後一次他出場,頹敗不堪並且放棄了讀書人的最後一點固執和尊嚴:“這回卻不十分分辯,單說了一句:‘不要取笑!'’跌斷,跌,跌……‘”。孔乙己到最後褪下長衫,改換神情時,語言也不再著意“讀書人”這一身份……

《孔乙己》讀後感 6

有哲人說過,悲劇是永恆的美。我認為,悲劇之美中又以悽美最為動人。《孔乙己》就是這樣一部悽美的偉大作品。

《孔乙己》的悽美又妙在它完全隱在冷峻的語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個帶有感情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個帶有強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讀者自己去體會。故事的視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場景“咸亨酒店”的櫃檯前,主人公的一生就通過這樣一個場景呈現在讀者面前。但通過這樣一個“視窗”,卻可以洞悉孔乙己悲慘的一生,體會種種人情世故,這需要多麼高超的技巧。

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語句給你敘述著上世紀初隨處可見的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故事一個好吃懶做,迂腐,手腳不乾淨,讀過點書,還殘存點做人的尊嚴的人因為偷竊被人打斷腿,最後消失在這個人世間。本來,這樣的故事乏善可陳。但經過先生的妙筆,孔乙己那有一點自以為是,有一點迂腐,有一點善良,同時,更有一點可憐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永遠地紮根在讀者腦海裡。

孔乙己的形象如此豐滿而複雜,與高度符號化的阿Q相比,孔乙己多了一點“人氣”,多了一點“性情”,更令人垂憐,更貼近生活。他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他既值得同情又讓人不齒,他的悲劇既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卻是社會的責任。同時,在他悲劇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丁舉人們的殘酷和掌櫃們、看客們的麻木冷漠,以及對社會的絕望。

《孔乙己》行文暢白明瞭,讀不到半個精美字句。讀完後你會覺得孔乙己一定是有這麼一個人,就在紹興,就在咸亨酒店裡,先生只不過把這個人原汁原味地寫進了文章裡。

孔乙己的人生在“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冷漠的重複中一點一點地落下帷幕。沒有悲愴的生離死別,沒有愴天哭地的哀號,沒有,沒有、什麼都沒有。最後,這個人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而這種沒有淒涼的淒涼,沒有悲哀的悲哀卻更加徹心徹骨,更令人心酸。

《孔乙己》讀後感 7

封建科舉!封建社會!

破爛骯髒的長衫,幾乎一年沒洗澡和衣服,花白的鬍鬚,蒼白的面孔,凌亂的頭髮,幾乎能聞到一股怪味。最直面的外表。跟乞丐完全沒兩樣。

去小店喝酒,每每遭到戲弄,自尊受到嚴重踩踏。讀過書是他唯一值得炫耀的了吧,滿口都是“之乎者也”可憐的是卻是一直站著喝酒的長衫族。本是能通過知識謀的溫飽,生性懶惰,造就了現在的他—————如今大街上那一群,也不過如此。孔乙己至少還有自己一些起碼自尊保留,沒錢,喝酒卻也沒賒賬。“‘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孔乙己竟天真地以為旁人不曉得他這些錢是偷來的,相當自信地掏錢,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嚴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毀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東西了!”“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老不到呢?”“短衣族”如此諷刺,孔乙己身單力薄,又能怎樣,強忍著。可見臉上青筋已經氣的暴脹。好一句“竊書不算偷”,呵呵。

結尾部分詮釋著後來孔乙己的.尾聲,心酸油然而生,沒錢,去偷書又被毒打了,這次腿折了,這不等於要他的命麼,自己怎麼照顧自己。最後一次去小店是用兩隻手輔助爬過去的。雖然平時能充當一個笑柄愉悅大家,有誰又能體諒其感受,看他成這樣,居然大家還是在繼續嘲諷譏笑,離開時他的背後又是怎樣一個場景,他不想知道,因為一刻也呆不下去。而咸亨酒店老闆能記起他也是欠他十九文錢是才能想起。後來再也沒出現,都說可能已經死了,會不會是死在哪個角落也沒人發現。

這樣的人生,又是誰造就的,秀才,書生,在那個時代。

《孔乙己》讀後感 8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述,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肖像描述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捱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後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述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徵。穿的雖然是長衫,但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髒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麼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述,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讓我想到當時社會的惡劣。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述,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的性格。多次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為自我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述,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小孩子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總的來說,孔乙己在我心中是一個光明正大,心直口快的人,他不會被當時社會而弄巧成拙,反而更厭惡封建文化,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優秀人物。

《孔乙己》讀後感 9

人們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魯迅說:“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在人們眼裡,悲劇一般是催人淚下的,可是當你讀了《孔乙己》之後,眼淚不會奪眶而出,而是內心感到一陣陣的痛楚,這究竟是命運的悲劇;主人公性格的悲劇;還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呢?

要我來說,這應當是社會的悲劇。孔乙己讀過書卻未能“進學”,雖然不能當上官,但是卻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一腦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落後思想,死守讀書人的“清高”。他“身材很高大”卻不願脫下作為讀書人標誌的長衫,不願與“短衣幫”為伍,滿口之乎者也……這些都足以體現孔乙己既窮且酸,迂腐可笑,好吃懶做的性格。但是,真正導致孔乙己這種變態性格的產生是來自於社會根源,來自於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毒害。

孔乙己命運的悲劇也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冷漠。孔乙己這樣一個不幸的人卻成了眾人取樂嘲笑的`物件。掌櫃嘲笑他;“短衣幫”嘲笑他,甚至連小孩也取笑他。孔乙己被打折腿後,眾人不但不同情他,僅而愈加取笑他,掌櫃惦記的不是他的生死,而是他欠的十九文錢。這些都能很好地反映當時人與人之間冷漠的關係,然而這正是統治階級殘酷壓迫勞動人民,用封建思想對人民由於當時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所引起的。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很好得表明了孔乙己在那個社會的必然結局。當時,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無力求生,可見孔乙己的命運是那樣的悲慘。

然而事實上,真正悲哀的不僅僅是孔乙己個人,而是當時那個腐朽的社會,那個冷漠社會。

《孔乙己》讀後感 10

除了上次說道的敘事人選擇的特殊,魯迅使用了小夥計的角度,這樣就略去了很多關於孔乙己的介紹,以及他的悲慘命運的瞭解,就在這小夥計的眼中,也沒有對於孔乙己的'出場做面面俱到的描寫。在表現方法上,《孔乙己》沒有描寫,沒有渲染,只有平淡的敘述,這一點和魯迅的其他名篇是很有些不同的。

在表現方式上,《孔乙己》一文中沒有渲染,只有平淡的敘述。文中寫到“沒有他,人們也一樣快活”這裡後,小說接著寫在酒店裡,人們發現,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

一個喝酒的人說道,“他怎麼回來?……他打折了腿了。”掌櫃說,“哦!”“他總是仍舊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竟偷到了丁舉人家裡去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麼?”“後來怎麼樣?”“怎麼樣?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後來呢?”“後來打折腿了。”“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地算他的帳。

從字面上看,好像並沒有任何文字直接寫到人們的“快活”。然而從對話的語調中,仍然可以看出那個提供訊息者的心態。對於丁舉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這樣野蠻的人身傷害,說話者沒有半點保留,相反給人一種理所當然、津津樂道的感覺。特別是,傳孔乙己可能已經死了的時候,說話的和聽話的都沒有震驚。“掌櫃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賬。”對於一個給酒店帶來歡笑的人的厄運,居然一點反應也沒有。這就充分顯示出魯迅在對話描寫中潛在量的巨大——有意不去直接點明說話者那種津津樂道的神態甚至以訊息的傳播者為榮的情緒,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

唯其平靜、平常、平淡,才顯得諸如此類的殘酷無情,由於司空見慣,而沒有感覺,沒有痛苦,而魯迅的筆墨,就是要揭示這種無形的精神虐殺的可怕。

《孔乙己》讀後感 11

魯迅一直都是我媽媽最崇拜的作家。我從小就常常聽我媽媽講起他曾經生活在廣州,北京,日本的種種逸事。但是我從來沒有讀過他寫的作品,直到有一天我在加拿大的大圖書館找到了一本《吶喊》。從《狂人日記》到《社戲》,每一篇文章都給了我震撼的感覺。尤其是這次我們在課堂上重讀的孔乙己。給了我一種新的感覺。

《孔乙己》是描述一個沒考上秀才的讀書人。文章裡,魯迅用諷刺的語言來刻畫一個愛面子的落第秀才。孔乙己總是覺得在這種鄉下地方讀過書就高人一等。可是他卻成了掌櫃和顧客們的笑柄。當被別人看不起時,孔乙己就會說出一大堆之孚者也來反駁。因為窮所以很多時候孔乙己只能去偷東西來維持生活。雖然如此,但是在酒店裡,孔乙己一向擁有良好的品行,甚至比任何人的品行都要好。有的時候會欠錢不過在一個月內都會還清。魯迅就是用這個故事來敘述舊社會的封建思想。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就沒有用。就連一個小小的夥計都瞧不起他。孔乙己也是因為沒考上秀才才會造成這樣的壞脾氣。因此才會縮在酒店裡日復一日的荒廢生活。難道沒考上秀才對於讀書人來說就是一種自殺嗎?難道一定要考上秀才才能證明一位讀書人的能力嗎?因為這種思想的存在都不知道害死了多少個讀書人,都不知道引發了多少悲劇。雖然科第進考的出發點是對的可是會不會對落第的人太殘酷了呢?有沒有想過再多給一次機會讓他們向社會證明他們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人。

從孔乙己身上讓我們聯想到現在,一個科技那麼發達的世界,還是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沒考上好的學校而從此荒廢學業,甚至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承受不了社會的壓力而自殺死去。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我們能多給他們一點關心,一點寬容可能誕生出一位出色的人物也不一定。愛恩斯坦當年也不是一位愛學習的小孩,可是他還不是照樣變成了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從古預今,這就是《孔乙己》給我的感覺。

《孔乙己》讀後感 12

利用將近三節課的時間,老師帶著我們把《孔乙己》這篇文章給上完了,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感悟。

我從《孔乙己》這篇文章中瞭解到了當時社會的可怕、黑暗和當時人們的冷酷無情。面對一個殘疾人居然還能笑得出來,真是可悲!如果這種人出現在我們社會上我會很鄙視他的。文中還多次寫了“短衣幫”以及社會上人的笑聲。笑,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會心的'、真誠地、愉悅地笑,它會帶給更多人,使他們感到歡樂;另一種是歹毒的、陰險的、幸災樂禍、不懷好意的笑,它是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笑。文中出現的四次笑,當然屬於第二種,並且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上的笑,會使孔乙己痛苦的傷疤愈來愈大,難以平撫,這是對孔乙己精神上的打擊。魯迅的這篇文章用詞很精準,往往一個字中包含很多種思想,這也正是魯迅文章的精妙之處。

在學這篇文章時,我又從新認識了魯迅這個偉大的人物,他把人物刻畫地多麼細緻入微啊,使讀者也隨著作者的思緒融入到文章中,可能我們一開始讀魯迅文章時會感到枯燥無味,可是等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時,會覺得愈來愈有意思。魯迅大多數文章都是反映當時中國人民社會的黑暗,警誡我們不要當“看客”,要用實際行動來證實我們是強大的。魯迅通過描寫孔乙己來告訴我們中國的真實面目是什麼,讓我們重新振作起來!

如果沒有魯迅,封建的黑暗社會可會延續?

如果沒有魯迅,人的心靈是否會和以前一樣如此冷酷、可怕、無情?

如果沒有魯迅,我們怎會認識到自己的可怕?

如果沒有魯迅,虐殺者會不會繼續胡作非為?

《孔乙己》讀後感 13

《孔乙己》是收錄在《吶喊》中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成功塑造了封建社會底層知識份子的形象。通過對孔乙己的描寫,很鮮明的刻畫出了這個被人嘲笑、諷刺的小人物形象。同時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底層勞苦人民愚昧麻木的病態形象。魯迅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入木三分。

孔乙己懶惰、死要面子,並且自命不凡,他是典型的舊社會窮酸知識分子形象。魯迅非常精彩的描寫孔乙己那件代表身份的長衫:“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孔乙己一開口便是“之乎者也”,迂腐形象非常鮮明。酒店裡面的`每一個人都拿他當笑柄,他卻不自知,依然自命不凡,極力維護自己讀書人的形象。幹活有失身份,所以只能去偷竊。看客們說他偷竊,他說竊書不算偷,但是說他連半個秀才都沒有撈到時,他卻沉默不辯了。孔乙己是封建社會下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除了一大串讓人聽不懂的之乎者也,也就會四種“回”的寫法了。我們在同情他的同時,摧殘他的封建社會也讓人憤怒。他生活在一個麻木不仁,底層勞苦大眾沒有互相同情、幫助,反而互相嘲笑、諷刺的社會。身處這樣一個冷漠的社會真是最大的悲哀。對於孔乙己的死也是一筆帶過,好像這群人沒有一個人關心他的生死,以至於掌櫃粉板上寫著“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一直持續到第二年。可以說孔乙己最終的慘死也跟他們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他到死都沒有放棄這個知識分子的身份。

文章雖短,但非常深刻的揭示封建科舉對讀書人精神、肉體的殘害,而舊社會國人的麻木、冷漠比起孔乙己這樣的人來說,更讓人痛心、心寒。

《孔乙己》讀後感 14

《孔乙己》這篇文章裡,最讓我痛恨的乃是那個丁舉人。此君屬於讀書人不假,可他雖也把四書五經研習得滾瓜爛熟(不然怎麼考上舉人呢?),於裡面的仁義道德卻未學到多少。同是讀書人的孔乙己迫於生計,偷到他家裡,被抓了個現行。他沒有同情心,不念在寒窗艱難的情分上放了孔乙己也罷,就送官吧,孔乙己並非滿臉橫肉為非作歹之徒,可能官老爺也不會怎麼為難他。

可是不,膽敢在太歲爺頭上動土?可要出口氣!於是乎,“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於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孔乙己就這樣被同是讀書人的丁舉人“治”成了殘疾!

似要說丁舉人從來就是這般窮凶極惡可能也不符合實際。事實上,不管是生在官宦之家還是窮鄉僻壤,讀書人若不是走歪門邪道,總要付出相當的.努力才能成正果。或許僅僅是幾年前,丁舉人也是一個寒酸的窮秀才,或是童生,也在咸亨酒家裡頭四文錢一碗的酒解饞,也想給小掌櫃講講“茴”字的四種寫法,也在大庭廣眾之下被人嘲笑……只不過,他的運氣比孔乙己好得多,中了舉人。看過《范進中舉》的人都知道,在封建科舉體制下,中了舉人是何等的榮耀啊!說虛的,是光宗耀祖;說實的,是財源大開、雞犬升天。

為什麼舉人用敲門磚開啟富貴之門後便將一點仁心丟到腦後了呢?這固然與他的個人品質有關,但封建等級制度的“威力”也不容小視。在搖身一變成為“舉人老爺”後,丁舉人揚眉吐氣,對那此還在科考漩渦中掙扎的昔日同道並沒有什麼同情心―為什麼有呢?既然讀書只是為了博取功名,那麼書中的內容並不重要。“富貴”乃是我命中註定,你們考不上就是考不上。孔乙己在他眼中僅僅是一個盜賊,自然免不了皮肉之苦。

讀書人的“搖身一變”,在科舉的時代是屢見不鮮。甚至在今天,這種現象仍遠未絕滅。令人憤怒的“變異”意味著讀書人很多書是白讀了,這樣的悲劇值得我們深思……

《孔乙己》讀後感 15

暑假裡,我無意讀到了魯迅的《孔乙己》這篇文章,認識到了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社會低層,受到科舉制的毒害讀書人形象,也看到了它內心深處的善良,和它那悲慘的人生。

同時,拿孔乙己當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體現出了他們對不幸者的冷漠無情、麻木不仁,也是導致孔乙己悲慘結局的.一種原因。同是我也想到我們生活的社會裡也是否存在著那種“看客”?

想到這,我聯想到看過的一則新聞:某年7月17日凌晨,23歲跳某從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鄧某看見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邊的好心人的“勸誡”,沒有上去。突然一輛裝土車險些碾壓,隨後一輛計程車撞到,拖行十米遠,最後倒在血泊中,當場身亡。鄧某聽到這訊息後後悔不已。

當一雙眼睛在無助的四處張望,希望能夠有一雙友愛的手幫他一把,但希望終究還是希望,最後倒在血泊中。旁邊的人就像在看一場電影,當車子把人拖到十米遠,電影到達了頂峰,最後濺了看客們一身血!

如果能及時上去扶一把;如果沒有那好心人的“勸誡”;如果能有一條到得底線。但如果,沒有如果,那一條鮮活的生命已不負存在。人們看著那血泊,可能還在慶幸那人還好不是我,不是我的親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個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個沒有溫度的屍體,而是乘載著中國五千年的文明!

“看客”原來只是魯迅筆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邊的人,現在為何在我們生活中出現?當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醫院,反過來成了肇事者,大善淪為大惡。當兒子在機場用刀捅母親,但沒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後還只有外國人敢上去幫。貓小樂在他的作品中,當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時,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麼讓阿衰只能這樣做。中國的道德文明開始直線下滑,造成了人們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現象。

我最終還是希望那些所謂的“看客”始終只出現在魯迅筆下,不要在我們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劇。

TAG標籤:讀後感 孔乙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