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孔乙己讀後感1200字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下面是孔乙己讀後感1200字,請參考!

孔乙己讀後感1200字

  孔乙己讀後感

看過《孔乙己》,他是在魯迅筆下自負而迂腐的在封建社會裡可悲的小角色。文章裡並沒有他的真名,只是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一個12歲的小夥計叫他孔乙己而已。他在鬨笑聲中出場,又在鬨笑聲中死去。文章用眾人的嘲弄和哄笑貫穿了一個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悲慘死去的令人心酸的故事。

文章裡有以勞力為生站著喝酒的窮困的短衣幫和富裕的坐在店裡談笑風生的穿長衫的人,可孔乙己卻是穿“長衫”又“站著”喝酒的特殊的人。作家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位被殘酷地拋棄於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在咸亨酒店——孔乙己活動的典型背景下,孔乙己固然窮困潦倒,地位低微,掌櫃、長衫客把他踐踏,但其他同樣被侮辱、被損害者,如短衣幫,也同樣對孔乙己冷酷無情,加以譏笑。連可憐的、地位低微的小夥計對懇切教他寫字的孔乙己也反感,認為他是“討飯的人”,不配考他。

這是一出怎樣的現實悲劇

也許他很愚蠢,開始的時候的確覺得他的“君子固窮很可笑”,可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斷腿後在別人的嘲笑聲中向掌櫃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的時候,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情卻拖著讀者們跟他一起恐懼黑暗的封建秩序。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清白臉色”。而我一直偏心地認為他只是被生活壓迫才會習慣於像吸毒一樣躲進那虛假而脆弱的“精神勝利法”中遮蔽外來的風雨。最後他在“我”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孔乙己的情況下被確認為死了,直接原因是受到了丁舉人的毒打。讀書人對讀書人下手又是多麼毒辣凶狠!我們還可以想像到,施暴者該是何等的理直氣壯冠冕堂皇:因為他們是在懲罰“壞人”。而咸亨酒店裡的所有的

人,都在有意無意地把孔乙己作為嘲弄與取笑的物件,專以揭開他的心靈傷疤為樂。孔乙己惟一被人記起的理由,就是他還拖欠了酒店老闆的十九個銅錢。溺水的人在淹死之前還能慶幸地抓住水草,而他呢?在站在懸崖邊的時候,卻還要在所有人的不屑和嘲笑的巨風中努力保持平衡。

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悲劇人生?

不由得讓我們想到了《范進中舉》,同樣在這樣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下,孔乙己和范進都是舊社會的知識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讀書人,都是不會營生的犧牲品。但作為兩個形象,他們之間存在著更多的差別。孔乙己雖然未曾進學,卻頗有幾分清高,喜歡孤芳自賞,不肯脫下又破又髒的長衫,對自己認識幾個無用的廢字沾沾自喜。而范進卻懦弱猥瑣、甘受屈辱、自卑自賤。他懼怕胡屠夫,無端遭受辱罵,卻只能忍氣吞聲、卑怯畏縮。當范進在胡屠夫受銀假作謙讓時,明知從此再不會要他接濟,卻說了這麼一句話:“眼見得我這裡還有這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這就充分說明範進是虛偽的、狡詐的。他的自卑自賤的性格在隨著他考中舉人的程序中逐漸減弱。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確地認清自己,而范進則只記住了八股文章,鑽了牛角尖。可最後范進卻中舉,之後周圍的人都來攀附,他卻瘋了,又被胡屠夫一個巴掌打醒了:而孔乙己卻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願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一個是瘋癲的舉人後來則享受榮華富貴,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爺。另一個則一直苟延殘喘地徘徊在社會的最底層。可孔乙己和范進比起來,孔乙己卻更討人喜歡,因為他更善良,他給孩子們分茴香豆這一情節中看得出來。對於一個窮困潦倒的人,仍然從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決難有這樣的行為。另外,他教小夥計寫字也是出於真心實意。

這些讀書人,不是境遇悲慘便是人格分裂。而這一切,都是封建社會科舉制度惹的禍!

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多少讀書人為了“學而優則仕”而沉淪,這是人生的悲劇,時代的悲劇。

雖然時代已經不同,但我們比他們更真切地需要讀書。有了孔乙己作借鑑,我們不能像他一樣,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在這個行行出狀元的社會上,要從實際出發,通過讀書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不能好逸惡勞,要掌握一技之長,學習有用的知識。當然也一定不能丟棄像充滿缺點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孔乙己身上倖存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