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第四張畫觀後感

《第四張畫》是一部看完說不出話的電影,導演是怪痂,演員是戲痂,故事寫實,深刻卻不沉重。接下來小編蒐集了第四張畫觀後感,歡迎檢視。

第四張畫觀後感

  第四張畫觀後感【1】

《第四張畫》正如這個片名,整部電影圍繞著男主角小翔所描繪的四張鉛筆畫大致勾勒出了小翔的童年。

第一張畫:父親的遺像

影片一開頭就以小翔父親的死展開敘述,沒有交代父親的死因,從小翔的臉上看來一切好像都很理所當然,生活依然繼續,在父親的葬禮上他也不曾流淚,也許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還不能夠接受,或許接受了也無法改變,他只是很用心的為父親畫了一張遺像,為父親洗了件乾淨的衣服,但是正如被流水沖走的衣服一樣,小翔的生活開始飄零無依

第二張畫:我的“好朋友

這一部分可謂是影片基調最為輕鬆的部分,被母親帶走後,小翔結識了新朋友“s槍仔”,兩人一起騎摩托兜風,一起吃小吃,合夥搶小朋友的班費,去別人家偷東西,在這段時光中,小翔獲得了童年難得的樂趣。所以當老師要他畫出自己的好朋友時,他把s槍仔最突出的特徵畫了出來,令人哭笑不得。

第三張畫:走在堤防上的哥哥

搬到繼父家中後,在曾經哥哥生活的房間中,小翔每晚都很難睡著覺,在有一晚他的夢裡,他甚至夢到了自己哥哥模糊的影子。導演使用的是一個遠景,整個畫面十分陰鬱,小翔的哥哥一直在海邊的堤防上走著,走著……瘦瘦小小的身軀顯得無依無靠,使人不知不覺的也走入了那個夢境。影片進行到這,給我們留下了最大的一個懸念,那就是小翔的哥哥到底去了哪裡?

第四張畫:最難描摹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第四張畫後的故事讓我們大驚失色。小翔的哥哥再也無法回來,因為繼父已經殘忍的將他打死,所謂的失蹤只是一個藉口。其中有一段繼父對於小翔哥哥小翼魂靈夢囈般的獨白十分出彩。導演借鑑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藍》,繼父籠罩在一片朦朧的藍色當中,對於自己曾經的失誤進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導演對於光影的排程控制的十分精妙。影片結尾處老師要同學們畫一張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著鏡子饒有興趣的看著,最後慢慢的閉上了眼睛……本片根據臺灣真實的失蹤兒童事件改編,整部影片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反映社會現實,並不像一般的此型別的影片,基調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尋味的雋永,卻使主題反映的更加有力與豐厚。不管是因為空襲與父母失散的學校校工,家境貧窮帶著瞎子弟弟老弱父親的“s槍仔”,為獲得臺灣身份證付出代價的的大陸來的母親,還是生意失意脾氣暴躁的繼父,每個人其實都是社會的受害者,這也體現出導演對於人文的關懷。第四張畫並不是一張真實的畫,以正在照鏡子觀摩自己的小翔結尾,其實也是在給所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要怎樣才能描摹出我們自己?

  第四張畫觀後感【2】

《第四張畫》的思想境界很高,精神核心頗有點麥克哈尼克《白絲帶》《躲避》等片的味道:同樣聚焦等級,族群,家庭,社會結構,揭示暴力和原罪,看似平靜的節奏和境況下,罪孽和不安暗流湧動,偶爾寒光一閃令人不寒而慄。最後一張點題的畫作(自畫像)出人意料地留下一片空白,戛然而止,揭示了人類在險惡的社會關係和歷史現實中塑造自身的複雜性和艱難性,前途未卜。

不過兩者形態不同,《第四張畫》捨棄了在懸疑層面上本該緊湊而方向性明確的敘事,而具有一種似乎和精神核心不合時宜的散文式節奏和氣息。導演故意用了不少的閒筆。不過,我覺得這樣的反差處理恰恰體現了電影的張力而有別具一格的疏離韻味。結尾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要說《第四張畫》的瑕疵,一是音樂太爛,雜而煽情,一會鋼琴一會吉他一會小提琴,太高亢浪漫,和片子的內斂節制風格不搭,是為最大敗筆。二是戴立忍和亡魂對話的那段,做為揭示關鍵情節點的戲,這種直接說出來的處理太直白,並且說的太完整太細緻,完全將背後的懸疑一覽無遺地抖了出來,不高明。即使要說,也要欲言又止,似是而非。可以處理成比如醉酒後斷斷續續的碎片式的講述也比現在這個好。

還有一點不叫瑕疵叫遺憾,就是女老師的角色塑造還可以進一步開掘,最好也點出她看似普通平靜的生活背後亦有不同尋常的有關存在的不安或沉痛。這樣,到最後所有出現過的人物,主角和配角,都圍繞主題形成了一個整體。群體性的命運比個體命運的揭示更具說服力而發人深省。

  第四張畫觀後感【3】

《第四張畫》作為2010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三部臺灣電影之一,《父後七日》和《當愛來的時候》都很好分類。因為無論黑色幽默還是酸澀心事,或多或少,它們都帶有以往臺灣電影的影子。《第四張畫》算不上奇葩,倒是個例外。其實也不意外,《停車》時候的鐘孟巨集就是個怪咖,導演風格更只能被劃歸到怪誕一類,不按常理出牌。老實說,我非常厭惡《停車》,裝模作樣煞有介事。鍾孟巨集可能有很多才能,靈光一現。但是他最欠缺一項才能,那就是如何把一個故事給講順了,好好地講完整了。因此帶了低期望去看《第四張畫》,反倒寬心出不少。對比《停車》,影片大有進步。片中沒有直接出現第四張畫,這張畫可以是小男孩自己,也是觀眾對這部電影的印象。

可能一般臺灣電影把觀眾伺候得太舒服了,尤以小清新為甚。另外也不乏所謂人文關懷一類,好比《不能沒有你》。結果《第四張畫》太黑暗了,黑暗到令人詫異,不舒服。電影以小翔的悲慼童年為入口,反覆圍繞死亡與離去做文章,沒有出口。即便有一些看似無憂無慮的歡娛片段,但觀眾也會意識到那是一種錯。一個孩子以這般方式換來成長,明顯不對。

以小孩做主角的臺灣電影有很多,一般說來,他們的視角單純直接,於是也就愈見犀利。小翔沒有發育完全,卻有透視成人世界的本能,更能預知一些不可見的東西。雖不至於絕望,不過影片也完全沒有給出所謂的希望。當小翔把目光投向觀眾,那彷彿是在說:我是誰,人又到底是一種什麼生物存在。

黑暗至此,這一方面可能是鍾孟巨集太裝造成的,他不僅過度追求影像質感,像突出色調和色差對比,區別於同儕。他還非要在人物上面下手,把金士傑等幾個人搞得滿口大道理,對著小孩,雞同鴨講。再有神神叨叨的戴立忍,沒事發神經,居然還來一次長篇累牘的告白。另一方面,黑暗基調以外,《第四張畫》既有懸疑又有驚悚,肆意雜糅,比如房間角落冒出一鬼魂,裝神弄鬼。不過相比讓人噁心不適的《停車》,《第四張畫》已經溫和了許多——包括粗口本身。

《第四張畫》有許多不對的地方,觀眾看到那裡會咯吱一下,怎麼可以這樣。答案其實也很明白,跟鍾孟巨集一樣,片中人物也全是怪人,允許不合常理。小翔自個洗衣,老爸走了沒人理。發生在今天的臺灣,簡直有點讓人難以置信。難以置信的還有入教室打劫小朋友,笨賊沒追求至此,實在丟臺灣的臉。

老校工一下子打翻小翔的碗,繼父一腳踹開小翔,統統是毫不留情。一個先厲色後諄諄,一個先寡言後爆發,兩個人物做足了性格的反差。最值一提的是飾演母親的郝蕾,她無懼特寫,收放自如。這位母親滿身疲憊,半醉半死,對生活已經喪失了敏感,以至於連兒子怎麼沒了都不清楚。客人刁難的一場戲,她示明瞭破甑之身,能與周圍一切妥協。如果考慮她的外來者身份,此處無疑帶有不少暗示。

按照畫作順序,第一張畫是痛苦,這二張畫是快樂,第三張畫是恐慌,第四張畫是迷惑。對應小翔的幾張畫,影片敘事沒有大的推進,比如關鍵的案件。幾個人物也是階段性出現,每每會伴上大段的對白和獨白,強調小翔對他們的印象看法,好似臨摹肖像。

跑進涵洞深處撿衣服又走出來、被封在海邊消波塊裡的祕密,從山到海的畫面無疑是帶有隱喻表徵。片中還有一些有趣的東西,觀者是冷暖自知。M賊和小翔大講《逍遙騎士》,四處為家,好一個公路片了。海邊小憩那,身後彷彿多了一張活生生的銀幕。M賊家裡窮困潦倒,住在“彗星撞地球”的半截危樓裡。別的不說,老校工講的“乾燒青蛙”還真是講對了。這幫邊緣人物就是鐵桶裡的青蛙,被炙烤又無處脫逃。再到廟宇牆上的“二十四孝”畫,無心一筆。小翔和老師對背《大學》,幾乎是有過火之嫌。然而它們卻是中國電影的另一種可能,內地電影真不是缺,而是沒有。

  第四張畫觀後感【4】

《第四張畫》獲得了47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並且讓首次赴臺拍片的郝蕾收穫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在觀影之初,我一度以為這會是臺灣版的《無人知曉》,不過隨著金士傑、郝蕾、戴立忍的相繼出場,影片開始步入獨特的語境之中,讓一個發生在臺灣鄉村裡的成長故事,散發出讓人陷入沉思的魔力。

《第四張畫》裡,那些陪小翔一起走過小段路途的人們,讓他體會到了童年時光中缺失的片段。全片在一種哀而不傷的氛圍裡,用冷峻的視角和壓抑的情緒,來講述一段關於成長的故事。夢魘般的環境和那些格格不入的成人話語,為主人公小翔營造出一個脫離了他實際年齡的似真似幻世界。

小翔並不是不快樂,只是從他眼裡看到的這個世界,總是如黃昏般充滿惆悵。那件被衝進漆黑洞中的襯衣,就如他的童年,被染上了難以洗掉的汙跡。在接下里的日子裡,一些人的出現,短暫填補了他曾缺失的愛。他的早熟與冷靜,就是對這個世界的最大反抗,暖色調下的冰冷心境。

  第四張畫觀後感【5】

《第四張畫》是2010年鍾孟巨集執導的一部現實題材的文藝電影,由鍾孟巨集和塗翔文擔任編劇,畢曉海、郝蕾、戴立忍、關穎等主演。該片講述從小被母親遺棄的男孩小翔,由於相依為命的父親去世,使得他再度與多年不見的母親重逢並發現繼父殺害哥哥的故事。該片於2010年6月5日上映。該片獲得費比西國際節影評人獎並獲得第47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女配角獎。

但我個人比較喜歡。一是攝影鏡頭很美,影片偏冷色調,讓人能快速進入電影情緒。二是電影對生活的思考,臺詞對白不是很多,讓人心能沉下來思考。

影片共出現了小翔的四張畫,每一張畫都是生活的一種隱喻,我們在每幅隱喻的畫裡,過著自己的生活。

第一張,父親的畫

小翔沒有表現過多的傷心,連葬禮上都沒有流淚,還是照常一個人的生活著。或許因為以前過得也不怎麼樣吧,父親離開了就讓他離開吧,還是要一個人生活啊。(不過現實生活中,如果逝去親人的小孩應該會傷心難過,而導演安排小翔如此平靜,或許是不想鋪開此種情緒,小翔只是在安靜的經歷與忍受。)

第二張,朋友的畫

“s槍仔”是小翔唯一的朋友,小翔跟著他去做壞事,搶學生、偷東西。可並沒有認為這是不對的,到底什麼是對錯呢,小翔或許沒有分清,但是他的感受應該是:不孤單,有朋友就好了啊。最後,事情敗露,小翔去找“s槍仔”卻沒見他,黯然離開。(導演不再講述下去,是因為生活中我們也在不斷的失去朋友,觸不及防卻無力挽回)

第三張 哥哥的畫

那是死去哥哥小翼在夢中的場景,因這夢也揭露了繼父的罪惡行為,然而在警察的追問下並沒有實質性的抓捕,生活的殘酷展現無遺,不是所有的罪惡都會被懲罰的,這就是生活的而一部分。

第四張 自己的畫

導演並沒有把小翔的自畫像展示出來,那是一個孤獨的自我,真真切切的孤獨。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象的模樣,而這個模樣僅靠鏡子是無法描繪出來的,。

生活在上演著各種現實,從童年開始。

不過除了這四張畫,這四種形態:悲傷、離別、殘酷、孤獨。影片還有一些情感並沒有通過畫來表現。

校工是很重要一個,小翔媽媽也是一個。

校工是生活的一種幸運,他給小翔傳達正確的理念,講著滿口的大道理。他說的乾燒青蛙(把青蛙放到幹鍋裡燒,然後留下一個小口,看哪些青蛙能跳出來)也是片中更深的一層主旨:很少有幾個人可以突破生活的重重難題,跳出自己的癥結,校工是一種美好,一種幸運。而這種幸運會離去,也可能會回來。

另外就是小翔媽媽,小翔問媽媽是不是不喜歡他,媽媽的回答是,小翔是個外人。生活早已把媽媽磨到麻木,我們歌頌母愛的偉大,卻抵不住現實的殘酷打擊。媽媽去見老師的時候,亮出臺灣身份證,那種無奈、心酸才是生活的模樣。

很多人,有著很絢爛多彩的青春,無憂無慮的童年,但並都不是這樣,很多人在經歷著苦難與煎熬。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鍋裡的青蛙,等著被他人救贖,但生活就是這般模樣,有其幸與不幸,誰也救贖不了自己,除了自己,脫層皮、掉身肉才有機會跳出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