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觀後感/列表

《失孤》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失孤》觀後感範文(通用11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失孤》觀後感範文(通用11篇)

  《失孤》觀後感1

今天,老師給我們播放了一部影片,名字叫《失孤》。當我第一眼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彷彿已經看到了無數個正處於絕望中的家庭。

電影開始,有個可愛的小女孩出現了,她叫周天意,彷彿真是天意,她與自己的媽媽總是擦肩而過。她的媽媽為了尋找她,總是瘋了似的發尋人啟事,結果卻總是讓她絕望。就這樣,她每天失魂落魄地走在路上不斷尋找著,尋找著……小女孩才一歲六個月,就被狠心的人販子綁架了。孩子在爸爸媽媽手中是無價之寶,掌上明珠,在人販子手中卻只是價值6000元的商品,讓人感覺憤恨而又心酸。幸好小女孩被人販子抱上車的時候,被好心人發現了,報了警,救了回來。只是,令人心痛的是,小女孩的媽媽由於受不了長期的精神折磨,跳河自殺了。看到這,我的心情不覺心痛起來,為這個媽媽,為這個孩子。

而劉德華飾演的是雷澤寬,他的兒子丟了15年,他就騎著摩托車找了15年。一次偶然,雷澤寬遇到了曾帥,一個被拐賣的男孩。就這樣,相似經歷的兩人開始了漫長的尋親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曾帥無數次想要放棄,雷澤寬總是鼓勵他,說:“我兒子丟了15年,我找了15年,從未想過放棄,你才找了幾天,怎麼就知道找不到?”最後,曾帥在雷澤寬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

只是,在影片的最後,這位善良的父親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不過,我相信,好人有好報,他一定會找到自己的孩子!

  《失孤》觀後感2

《失孤》講的是劉德華尋子的故事。

劉德華騎著摩托車跑過整個城市,尋找著失散多年的兒子到處發傳單,這樣找已經找了20多年了,途中遇見了被拋棄的孤兒,這樣他們展開了尋子和尋母之旅,路程艱難阻,但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他不惜自己孤身一人去尋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看完整部電影我心中百感交集的,身為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美滿的家庭的我,更應該要理解爸媽的辛苦勞動,與此同時,我們應做到尊老愛幼,孝順父母,不應該在與父母相處的生活裡無理取鬧,接下來的日子裡,我一定會做一個懂得知足的好孩子,比起大山深處那些每天吃不上肉喝不上水的小孩子,還有那無父無母的孤兒,和被人販子壞人拐走的那些可憐的孩子,我們更應該懂得知足。

這部電影對我的感觸很深,我也會在以後的日子裡為同學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失孤》觀後感3

《失孤》是由華誼兄弟出品,彭三源自編自導,劉德華、井柏然主演的首部聚焦“打拐”題材的華語電影,《失孤》講述了一個丟了自己兒子的父親雷澤寬(主演:劉德華)的十四年漫漫尋子之路的故事……

在《失孤》戲中,由劉德華主演的父親將一位丟失兒子的父親演繹的質樸而又傳神,看的人蕩氣迴腸又潸然淚下。劉德華的表演讓人稱讚。

整部《失孤》影片之中最為點睛之處是飾演父親雷澤寬的劉德華和一位修禪和尚之間的對話。

懷裡抱著一個黑色提兜一身風塵、一臉憔悴的劉德華問盤腿而坐一臉淡定的和尚道:能不能告訴我,我兒子能找回來嗎?

和尚: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找不到他了,緣滅。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緣。

劉德華:你能不能告訴我,他還活著嗎?

和尚望了望外面田地之中勃勃生長的麥浪緩緩抬起手答道:每一寸土地,你都在上面生過、死過,每一位眾生,都做過你的父母,施主,多行善業,緣聚自能相見……

是啊!緣聚自能相見,只要我們堅持了,你儘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意義的。

  《失孤》觀後感4

睡不著,於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電影《失孤》,總體感覺還行,特別是劉德華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鏡頭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寫寫失孤妻子生活狀況,農村現狀,會更豐滿。

妹妹看完這部電影受教了,更瞭解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苦難,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完影片我問妹妹,影片寫的是怎樣悽慘的故事,為什麼一路都是春天,滿眼鬱鬱蔥蔥。她沒有回答,我說是希望,那個年輕的媽媽,堅持著,在馬路上不斷散發著尋子的傳單,在大雨中撐著傘等待,她撐起的是希望啊。但當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卻離去了。還是希望,因為她的希望破滅了,失孤的父親為何不讓失家的男孩見那失孤的母親?因為希望,父親怕男孩擊碎了媽媽的希望,怕她撐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幾天老家,就失望了,準備放棄。那父親說,你只找了幾天,而我已經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兒驚醒了,最後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影片反覆出現鐵索橋,竹林,母親的長辮子,這些都是希望的載體啊!

這說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堅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個悽慘得有些壓抑的故事,但導演還是不斷放飛希望。所以影片發生在春天,滿眼花開了,樹綠了。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導演不希望人們太絕望。失孤父親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給錢的交警,免費修車的小夥(後來這小夥找到了家,也印證了佛法的捨得、報應),眾多的志願者的溫情,我不認為這是導演粉飾太平,我相信這是真實的現實。

當然,人是脆弱的,向著希望爬行的路很艱辛。失孤父親也有困惑的時候,他不理解為何丟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動搖他的堅持是否有意義。失孤父在問佛,其實問出了所有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認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親和出家師傅的對話, “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

這是個很開放的結尾,對於這段話,每人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因緣。

影片最後,父親又上路了,因為他更堅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覺得自己是父親,他覺得他和兒子就剩一張窗戶紙。

佛法講因緣,我講希望。我還不夠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樣,始終要堅信:活著就好,活著就有希望,並不斷告訴自己,一步步向著希望奮進。

  《失孤》觀後感5

一邊是因為孩子被拐而日夜尋找的父母,一邊是被拐賣的孩子因為無法提供出生證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戶,連一張證明自己是誰的身份證都沒能得到。一個家庭就這樣活生生地被毀了,可悲的是這不是因為生老病死,而是人販子的貪慾,還有其背後的另一個家庭的無知與迂腐。對家庭的重視在中國是那樣地堅韌,這也就是為什麼丟了孩子的家庭會那麼堅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為此傾家蕩產顛沛流離也在所不惜,而買了拐來兒童的家庭也把孩子當成親生孩子對待,願意給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們身邊,養兒以防老。所以當孩子的親生父母試圖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他們百般阻撓就是不願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對於孩子來說呢,他們被強行脫離父母的懷抱,被賣到幾千幾百公里遠的地方,叫著完全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人,以為他們就是家人。試想一個最美滿的結局,孩子終於找到了親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極為痛苦和矛盾的,一邊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一邊是養育之恩的陪伴。這樣的事情為什麼要發生在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無辜的是他們,傷害得最深的也是他們。

影片最後,劉德華問師父,為什麼偏偏是我的孩子。

無論是誰的孩子,對那個家庭都是莫大的傷害。憑什麼孩子以及父母要為人販子和養父母的.慾望買單。沒有人有權利這麼滿足自己的慾望,也沒有人有義務為了這份慾望買單。相反,慾望者應該要為這份慾望付出代價,而且,必須是慘痛的。

  《失孤》觀後感6

好的電影不需要炫目的場景,好像更不太需要華麗的對白。

週五晚上在孩子安靜的入眠後,得空在家裡走心的看完了一部用心走下去的尋子題材電影—《失孤》,主演:劉德華,井柏然。看完有些失眠了,於是就有了想寫點東西記錄此刻心情的想法,不同於《肖申克救贖》裡堅持中浸淫的自由與豁朗,《失孤》中父親15年的尋子堅持滴灌的全是酸楚與悲傷,有人說人的財富不是指你有沒有財富,而是指你有沒有靈魂,對於那些被人販子失去親身骨肉的父母來說,孩子得以迴歸就是他們最大的財富。

是呀,一些垂垂暮年的失孤父母,看著別家廳堂屋簷下長輩或是兒慈女孝,亦或是含飴弄孫的場景,想來也只能蜷縮在搖椅上的毯子下面,露出不易被察覺的豔羨之情了。從心裡喜歡這樣的電影,劉德華的演繹也當然無可挑剔,不誇張的說,我是淚在眼眶裡打著轉看完的這部電影。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不同的最柔軟的地方,但是我相信父母與子女的一生盤纏之可敬,可貴,可珍惜,是這部電影宣傳的一個普世價值。希望身邊的朋友們也有時間去看看這部電影。後續也會去關注一些失孤尋子的網站,比如: 寶貝回家。希望那些失孤的家庭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祝福那些父親,母親們。末了,我只想說一句心裡話:尋子之路,萬里不遙。

  《失孤》觀後感7

前兩天休息了,今天又休息。算是急休?因為徒弟回家的原因,領導調了假期。今天休假,本來有計劃,隨之而來的是變化。早上接了個電話,計劃就變化了。

躺在床上玩2K遊戲,時間來到了下午三點多,幹啥呢?起來出去吃飯,然後上個網。加快腳步,走到飯攤,誰知沒有魚頭。一念閃過,去上個網先。等下線,再來飯攤看看再說。

快速走向網咖,交錢上網。一邊看資訊,一邊用手機下載電影。網速不錯,電影也不錯。其中有部電影——失孤,終於等到了它,心裡很高興。

下線後,走到飯攤一看,還真有魚頭。點了餐,十元一份的,吃得很高興。然後幹啥?回到宿舍,看電影失孤。

說起電影失孤話題,要是您是個電影迷,定會有自己見解。不錯,鄙人喜歡看電影。且失孤電影裡演員劉德華,是鄙人喜歡演員之一。這次他拍這類電影挑戰大,陸續曝光片段及相關新聞,讓鄙人早注意此電影動態了。

今天終於下到失孤電影了,觀看後,感觸頗多。這部電影看完,鄙人眼睛溼潤了兩次,且讓鄙人想念自己的孩子們了。電影主題曲回家的路,也好聽。華仔演得不錯,這部電影為這個社會注入正能量。在這物質橫流時代,需要這樣接地氣電影。在這心浮氣躁時代,需要心靈雞湯類電影去清淨心靈,重拾人性善良光輝一面。頂華仔。

  《失孤》觀後感8

看完電影《失孤》,一切的不如意,都變的那麼淡然。唯有血濃於水的親情,波濤洶湧,讓人抑制不住的流出眼淚。劉德華本色出演的《失孤》把一個父親平凡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光影中展現出來。片尾一陣蒼穹中的誦經的禪意,那是生命的救贖,聲音飄過千山萬水,昭示芸芸眾生,人世間最大的苦難莫過於骨肉分離。

想起了去年上映由趙薇主演的電影《親愛的》,還有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讓我有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又想起了中央電視臺倪萍主持的尋親節目《等著我》,別人吃過的那些苦,別人遭受的那些罪,一個大男人,我竟然無法平靜下來。以至於這半年來,每每我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都會到網上搜索節目《等著我》來看,聽著別人的故事,默默地留下自己的眼淚,與自己的那點挫折對比,這些不如意也就雲淡風輕了。

夫得之而無以為念,遂亡矣。生生世世,突然覺得世界上最溫暖的瞬間是離別後重逢的那一刻,情感穿透力是那麼的強大,強大的摧毀每一顆剛強的內心。尋親,這一有人類繁衍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的社會學行為,從未間斷。

想起了老家的一個習俗,農曆臘月二十六,村裡的家家戶戶都會放爆竹慶賀,這一天隆重程度超過了除夕夜。後來,年長的前輩告訴我,傳說古代村裡人有一大部分人去北方修長城,到了臘月底,全村人都會在村口翹首以盼,期望家人團聚過年。可是,等了很多年,都沒有鄉親回來。終於有一年,臘月二十六日,有一個鄉親死裡逃生回來,全村人放爆竹來慶賀,這是一份鄉情的惦念,一份親情的寄託。於是,這個習俗一直保留了下來。

當骨肉被隱匿世界渺渺,棲身人海茫茫怕是唯一選擇。當親人被阻隔在迷茫的天地裡,找尋是安放親情的唯一神龕。愛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並不是愛的全部禮遇。愛是團聚,但沒有分離也就無所謂團聚。在愛的作用下,一切都凝結在快樂和讚美之中。然而,倘若沒有先前的離別,就不會有眼前的團聚。感謝那些離別,讓愛多了一份厚重與期盼。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世間殘酷而戲劇,所以才會有那麼多感天動地。天地乾坤,溫情永存,活著,是最好的信仰。期待世上所有的離散與不幸,都能帶來驚喜與相逢。相信“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卻用來尋找光明”,離散從未停止,但希望和信念也從未消逝,而是愈發澎湃,如同這春潮滾滾,拍打著岸邊的孤舟。

  《失孤》觀後感9

這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我們的電影也漸漸開始直白的講述生活中的黑暗面了,雖然暫時只能是這種。

劉德華無論從造型,精神,動作,神態都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去支援這部電影。而他所演繹的角色又是那樣的真實且發人深省。

這樣的電影真的不適合用電影拍得好不好,剪輯好不好,配樂好不好,情節好不好,邏輯好不好這種思路去評價,當這樣一個話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想無論是努力詮釋角色的演員還是講述這個現實的導演,應該都更希望看到生而為人的我們去重視去看見社會中存在的這種問題吧。

這部電影出來應該就會被拿來與《親愛的》進行對比,但幾乎一樣的社會現實,你要導演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寬容一點,就像雷澤寬對這個世界的寬容一樣。他被漁場大媽打後,說這只是他第一次被打; 看到被人們丟棄的宣傳頁,他默默撿起擦淨; 他尋找自己的孩子,同時盡力幫助別人尋親。

十五年,一輛破舊的摩托,一面飄揚的尋子旗幟,一個磨損的黑色挎包,陪著他走過了眾多中國人口密集的城市。那幅殘破的地圖上標註著密密麻麻他尋子去到的地方,他說"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在這十五年裡只有在路上我才覺得自己對得起他。"

他當然有抱怨,當然有恨,他問"為什麼偏偏是我的孩子被拐走",但現實的殘忍並沒有讓他變得十惡不赦,反而在十五年的尋子路上,人情讓他更懂感恩,更願幫助別人。出場時船上摩托車上的人,給他帶路偷偷塞錢的警察,幫他修摩托車不收錢的曾帥,網上線下的自願者等等,他笨拙的將得到的滴水之恩一筆一劃紀錄在本子上,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人的淳樸與善良,認真與執著,也讓我們感受到人間之愛,我覺得這是《失孤》與《親愛的》最大的差別。《親愛的》裡主要是丟掉孩子的人組成一起互助互勉,而《失孤》加入了很多普通人的力量,手機轉發,拍照上傳,幫助打一個電話,哪怕安慰一句,等等,對這樣的家庭這樣走在尋親路上的人來說也許都是莫大的幫助和關懷,讓他們不再那麼孤單,也能更快找到丟失的親人。

最後想說,希望人群的溫度能逐漸回暖,不要太過冷漠的對待別人和世界,我們常覺人世冰涼,細想一下,不正是深處其中的我們使它冰涼嗎?如果常懷感恩與慈悲,常帶微笑和熱情,這樣的社會悲劇也許同時會減少。

  《失孤》觀後感10

《失孤》裡,雷澤寬問修行的法師:為什麼丟的偏偏是我的兒子?

為什麼偏偏是我?這個問題只有俗人會問,佛家不會。這“偏偏”二字裡的執拗正是佛家要戒掉的東西,佛祖說一切都是無常,看不透這無常則不能斷苦。佛祖希望眾生都有一日能夠來到他的面前,說出這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可看完這部片子,我覺得這句話太難做到。怎能拋棄一切,跳脫紅塵,獨尋解脫呢?失孤的父親可以嗎?他可以解脫嗎?不可以!這茫茫人海里有他不知身處何處的兒子,這個兒子在很小的時候就丟了,在他身邊丟了,他欠這個孩子太多照顧,他沒有辦法讓他的孩子感受他作為父親的愛,虧欠了還沒辦法償還。十五年來的艱辛、十五年來的眼淚抵不了心中負罪萬一,就是一生的尋找與苦難也沒辦法幫助這個父親得到解脫,所以佛祖,你說得太容易了,而現實太難。

之前看佛經的時候,一直想,如果我有機會站在佛祖面前,我要告訴他:我生未盡,梵行難立,愛慾難斷,喜貪難盡,識不透無常,看不穿色相。但是佛祖,即使像我這樣的俗人,心中亦有慈悲,願行善業,望佛祖能助俗人在這俗世少吃些苦。

所以,既然不能解脫紅塵、既然註定輪迴,那麼讓我們就做一個有愛的人吧。為何要拐賣?為何要收買孩子?想想失孤的父母,他們的臉,他們的眼淚,他們被毀掉的一生……

  《失孤》觀後感11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於氾濫的感情催淚,在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昇華。尤其是結尾處,雷澤寬的摩托車在綠色的大地上行使,繼續他的尋子之旅,充滿了對於生命殘缺的不妥協,使得該劇進入到了宗教和哲學的境界。

作為一部描寫拐賣題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作為被拐兒童父親的雷澤寬和被拐兒童的曾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為了自己的救贖,15年來騎著摩托車不停地行走、詢問、探訪、歷經磨難,苦苦尋找兒子的訊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帥,則因為特殊情況,沒有身份證,所以必須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會人身份的建構。在同行中,他們漸漸產生了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依戀。最後,曾帥找到了自己親生父母,而雷澤寬繼續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中國文化中,由於缺少宗教這個維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同時,從影片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尤其是男嬰有著很大的市場。

作為一名曾經的準文藝青年,我這人心思向來比較細膩,當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關,所以我看這部影片時會結合自己的心情做過度解讀。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其實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偶然往往會註定自己的人生軌跡。在有的人看來很平常的幸福,對於另一個人而言則是奢望。但是,這也許就是真實的人生吧?就像雷澤寬的堅持,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來總是在追尋一個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夢”,30幾歲的人了,對於很多事,還是有點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也許有點傻氣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澤寬一樣,找到了親生兒子又如何?15年的時光沒有了,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長的樂趣。可是,如果就此放棄,他也不會甘心。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15年來伴著希望的尋找,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這15年,他不會那麼積極地幫著曾帥尋找父母。

其實,學問、愛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當然,影片最後雷澤寬的頓悟來自佛家的“緣”說。但是,我還是覺得基督應對人生苦難的態度更符合我的偏好。甘心領受苦難和殘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認,看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達不清,姑且寫下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