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教師讀《聽吳正憲老師評課》有感範文大綱

要上好一堂“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課”,難!這也是我心中一直以來的疑惑,拜讀完吳正憲老師的《聽吳正憲老師評課》一書後,我有所頓悟了,我也在認真地體悟著什麼叫“專業地讀教材,用心地讀學生,智慧地讀課堂”。

教師讀《聽吳正憲老師評課》有感範文

評課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對一節課效果的評價。吳老師的評課關注了三個方面,一是注重對學生的課後訪談,讓學生參與評課;二是注重與教師的對話,教師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獻者;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領,引領教師對課堂教學背後的教育理念及數學教育價值的討論,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過吳老師對一節課或一個教學片斷進行深入剖析與點評,我有這樣一些收穫:

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在一節課中一定有幾個主線的提問,能將這節課的魂抓住。恰到好處的提問,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催化劑”,有效的問題是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問題是提高課堂思維含量,激發學生思考興趣,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吳老師也提倡教師要學會等待,等待是一種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種教學策略,等待是一種教學藝術

在教學中,要善於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精心創設學習情境。當然,情境的設計並不是簡單的取悅學生的遊戲,而是創設學生主體參與的一條主線,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同時,情境設計也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也要保證這一活動能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起學生的積極思考。

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正如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的:“要讓孩子們重蹈人類思想發展中的那些關鍵步子。而且僅僅是關鍵步子”。在課堂上,也要注意滲透數學文化,如在《生活中的負數》這一課中,自然地引出數學文化史實:“對負數的認知,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一節好的數學課給予學生的絕不是單純的數學知識,適時適度地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文化的發展,欣賞數學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尊重、理解,是促進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策略。

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學習環境。以《質數與合數》這一課的教學、評課為例,很好地詮釋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人們在學習時,如果僅靠聽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資訊,如果動手的話,吸收資訊可能達90%以上,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用大腦去思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巴去說,用手去做,用身體去經歷,用心靈去感悟,實現數學知識的內化與昇華。

要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得知“法”明“理”。吳老師以《一個數除以小數》為例進行點評,使我們認識到: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是提高運算能力的關鍵,而如何協調好二者的關係,幫助學生知“法”明“理”,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有不同的學具進行支撐。另外,計算教學同樣要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核心,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學會思考的方法,讓他們在自身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發展,並將積累的學習經驗遷移到其他領域的學習中。

培養學生“數”與“形”有效結合的能力。如一年級的學生對《兩位數加一位數》這節課中的算理理解比較困難,則可引導學生用影象表達出學生的數感,給孩子們提供動手操作的空間,讓“形象”與“抽象”有效的結合,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建立數感有助於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

培養學生靈活舉例,幫助理解的能力。如《小數加減法》中,1。52+0。3為什麼藥小數點對齊?對算理的`理解對學生來說非常困難,若舉例:去超市買東西,一件是1。52元,另一件是0。3元,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元?就得相加,0。3元是3角,2是2分,3角不能直接和2分相加。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小數點對齊”是為了保證“相同數位對齊”,才能確保相同計數單位的個數相加減。簡單的例子使抽象的算理變得具體而形象了,也有助於更多的學生更深入地解釋算理。

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堂評價是一把雙刃劍。在《圓的認識》這一案例中,學生A發言切中要害,而且惜字如金,老師的評價是發自內心的:“你的話不多,總是非常精要”。言語中不由自主地流淌出對學生的欣賞。課下采訪學生的感悟是:“我真有才”。讀到這名學生已經通過老師對他的評價建立了一份自信,也讀出了他的喜悅,這樣的評價是有後勁的!當說到直徑定義的時候,學生B回答:“對稱軸是直徑”,由於離題太遠,老師隨口說了一句:“對稱軸今後我們會學到,請坐!”課後問學生B的感受:“我好失落”,學生B語氣低沉的話語敲擊著我的心靈,不經意間,老師打擊了一顆本來興高采烈,洋溢著生命活力的童心,學生本來是想得到老師的肯定,但是得到的卻是一盆冷水澆頭,讓這“失落”的聲音時刻警示自己吧!

充分挖掘課堂生成資源—成全學生。如《可能性》這一課為例,讓我深刻體會到:恰到好處的追問,可以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追問不當,可能就會影響授課老師的節奏,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甚至打亂課堂秩序。因此,對於老師來說,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時候提問,如何提問題等,都需要認真思考並謹慎處理和把握。“追問只需要幾分鐘,課下得練幾年功”,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有效利用是對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考驗。

我會將我的這些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運用到我的課堂教學中,慢慢成長,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