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何其芳的《秋天》讀後感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何其芳的《秋天》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何其芳的《秋天》讀後感

何其芳的《秋天》讀後感 篇1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慄變得褐色可愛

漿果的面頰多麼豐滿

玫瑰在郊外盛開

楓樹扎著華麗的絲巾

田野披上豔紅的輕紗

我不願顯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這是美國詩人狄金森寫的《秋景》一詩,與何其芳寫的《秋天》相比,二者寫法上都講究完整的形式、諧美的節奏;二者都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以寫景寫實為主,語言瑰麗多姿,色彩絢麗斑斕;二者都寫了人的活動,情景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二者抒發的感情也一致,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觸動讀者的心絃。但我更鐘情於何其芳的《秋天》。

我們知道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就是詩歌,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他不滿醜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烈嚮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早期作品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鬱。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樸實明朗。

何其芳寫這首詩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還是個20歲左右的大學生。可喜的這首詩能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出明朗純淨的詩風。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透出一種寧靜悠遠清甜清柔的氛圍,意味情味既深又長。

詩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圖畫,構成了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丁丁的伐木聲飄出幽谷,震落了清晨的露珠,不由讓人想起《詩經》中“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的那邈遠的意境。鐮刀飽食了稻香,揹簍裡裝滿了竹籬間肥碩的瓜果,讓人看到了豐收的農人笑盈盈、欣欣然;“棲息”一詞,把秋天視像化了,讓人感受到豐收後的農家的鬆弛、閒靜。第二幅漁家歸泊圖,“冷霧”、“白霜”創造了一種清涼冷寂朦朧的氛圍。圓圓的網收起的是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多麼富有詩意,引人遐思。“輕輕”一詞,漁家悠閒自得的神情,似在眼前。

尤其是第三幅少女思戀圖。詩人嫻熟運用了古詩詞“感興”的寫法,由興而感,由景入情,在寂寥的草野,蟋蟀聲聲,溪水清冽,出現了眼裡夢寐秋天的牧羊女。一個問句“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語言搖曳多姿,詩味盎然。牧羊女眼裡的“夢寐”更是意味雋永,是秋天的美景詩意?還是夏天夜裡牧童熾熱而又含蓄的表達?還是她心裡萌動的喜悅與憧憬?“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夏夜》)。那牧羊女清純明淨的眼神,那似戀非戀夢幻般的羞澀的依戀,怎不讓人怦然心動?內心微顫?

司空圖說“神而不知,知而難狀”,說的就是如此的情境,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詩人以細膩和華麗的文字,渲染出幻美的顏色和圖案,讓人沉浸其中,似真似幻,耳畔久久呢喃著詩人的深情絮語……

何其芳的《秋天》讀後感 篇2

《秋天》的作者是王宜振,這兩首詩歌寫秋天,充滿著童真童趣。

在秋高氣爽,碩果累累的季節裡,老師和我們一起反覆誦讀了《秋天》這首詩歌。每一次吟誦,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出美麗的畫卷……

清晨,白濛濛一片,似薄紗籠罩的田野,好像給水稻最後的滋潤。太陽出來了,金黃飽滿的稻穗低著頭,把稻稈壓彎了,掛在穀粒上好似珍珠的露珠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一陣風吹來,金浪翻湧,耳邊傳來了沙沙的聲音。再放眼遠眺,一望無垠的田野裡,收割機不停地忙碌,隆隆的機器聲和沙沙的金波翻湧聲交織在一起,湊響了一曲歡樂的豐收讚歌。

還沒等我欣賞夠,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個惹人喜愛的果園。一棵棵披著或濃或淡綠裝的果樹上有的掛滿了紅彤彤的蘋果,有的掛滿了黃澄澄的梨,有的掛滿了胖娃娃似的石榴,有的掛滿了晶瑩透亮的葡萄……

正當我陶醉在豐收的喜悅裡時,又送來了一陣陣濃濃的桂花香味。它清芬襲人,濃香遠逸,它那獨特的帶有一絲甜蜜的幽香,把人帶進了美妙的世界……這時,我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歡喜,情不自禁地又一遍吟誦起: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陽更紅更嬌;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氣更甜更好……

詩人讓自己直接變成了自然與世界的`發聲器官,對於詩歌的痴迷讓詩人與世界成為一個統一體。這裡與其說王宜振先生具有這種超自然的詩歌構造能力,倒不如說對於世界的愛使他獲得了這種超越常人的能力。像這個世界一樣,他時常用詩歌的形式帶給我們驚喜。

王宜振的詩歌能夠以一種對世界崇敬的心去寫,因為他對世界心存敬畏。他的詩寫給那些心存敬畏之心的人,也是寫給那些具有一顆孩子一般純真的心靈的人看的。在這樣的詩歌面前,只有讓自己矮下來,再矮下來,才能聽到內部的聲音——像傾聽草叢內部的聲音,像傾聽來自黑夜的訊息。

它決定著大地以怎樣的方式呈現祕密。我們的目光不能高過它的目光,像樹梢無法高過太陽。可以說他的詩歌是至情所致,王宜振的詩歌拒絕俯視的閱讀姿勢和寫作姿勢,他的寫作姿勢是心靈向上的仰視。

表現了王宜振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表達了他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何其芳的《秋天》讀後感 篇3

這篇文章是現代詩人何其芳所寫,文章很短,很精緻,卻給人無限遐想,給人許多感觸。文章主要寫的就是景物,始終那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畫面,構成了一組富里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中的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等詞,如果認真去品味,就會體會出其中秋景的美所在哪。

肥碩的瓜果這句中,單獨這“瓜果”兩字就可以知道,秋天這個季節會讓人收穫到許多果實,這就已經是一幅美麗的畫了,山上,農民們真揹著簍子去摘他們用汗水還來的果實,江面上,打魚的漁民正在裝著那又肥又大的魚兒,劃出一葉小舟,溪水是那麼的清,秋天,一個讓人收穫的季節。

這篇文章作者以幾句詩來表達出了她對秋天的讚美和喜愛之情,就這麼短短几句詩,就足以體現出秋的美。秋天,一個收穫成功與希望的季節,它讓我們看到了春天播下的種,秋天收穫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