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禮記大學讀後感範文大綱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禮記大學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禮記大學讀後感範文

  禮記大學讀後感1

自從從象牙塔進入五彩繽紛的社會之後,我才發現社會真的很大,不一樣的地方、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思想,世間永珍進入了我的世界。我看到的“世間永珍”大多是富有的家庭、別墅、豪車、美女、奢侈品,好像每個人都在追求這些,而我自己什麼都沒有,我總是不停地努力,甚至忘記了吃飯,忘記了睡覺,最後自己還是一無所有,於是我不停地工作再工作,結果努力的成果與慾望的比例趨近無窮小。我開始困惑,開始糾結,開始憤懣,開始討厭這個世界、討厭父母、討厭朋友、最後討厭自己,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虛無的存在。

也曾回憶起自己在少年時的快樂時光,父母從來不管我,但是鄰居家的奶奶每天都誇我能幹,說我成績好,會做家務,懂事,孝順,會照顧弟弟。有時候看到可憐的乞討者,還會把自己好不容易做小工攢下的零花錢都贈給了他。可是為什麼長大了,這些都不再值得炫耀了呢?

最近有機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讀了一些儒學,原本我對儒學之類的書並不感興趣,覺得深奧難懂,並且是天方夜譚,現在發現,儒學是伴隨我們一生成長的明燈。其中最讓我感受之深的是《禮記·大學》,很多人說《大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是我看了之後,覺得它向我展示的是人生進修的階梯,我從中受益匪淺。

《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這是《大學》的三綱八目,是《大學》的核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大學》的三綱,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古有八歲入國小,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這句話讓我明白,小時候學習的知識和技藝比較簡單和純粹,算到當今時代,也頂多算到大學畢業,學習的終究是能夠存活於世的最基本的本領。進入社會後,要學習的則是大學之道,窮理正心,修己治人,說到這裡,我才明白,工作之後,我的努力早已偏離了方向,而是在捨本求末,哪怕就是得到了別墅、豪車、奢侈品,對自己來說也不過是活在腐朽上的寄生蟲;在別人看來,也只不過稱你一聲“奢侈的有錢人”而已,對他們毫無意義。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說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這是《大學》的八目,總結起來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照這八條人生進修的階梯,我發現,畢業後,我不僅沒有繼續要求自我進步,反而退到了最原始的狀態,就連小時候那最簡單,最純粹,最容易做到的事情,都做不到了。困惑、糾結、憤懣則是必然要出現的心理狀態。

《禮記·大學》,為我打開了一扇重新瞭解自己,審視自己的心門,我經過自我反省,認為自己選錯了追求的方向,人生的目標應該是讓自己內心充實,讓父母開心,讓身邊的同事朋友開心,讓全天下的百姓開心,而不是過分關注於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反思後,我決定做一個全新的自己,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人生進修旅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禮記大學讀後感2

什麼樣的人是有修養的人?謙虛的?低調的?善良的?溫柔的?是的,這都是個人修養的表現。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出自《禮記·大學》,原句是:“古之慾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要管理好家庭,有益於國家,美德彰顯於天下,那你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

怎樣才能提高個人修養呢?

其實還有後半句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欲修身,首先要格物。格的意思是窮盡,物其實就是事物的道理。宋代的程朱理學對格物的解釋就是——追溯萬物的本源,也是磨練自己心理意志的一個方法。也就是說,通過學習研究萬事萬物的規律,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試想一個對世間萬物一無所知的人,又何談修養。脫離萬物脫離知識談修養,就好似無根之水無本之木,再如何精彩也都是空中樓閣,也只能是泛泛而談。我們有時看到一個人,你會感覺她有氣質,一看就是很有修養,是的,有修養的人總是很有氣質,這氣質從何而來,必然是多年的學習、通身的學識積澱而成的。這便是修身的第一要義,儒家堅持了幾千年的“格物致知”。

其次,便是要“慎獨”。何為“慎獨”?基本句意可以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要向平時一樣”,但這是第一層級,往上,指任何時候自己的內心都要像有個天理在審視自己的樣子,也就是不管有沒有人,更深入強調是內心的“誠”。誠就是“無自欺”,時時刻刻面對真實的自己,這個點其實非常難,我們日常潛意識的規避是很嚴重的。所以到了宋明理學時期,很多理學家,為了達到“誠”的境界,就有了“敬”和“靜”的功夫。敬不再是指尊敬其他人,而是自己尊敬自己內心的天理良知,保持讓天理良知時刻審視和審判自己;而靜則是認為只有在心靜的情況下,才能最好地審視自己,這個心靜,不簡單是停下來,而是指內心冥靈,一種“誠明”的境界。

格物致知+慎獨,再提高個人修養之路上缺一不可。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便是這個道理。只知格物致知,而不“誠”,做不到“敬”與“靜”,很容易走進死衚衕,鑽進牛角尖,甚至走上彎路,可以說“慎獨”是“格物致知”掌舵人。而一味崇尚“慎獨”,忽略“格物致知”,便會像前面說的,思而不學則殆,殆即有害,更別說提高個人修養了。

讓我們銘記格物致知與慎獨,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成為一個自己滿意的人!

  禮記大學讀後感3

《禮記大學》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為其綱領;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其條目。大量使用排比和蟬聯句法,環環相扣,間不容髮,氣勢磅礴,雄辯有力,鮮明地體現了儒家學派“內聖外王”的人生理想。

人的一生,時刻都需要學習。欲“外王”必須先“內聖”;欲“內聖”必然需要加強自我道德的修養。也就要做到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缺一不可。

作為大學生,確實應該明其本,知其用,然其所厚其所薄。當今大學生面臨著種種壓力和矛盾,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觀失望的人實不在少數。在這物慾橫流,文化氾濫的社會狀態之下,很多人早已忘記了道德修養,只是庸庸碌碌,貪於享樂,卻不珍惜年華盛景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只會消磨意志,沉淪下去。

不斷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是我們每個大學生必須正視的課題,這是首要的。其次,應潛心學習,深入研究,在學習好本專業的基礎上,努力向其他方向發展。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虛幻之中,而放棄了專業知識的學習,而應當分清主次,如文中所說:“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靜下心來,才能有所慮,有所得。倘若魯莽,草率行事,必將終無所獲。

《大學》之道,在於修身,在於立志,在於奮鬥。無道德,無修養,便胸無大志,就不會去奮鬥,不奮鬥,便終不可“外王”。所以,我認為,提高自身修養,當入其微,從小事做起,從小志做起,點點滴滴,循序漸進。如此,方可能安能靜,知其本末,曉其終始。發於心而動於行,如此,才能實現志向,有所作為。

《大學》之道是一條立志,實現理想之道。告訴我們凡事要從最基礎的做起,牢記其本,明知其本,而後才能有所方向,從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而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基礎之上,每一步都需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如此,謹小慎微,勤勤懇懇,才是實現“外王”的基礎。

《禮記大學》凝聚了儒家學派關於人生與社會,道德與政治等問題的思想精髓,表達了完善自我並改造社會的強烈願望。其人格思想和社會責任意識均不無積極因素,因此,它是所有有志之士用以自勵併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

  禮記大學讀後感4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特別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可是,現在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著自己看。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後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說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大學》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稱讚;“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所以命名為《大學》者,正如鄭玄所說,“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下面就介紹我讀《大學》的感想。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於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寫定於秦統一全國以後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大學》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瞭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後,“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後四目是“修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