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情人》的讀後感

一場深沉而無望的愛情。就是這樣的一場愛情,影響了她的一生,就是那個陌生的中國男人讓他一輩子難以忘懷。杜拉斯的《情人》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關於她自己的故事。從十幾歲開始寫作,但直到她70歲的時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電影后,她才廣為人知。《情人》出版於一九八四年,當年就榮獲龔古爾文學獎。一九九一年,法國著名導演讓雅克阿諾成功地把這部名噪一時的自傳體小說搬上銀幕後,她於是成為當今世界幾乎家喻戶曉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這部電影,才使得中國讀者熟悉她。

《情人》的讀後感

寫作《情人》時,已是七十高齡。她18歲離開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讀書。唸的是法學、數學與政治學,但她卻迷戀上了文學,並且走上終生從事職業寫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說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至少具有濃郁的自傳色彩 。小說以一個年僅十六歲的法國少女,在渡江時與一箇中國富家少爺邂逅開始,沿著這條敘述線索,渲染出一幕瘋狂而絕望的愛情悲劇

《情人》的獨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語言,她的語言對歷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對回憶的積壓表現得富有張力、深邃、沉痛,從而使文章中充滿了悲絕的意味,讀後讓人唏噓不已而又回味無窮。她是那種把風格與先鋒視為至高目標的作家,也是那種善於製造警句的作家。對語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說具有極強的衝擊力與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場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場景:八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殖民地時期的越南,發黃的湄公河上漂浮著菜葉、雜物,河水湍急,大地傾斜。輪渡上佇立著一個打扮不倫不類的少女,她頭戴一頂男帽,腳穿一雙廉價卻綴滿飾片的鞋子,一隻腳踏在舷欄上,眺望遠方。大膽又不失含蓄的鏡頭處理;最後,那場不同尋常的唯美的離別;那首肖邦的圓舞曲,小姑娘終於輕輕滑落的淚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調的絕望。筆下的愛情是絕望的,靈魂是絕望的,肉體是絕望的……甚至連語言都是絕望的……在《情人》裡,湄公河上十六歲的白人小姑娘與中國北方的黃面板男人的愛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還在於它的自傳性 ,真實的自傳性。作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個白髮蒼蒼的女人,在歲月的風塵染白鬢髮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依然有力量用極其慘痛的語言表達出人生的悲劇,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分明、緊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情人》中絕望無助的愛,無言悲愴的離別,愛到盡頭的孤獨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把愛情的本質闡述得如此淋漓盡致。也許,那份傷痛,那份絕望的無助,那份無法理解只可體察的蒼茫。 一份值得用一生去懷念和回憶的愛情,即使是無望,同時也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