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情人》讀後感

《情人》讀後感1

作為深受傳統文化洗禮的我,實在是對渡邊的敘事角度和價值觀判斷不敢苟同。

《情人》讀後感

修子和遠野本身都是極度自私的人,修子自始至終都從利己主義的角度出發,只在乎自己的感覺,渡邊更是多次描寫到修子單單只是喜歡那個大男子的遠野,一旦遭遇到挫折,比如遠野的妻子的譏諷,比如遠野受傷變的脆弱,便開始對他們之前所謂的愛情質疑和放棄。

只是侮辱了愛情這個詞。

在修子的世界中,只要自己心滿意足便可以,雖然名義上拒絕遠野的金錢,但是卻從來不曾拒絕遠野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饋贈。遠野妻子說她是竊賊,是多麼貼切的比喻

再看看我們的男主角,對家庭不負責任,對自己的妻子完全的不瞭解,更談不上理解。為了心目的歡愉不惜捨棄家庭,更因為受到了一點挫折憤怒的對曾經心愛的人大打出手,這算什麼愛情和責任啊。

看完了三觀盡毀的書籍,或許可以博得戀愛中的少女的歡心,但是真的要給一星。

作為出版物,至少也應該有一點點鼓勵人們的思想吧。

《情人》讀後感2

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瑪格麗特多納迪厄生於交趾支那(現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親是數學教師,母親是當地國小的教師。她有兩個哥哥。1921年她父親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邊、永隆、沙瀝。她母親在波雷諾(柬埔寨)買了一塊不能耕種的土地。

上個世紀30年代,湄公河潘德渡輪,故事正是在這樣一個溼漉漉的氛圍下為我們展開的。不知道別人看這部小說時是怎樣的,自己的的確確的被開頭吸引住了。“我已經上了年紀,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個男人朝我走過來。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紹之後對我說:‘我始終認識您。大家都說您年輕的時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訴您,依我看來,您現在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您從前那張少女的面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不得不佩服杜拉斯的老道之處,勾起我無限的遐想。這該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呢?她的愁與苦,宛若山路邊隨處可見的野草,實實在在卻總叫人捉摸不透。時光拋灑在溼潤柔軟的內心處,渴望著光亮,然而生活卻總是在不經意間玩弄著我們。奔跑在宿命為我們刻畫的生命線上,曲曲折折、斷斷續續。生活卻又是厚待我們的,給了我們健全的思維,可以去改造生活、玩笑命運。倒是朴樹的歌唱的好,我將熄滅永不能再回來 一路春光啊一路荊棘呀 驚鴻一般短暫如夏花一樣絢爛 這是一個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在杜拉斯看來,愛情就像空氣,只要活著就不可或缺。當然,把愛情看的像生命般重要的人,肉體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就像我們說的那樣:零落的可以是花,卻絕不是春天。蒼涼的文字背後,隱藏著慾念和淚水,是靈魂的嗜殺,她是一個唯美的愛情追隨者,可以拋棄世俗,但世俗決不饒恕她。故事一步一步的進行著,男人、女人、黑夜、痛苦的壓抑著彼此,以致心靈的共振。沒有對與不對,兩個孤獨的人,相依著舔舐悲傷的味道,夾雜著空氣中的熱浪。原來,愛,是兩個人相互取暖,露骨卻真純。我其實是不怎那麼喜歡看外國文學的,經常聽說的那些作家如薩特、喬伊斯、海明威等,因為圖書感中擺放的作品集太繁大而不敢動手。這樣就很難將《情人》與其他作家的作品作比較,唯一想得到的就是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同樣是灰色的基調,不過,芥川龍之介透露出的是某中陰鬱的氣質如《海市蜃樓》中“可是我對那人的臉一點興趣也沒有。正因為這樣反而感到可怕。覺得在我們的思想意識的界限之外還存在著各種東西似的……好比是點上火柴就能看見可種東西一樣吧。”

到這兒又想起了日本作家的自殺情結與抑鬱氣質,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現在比較被我們這樣年齡的人知道的大概是村上春樹、渡邊淳一了,所描述的也多是寂寞之人發生的寂寞之事。可以說是電影版的《情人》真正成就了杜拉斯,電影背後,人們開始完全的瞭解她。《情人》已經成了杜拉斯的象徵。當生命的閱歷與文學作品有了驚人的相似的時候,這時,被迫的就產生了思想的共鳴,此時此刻,已經不是在寫小說了,而是書寫個人史。周國平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但是現實中卻成了碎片。”怎麼就突然感覺很心酸呢?有人總結說《情人》的獨特魅力在三:語言、場景唯美的描述、基調的絕望。絕望是因為對生、對死都已無所追求,於是,生死已不再是問題了。就像結尾寫的那樣戰後多少個歲月過去了,從前的那個白人姑娘幾經結婚、生育、結婚、寫書。一天,那位昔日的中國情人帶著妻子來到巴黎。他給她掛了個電話。是我。一聽到這聲音,她便立刻認出他來。他說:我只想聽聽你的聲音。她說:是我,你好。他有點膽怯,他和從前一樣感到害怕。他的聲音突然顫動起來,而這一顫動,使她突然發現他那中國的口音。他說他知道她已經寫過好多書,他是從她媽媽那裡聽來的,他曾經在西貢看見過她的媽媽。然後他對她說出心裡話,他說他和從前一樣,仍然愛著她,說他永遠無法扯斷對她的愛,他將至死愛著她。哀莫大於心死,此後的孰是孰非已經不重要了。 滄海變桑田,誰都再也回不去了。 這是誰的悲哀? 回首看看自己,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東奔西跑的,是我在躲著他們還是他們遠離了我?怕被燒的粉身碎骨,我只能期期艾艾的嘴裡嘟囔著,上路吧……

《情人》讀後感3

“他是個強健的、身材修長的男子,有著用不完的精力。他的臉很粗獷,具有象普通老百姓的那種粗線條;掩在那雙濃密眉毛下的眼睛飽含著如此充沛的生命力,以至她不能不著迷。它們好像在舞蹈,但又彷彿被笑聲的餘音振顫著;他的嘴巴也一樣,好像馬上會爆發出勝利的笑聲,但又沒有笑出來。他給人以強烈的懸念感。”

他就是保羅。《兒子和情人》一書中的男主人公。D.H.勞倫斯細膩入微地敘述了他的青少年生活、與母親的畸戀以及和米麗安、克拉拉的`愛情糾葛。這本書探討了英國下層家庭關係的複雜性。作者很注重心理描寫,把保羅的思想逐步地解剖,呈現在讀者面前。保羅自小受到母親莫瑞爾太太的鐘愛,但是父親卻對他不理不睬。他特別早熟,心裡埋藏著對父親的仇恨。而莫瑞爾太太則是個複雜的人物,她把對死去的長子威廉的愛移植到保羅身上。她對丈夫沒有一點愛情,只是把他當作客人看待。但是她極其嫉妒次子的情人,尤其是對米麗安。因為她深知米麗安要奪走兒子的精神之愛,便千方百計地阻擾,並採取冷漠的態度。而米麗安深愛著保羅,本來是不願意與別人分享的,但是她是個富於犧牲精神的人,一直在默默地等待。米麗安以為保羅在得到她的純潔後會更愛她,可惜她想錯了。保羅太愛他母親莫瑞爾太太了!直到他母親死後,他才走向了新的生活。至於克拉拉,她與保羅僅僅是肉體之戀。後來與她的丈夫複合了。

全書洋洋灑灑40萬字,其間不但插入了優美的景物描寫,而且作者把人物的內心活動與景物的聯絡寫得栩栩如生,各個人物活靈活現,呼之欲出。此書被列為英國一些大學文科的必讀書。

《情人》讀後感4

整篇文章展示著一種壓抑的基調,對生活的無奈和悲觀,對生命和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失望。愛不一定給人帶來快樂愛往往無間痛苦的原因。如:母親對大兒子的溺愛。這種不公平的愛給弟弟妹妹帶來了巨大的陰影。兒時少年時的生活環境會給一個人今後生活觀念,帶來定格般的影響,會很自然地產生心理畸形。

一部成功的作品,來自作者的真實生活,作者的多部小說都是以二三十年代的印度支那為背景。也正是作者少年時的真實活環境。小說本身是記憶中的畫面和片斷不斷穿插,而形成的這種支離破碎的敘事方法,剛好反映了離經叛道愛情,當事人的極度痛苦文章表達的枯冷表現了這種生活的低沉悲傷壓抑。

讓我想起另一部小說《洛麗塔》兩部小說改編的影片,拍攝手法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低沉炎熱壓抑,吸毒一樣無法自拔每次快感後的悔恨。

《情人》讀後感5

《情人》其暢銷之劇足可與《飄》相媲美。一個飽經風霜的女人在白髮暮年之際,回眸那段塵封已久的異國戀情,居然有力量把愛與恨演繹得如此動人心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人間少有的奇蹟。她在作品裡所表現的那種傷痛,那種無助,那種絕望,那種愛到盡頭的孤獨,使人流涕,使人痴迷。那是一種無法理解但可提察的蒼茫恆源的美麗,也是最能震撼讀者心靈的核心所在。

一九八零年夏天,杜拉斯六十六歲的時候,一個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走進了她的人生,與她共同編織了她一生中最神奇的,最動人的愛情故事。

看完了這部小說我淚流滿面,我被他們那種超俗的愛戀所感動。現在社會情人是一個貶義詞,是說有家庭人的情人。而杜拉斯和她的情人都是無婚姻關係的單身男女,其實他們是一種事實婚姻吧。在我心裡他們是真正的夫妻。一對男女可以超越年齡的約束和世俗的壓力而生活到一方老死真讓我感到情愛的偉大與神聖。現在的男人追求的是青春與美貌,尋找的是肉體的刺激與享受。杜拉斯的情人—揚·安德烈他所追求的是情、是杜拉斯靈魂的美、是杜拉斯的奇異的思想和超人的才華、是杜拉斯人格的魅力!

現在的女人追求的是男人的錢財、男人的權勢利益,追求的是物質上的享受。誰還會再為愛情去樹立豐碑,堅守一塊心中的樂園?男男女女活的好現實,非常現實的活著,平淡了就出去風風火火的玩一玩;家庭是家庭,戀愛是戀愛,分的清清楚楚,又有幾人能把愛情進行到老,恪守到死?唯一與忠貞只是嘴邊的一個遙遠的童話。

在我眼裡,情人—楊·安德烈是一位真正的懂得愛的男人,杜拉斯一個快七十歲的女人即使再會保養再顯得年輕也不會有少女柔嫩的肌膚和充滿激情有活力的身體了。他愛的是她的才華他們在一起的動力是兩顆心的交融,心靈的吸引。現代人又有誰還會為品行的高貴,靈魂的純潔而感動呢?

親愛的朋友,我為他們高歌!為他們祝福!祝福他們在天堂一樣的幸福快樂,做神仙伴侶逍遙自在,享受愛的甜情蜜意.........

《情人》讀後感6

看法國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時,感覺它有著葉芝詩作《當你年老》和小仲馬作品《茶花女》的味道。看完整部小說後卻只想用一句話評價它:兩個小孩的愛情。

至於這部小說的魅力,前言部分說得很清楚,是《情人》使杜拉斯這個讓人難懂的作家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歡迎。的確,杜拉斯並不是一位通俗小說家,但她在《情人》中的語言就很能抓住讀者的心。

比如開頭,她借用一個男人的語言作為開場白:“……大家都說您年輕的時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訴您,依我看來,您現在比年輕的時候更漂亮,你從前那張少女的面孔遠不如今天這副被毀壞的容顏更使我喜歡。”(也就是這話讓我想到了葉芝的《當你年老》)。

這樣的開頭自然就引出了下文的回憶,引出了那個窮苦的、穿著不倫不類的白人小女孩和富有的中國情人的愛情。

白人小女孩“我”才十五半,心理和生理年齡都屬於孩子。而“我”的中國情人雖然是成年人,卻也處處顯露出小孩的特徵,他不工作,愛玩,依靠父親生活,心靈單純。

這兩個具有共性的軀殼,在湄公河的渡船上相遇後,開始了充滿激情和絕望的愛情之旅。

儘管結局在兩人的相遇就已經註定。但這個失敗的愛情不是因為主人公彼此年齡的懸殊和國籍的不同,而是與中國情人的父親有關。

父親是富翁,希望兒子和一個門當戶對的中國女人結婚。父親知道兒子離不開他的錢,白人小姑娘的家庭也需要錢,就用錢買斷了他們的愛情。

看到這裡,你一定會驚呼,《情人》裡面的父親和《茶花女》裡的父親何其相似!

但有所不同的是,《情人》的女主人公比茶花女幸運,因為得到一筆錢,女孩離開西貢去法國繼續唸書,後來幾經結婚、生育、結婚、寫書。

本來以為故事看到這裡也就結束了,但昔日的中國情人打來了電話,作家就用這個電話內容作了結尾。中國情人在電話裡說,他和從前一樣,仍然愛著她,他永遠無法扯斷對她的愛,他將至死愛著她。

這樣的結尾脫泥帶水,卻省掉了讀者的遺憾。這樣的愛情有悲傷,卻不令人感到悲哀。

關上《情人》時,我想起了某位心理學家的觀點,他認為人都具有兩種角色,即成年人的外表和內在的小孩、外表的小孩和內在的成年人,當兩種角色在體內發生衝突時,性格的矛盾就出來了。所以,大多數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活得很壓抑。

而《情人》這部小說讓壓抑的人性得到了釋放,那自說自話的敘述方式也讓違反傳統的感情有了力量和純度。所以,作為一個小說家,杜拉斯是成功的。

最後,再說一句廢話,處在愛情裡的男女都會像孩子一樣痴而純,讓我們去理解自己和他們吧。

《情人》讀後感7

這是一個悲劇,一個兒子與情人的悲劇。Mrs Morel不幸福的婚姻生活讓她把對丈夫的愛轉移到了兒子身上。婚後不久,Morel夫婦便失去了對婚姻的激情。Mrs Morel對丈夫很失望,但由於內心深處曾經愛過丈夫,她沒有選擇離開。孩子們的到來成為她撐下去的動力。大兒子 William長大成人,她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可William不幸染病去世,她傷痛令人慾絕。之後,她便把希望寄託在二兒子Paul身上,而Paul也很明白母親的心,對母親一直都很好。可是這種特殊的母子關係卻造成了最終Paul的悲劇。兒子就是兒子,如果把兒子當情人對待,那份愛已不再純潔。

當Paul與 Miriam 戀愛時,Mrs Morel害怕Miriam把Paul從自己身邊搶走,一直不同意他們交往。最終Paul也沒能和Miriam在一起。當然,除了受阻於他母親外,還有這兩個年輕人自身的原因。Miriam是個很要強的女孩,她對Paul的愛讓Paul無法自由呼吸。Paul不能把自己的一切交給這個女孩,而Miriam想要的卻是他的所有。他的身體、他的靈魂、他的一切。Paul不能承受這樣的愛,最終和Miriam分開。愛也是需要自由的,如果不能輕鬆地面對彼此,那麼這份愛將在親密無間中窒息。Paul和Clara的愛最後也結束了。雖然Mrs Morel沒有像討厭Miriam那樣討厭Clara,但Paul和Clara還是無法繼續下去。Clara是結過婚的人,她希望有堅強的依靠,而Paul無法給她安全感。Paul因為母親的原因對婚姻有恐懼感。談到結婚她總是搖擺不定。Clara想得到Paul的全部,而Paul做不到,兩人最終分手。Clara回到了丈夫身邊,她覺得丈夫深愛著她,願意為她付出,能讓她依靠,而Paul卻不能。故事最後,Mrs Morel生病去世了。家裡失去了軸心,而不再是家了。Mr。Morel覺得更加孤獨了,以前雖然他與妻子沒有心靈上的溝通,但至少回家有人陪在身邊,而現在他什麼都沒有了。他無法承受這種孤獨,去別的地方住了。而Paul失去了一直相依的母親,好像一切都失去意義,天空不再明亮,他在黑夜掙扎著。失去了母親,他失去了這麼多年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她迷失了自己。雖然他曾恨過母親,還說過如果她活著,他就不能遇到適合自己的人,現在Mrs Morel走了,可Paul並沒有與Miriam結婚,雖然他知道他從內心依附於她,可他最終決定放棄。或許是因為他太瞭解Miriam,他無法承受Miriam的愛。或許是他內心信賴於母親,失去母親,彷彿失去了一切。

愛,要全身心投入;愛,不要超越愛的底線;愛,要讓彼此自由呼吸。

《情人》讀後感8

當你老了,皮肉在與地心引力的對抗中敗下陣來,歲月撕碎了你曾經嬌美的面龐,那些愛你青春歡暢時辰的人不再圍轉在你身邊,那麼,唯有一人,愛你那朝聖者的靈魂,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而這愛,不會隨時間的消失而消逝。

時光總是來去匆匆,在沙漏的流瀉中,在行往目的地的路途中,在冬日的枯椏的縫隙中,不緩不急的穿過。誠然,他是如此的從容不迫,從容不迫到我們都忘記了他的存在,於是忽然地翻開日曆,發現聖誕即將來臨。一年兩年,就是這樣匆匆過去。前些日子看朋友的相簿,一頁頁地翻,從17到20歲,一歲不落,看到那些曾經稚氣未褪的面龐,在一兩年之後,已有了變化,成熟穩重漸漸匿於舉手投足之中。我驀地感到有些恐怖。歲月在臉上刻下一道一道衰老的痕跡,像一個冷麵的殺手,無聲無息地將我們引向死亡。

杜拉斯彷彿並不具備完整敘事的能力。《情人》更像是她一個人的喃喃囈語,文字支離破碎,僅僅作為情感表達的需要,在平靜流淌的文字下洶湧的情感猛烈地衝撞。那個白人少女受到的無可釋放的家庭壓抑,中國男人本性的怯懦,都從對方那裡獲得了彌補。白人少女,從頭到尾都不曾說出那個中國男人的名字,而電話那頭的那個人卻告訴她“他會愛她愛到他死。”不得不愛,不能不愛,白人少女的出現之於中國男人,恰似枯冷無光的冬日裡的盛夏,將他身體內所有冬眠著的情感釋放出來,愛已經深入骨髓,隨血液在身體內滾動,生命不死,愛情不死,即便身邊是珠翠滿頭金玉滿身的溫順妻子,那個身影卻一直一直橫陳在他的眼前。一兩年的相處時光已把從此以後的人生格調一一描繪下,故此,中國男人的愛是不死的。

這是一個老人在耄耋之年的回憶。那些被酒精,任性的生活充斥著的年少,在一個溫暖的午後,被零零碎碎地從回憶裡撿拾出來,鋒利的,如刀般。

生命勢必屈服於時間。而唯有那些真切的情感會一直存在。

我們企求且期待著白首不相離,就算朝如青絲暮成雪,也可坦然。

歲月忽已晚,彷彿能夠看到那漢唐的琵琶女在潯陽江畔續續彈著那些少年的情事,那鬢白的露絲說起曾經的那麼一場動人心魄義無反顧的泰坦尼克號的愛戀,那命途多舛的班婕紓垂淚低吟著物是人非,王國維感慨著最是留不住的紅顏辭鏡花辭……

青春能幾何?青春能幾何?

或許因為如此,張愛玲才恐慌的宣言“八歲要梳愛司頭,十歲要穿高跟鞋”,把所有所有,想吃的,想穿的,想用的,吃盡,穿盡,用盡,如果註定要老去,那麼也要漂亮從容地老去。

因為歲月,總是在不經意間流失,而唯有遲鈍的人們,在失去青春之後才嘆道“歲月忽已晚”。

《情人》讀後感9

很多讀後感喜歡把《情人》開篇的一段文字當成自己讀後感的開頭,王小波說那個開頭:無限滄桑盡在其中。

去書店買《情人》回家看,也的確是受王小波的鼓動。王小波在《我的師承》裡提到了一種閱讀方式:他用查良錚(穆旦)翻譯的<青銅騎士>做例子,告訴我們文字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讀的。好的文字,應該像黃鐘大呂一樣琅琅上口。於是在看完他的雜文集後,我也要買來《情人》好好讀讀,畢竟最優秀的作者在搞翻譯。

我很樂意享受個人世界,我讀《情人》的時候是個晚上。那天晚上我在超市買了滷菜,在小區的菜市場買了小南瓜,我特地煮了小米粥——近幾日的忙碌,胃有點不舒服。

我開了電視,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訊息。人在吃飯後就悲慟不已。

我衝了杯普洱,苦。

“一個年輕人的青春是美的,一個老人的蒼老同樣是美的。”我明白那個道理。不過我還是被吸引了。杜拉斯的文字晦澀,深奧,卻擁有一股神氣的力量使我無法中途放棄。可以是對愛情的嚮往,解讀,可以是對悲慘命運的掙脫,然而那些字背後,自己感覺到的卻是無盡的絕望。這樣的情緒,一絲絲、一縷縷、從眼皮流淌出來,瀰漫在整個房間裡。將我纏繞其中,無法脫身。

真是那樣。於是普洱茶在午夜12點後更苦。

我還是繼續翻著,幾頁幾頁的斷章。和文章的主題無關,和愛情無關,和命運無關。但杜拉斯還是寫著。我知道那是她的手法,和電影裡的蒙太奇手法一樣。幕布一蓋,換了個場景,但依舊是一部電影。這個倒讓我想起了王家衛,我喜歡王家衛的電影,因此我也理解了《情人》中的這個手法。手法相似,不存在模仿和抄襲,正如一套好的相機,庸著可以去擁有它,卓越的攝影師也可以擁有它一樣。誠然,杜拉斯和王家衛都是優秀的。

CCTV-4裡曾播放過湄公河。舊照片的顏色。在湄公河的渡船上,西貢的街道上。女孩遇見了那個來自中國北方的男人。杜拉斯敘述的角度很奇特,她的文字很有力量,和刀差不多,她把《情人》約會的每個場景都刻在你腦袋裡,你能從文字裡看到那些場景,堤岸,中國餐館,小汽車,寄宿學校,小木屋等等。看《情人》,你彷彿會覺得自己就是主人公,忽然你又變成了觀眾,忽然你又什麼都不是了。

《情人》在那些文字之後開始了情感。在老式的有軌電車上,在喧鬧的灑吧裡,在海邊的小木屋中。《情人》繼續他們的情感,他們享受性愛的歡娛,他們享受兩人一世界的歡娛。曖昧的氣息,跌宕的少女情節。忽然一切嘎然停止,剩下的只有無邊無盡的絕望和孤寂,就像經歷了一場盛宴,到頭來依然孤單一人。

一場感情從開始便充滿了絕望。當然,我們不能否定它會絕處逢生。只是杜拉斯讓它死亡了。小說畢竟還是小說,奇蹟總是奇蹟。如果能奇蹟也能自然發展,它就不是奇蹟了。可以理解一個把愛情當作救命稻草的少女,渴望用愛情來拯救絕望的生活,她在底層不斷掙扎,瘋狂,然後依然失敗,早已註定的失敗。她其實看的到自己的失敗,可她依舊朝失敗走去,這個就是愛情。愛情無法永遠,而分離可以。

女孩的有些事情是註定的。

時間帶走了一切傷痛,然而溫柔還是留在心裡。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情人》讀後感10

《情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xx年8月1日),譯者王道乾。本書講述了:瑪格麗特·杜拉斯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記者和電影藝術家。本書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以法國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一名貧窮的法國少女與富有的華裔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筆觸深達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隱祕的特質,催人深思。小說中自始至終湧動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寫作技巧,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這部小說是一本震動過巴黎的書,一本震動過世界的書。是屬於瑪格麗特。杜拉斯纏綿悱惻的書。

故事開篇:"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在風塵的歲月長河裡,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輕時的戀情,無限的滄桑盡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時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朧,那是一場刻骨銘心的愛,一場孤獨絕望的愛,一場令人痴迷、令人心醉的愛,那是一個少女的初戀。

這並非杜拉斯所寫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寫的回憶杜拉斯的。他們的年齡相差很遠,但愛卻很深很濃。

楊·安德烈亞——杜拉斯生命中最後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個年輕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厲害,到了無法自制的地步。是楊讓她遠離了酒精的侵襲,恢復寫作的能力。據說,杜拉斯去世後,楊也隨之悄然失蹤,彷彿一根飄逝的葦草,與杜拉斯演繹完一場堪稱“經典”的愛情之後,他的生命的熱度也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