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情商》的讀後感大綱

與一本有趣的書相遇,就象忽然認識了一個有趣的人,並且慢慢了解了他在做的有趣的事情,還頗受了一些啟發。

《情商》的讀後感

有一天半夜裡朦朧醒來,翻轉了幾下沒有再睡著,就開始翻翻手機裡各種推送的文章——忽然在一個什麼群裡(各種加入和被加入的群越來越多,雖然陸續退出了一些,但還是因為各種原因保留了不少),看到了一個活動行的報名連結,週日下午,在黃浦區文化館,由一位年輕而資深的心理學老師講“情商”,報名費50元。先生最近連續幾周和他的吉他搖滾發燒友們每週日下午連帶傍晚去一處琴行兼酒吧玩樂隊,每次都高高興興扛著自己的吉他出門,正好盤算著我週日下午有幾個小時可以安排自己做點什麼事,就快速地支付寶報了“情商”講座的名,然後,關了手機,迷迷糊糊睡到了天亮。

講座比想象的規模要小,一共12位學員報名,在文化館4樓一個小教室。作為一場公益性的沙龍(黃浦區政府文化部門資助的),著裝閒適的老師的講課也頗為輕鬆,和來自2400萬人口的茫茫城市中,以前完全不認識的12個人,講講自己的專業領域,聊聊大家日常中的情緒小困擾,當然也準備了含有不少專業術語的PPT。課後,主辦方還安排了彩蛋,給前十位報名的每人贈書一本《情商》,中信前沿出版社2018年出版,作者是美國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

接下來半個多月的零碎的時間裡,《情商》這本書被我時不時地翻開,翻到一處,便讀下去,多的時候5-6頁,少的時候1-2頁,每次都能跟著作者的思路,有一些有趣的發現。

首先糾正我的一點是,“情商”這個概念是直到九十年代初,才被美國的兩位在大學裡工作的心理學家提出來。“情商”也稱“情緒智力”,EI: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或者 EQ: Emotional Quotient ,本書的作者也是偶然在一本不太知名的學術刊物上,第一次讀到這個概念。受此啟發,丹尼爾於1995年寫作了《情商》的第一版,彼時,他在《紐約時報》擔任科學記者,作者很希望這個概念能夠慢慢地被大家所接受,沒想到短短十年的時間,在各方的推動下,“情商”這個詞已經傳播到世界上的各個角落。目前,對於情商的`研究,不僅開發出了一套測量標準,還形成了三種研究模式,幾十種理論,可謂遍地開花。

我之前一直以為“情商” EQ 和“智商” IQ一樣,一定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上由來已久,作為知識應該早已普及,不知道這個概念的才是孤陋寡聞;同樣的錯誤也發生在我對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認識,各種讓國人羨慕不已的福利政策,其源起也是隨著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貧富分化到一定程度,才一步一步完善起來的。由此想到,對某一類學問的認識,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重要性,否則在懂行的人面前會貽笑大方的。

隨著閱讀的展開,書中對於一些“情緒現象”的解釋讓我時不時地回憶起現實生活中曾經碰到過的事情。比如書中專門有章節談到“情緒失控”的問題,提到大腦中的“杏仁核”是情緒事務的專家,“杏仁核的工作機制及其與新皮層的互動是情緒智力的核心。” 情緒失控往往就是因為大腦的這部分功能出現了障礙。幾年前,曾有一位關係很近的老同事,因為兒子忽然得急病英年早逝,之前常常以知心大姐示人的她,變得急躁、易怒,我就親身體會了一次她在飯店因服務員上菜速度慢了,而大發雷霆,不肯罷休的情緒發作。我們在旁邊,一方面是尷尬,一方面對於如何安撫她的情緒,也是束手無策。讀了此書,多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更加能夠理解這位大姐了。

書中談了預防抑鬱的問題,從多個角度探討了抑鬱的成因。如由於核心家庭遭受破壞,父母對孩子成長期的需求漠不關心,因而使他們失去了自我認同的基礎所引起的抑鬱;工業化的發展使每個人都失去了家園,個人主義抬頭、宗教力量沒落等,也是引發抑鬱的原因。我曾經與一個公益組織“鬱金香”的夥伴有所接觸,他們是一群“抑”友,名字的由來是“曾經抑鬱,如今芳香”。有一段時間,其中的一位夥伴病情較為嚴重,他在微信朋友圈所發的內容,匪夷所思,後來看到其它的夥伴在他們的微信群裡討論說,“他是明顯的狂躁狀態”。這些都超出了我的認知,也是我潛意識中,要去學習關於心理學的動因。

書中還提到了很多新的概念,如“湧流:卓越的神經生物學”,這是一種情緒智力的至高境界,“在湧流狀態,情緒不受抑制和牽絆,而是積極的、充滿活力的...人們全神貫注於所從事的活動,心無旁騖,他們的意識與行動融為一體。” 想到電影《霸王別姬》中對張國榮所飾演的角色的評價“不瘋魔,不成活”,大概就是指的這種狀態吧。

學習一點“情商”的基本知識,特別是前人所作的各種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體會到各種情緒,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開啟一個頗為有趣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