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通用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通用10篇)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1

《學會提問》這本書,一共12章內容,前面每天看一章畫思維導圖,寫一篇讀書筆記發在簡書。當讀完的時候還想再總結一下我的收穫。

這本書前面說過,光看前言,就很有啟發,書籍很經典,我讀的這個已經是第10個版本,應該說是作者多年來用心錘鍊的精華。

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清晰,開頭,就把這本書要講什麼,說清楚了,簡單又自成體系,批判性思維的基本結構——論題,結論以及理由,看完前3章,已經將重點都學會了,反而有好奇心,後面還有好多章,要講什麼?

給我那麼大的觸動,是因為和自己的表達習慣很不同。我自己以前,有一些好的想法,好的內容,恨不得一下子全部告訴別人,讓別人瞬間瞭解很多。而這本書前3章,就把整體框架全部展現出來,後面還有很多內容,也很重要。但是作者卻在前面沒有任何拖泥帶水的提及,放在後面再娓娓道來。

發現自己以前的想法,就像有10件非常漂亮的衣服。我恨不得一下子全部讓別人看到。可是如果我把10套衣服全部穿到身上去給別人看,那會很不好看。因為即使是最外面的一套也會露出裡面的邊邊角角,而如果不要那麼著急,一天一套去展示,可能會更凸顯出這些每件衣服的風采。這本書的結構,就是很有自信和耐心的將內容一點一點地展示。

中間的部分也有很多亮點,非常細緻的把關於理由如何去判斷,哪些證據的效力在什麼條件下更好等等,說的很清楚。

對我來說中間部分最大的一個收穫,是作者一直強調的關鍵問題,在書中都作了展示,關鍵問題就是那些最基礎的簡單問題。比如:結論是什麼?理由是什麼?價值觀假設是什麼?描述性假設是什麼?這個證據的效力如何?我體會到了關鍵的問題,都是這些基礎的問題。不是多麼有技巧或者多麼神乎其神的問題,最主要是不要怕麻煩,勇敢堅持的去問。

在最後部分也就是結尾的部分,書中的結論給我很多啟發,也改變了我自己的一個認知。以前,對於一個問題有什麼樣的結論,認為存在著一種標準的答案。但這本書看到最後一章,才發現作者的觀點是一個問題有多種合理的結論。你對於問題,對於假設,對於理由的不同理解和解讀會造成不同的結論。這不僅會讓自己的選擇變得更多,也會讓自己更容易去理解別人。

這本書,無論是開頭,中間,結尾都有亮點。

學了批判性思維,那麼我也要對這篇文章進行一些小小的挑刺練習,在這個閱讀過程中也有讓我自己困惑的部分是哪些呢?有沒有替代原因那章節,關於如何去找到真正的原因,本質的原因,這部分所談不多,這是我認為這本書有一點缺憾的部分。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2

很多人都說:我知道做個慎思明辨的人是很好的,會問很多恰到好處的問題也很棒,可我就是不知道該問哪些問題,不知道該如何提問。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那麼《學會提問》這本書,就是一個學習批判性思維的入門經典書籍,作者是【美】尼爾·布朗、斯圖爾特·基利

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的資訊網路時代,不是能否獲得資訊,而是資訊太多太多並難以分辨。如何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保持清醒,應該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學習批判性思維,不僅可以用於工作,也可以運用於生活,提升我們的生存能力和個人影響力。

通讀全文的結構可以發現,找出提出觀點的一方的結論和理由,相對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找出理由背後的或許帶有欺騙性的價值觀是比較難的,所以書中的價值觀假設部分是本書的重點核心章節。

在第一遍讀這本書的時候,對這一“價值觀假設”章節還沒有太深刻的體會,當我回頭做思維導圖的時候,意識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太多了啊。每個人在闡述自己觀點的時候……我們律師在為當事人做辯論的時候,法官在論證一個判決結論的時候……都有一個潛在的價值觀或者立場,並進行著價值觀之間的取捨或者平衡。

我個人認為,也許法官在作出判決的時候,依據法律的基礎上,作出取捨或平衡尤其重要。那麼我們律師能做的,就是識別法官這種傾向性的價值觀假設,並用批判性的思維或者提問進一步說服法官採納我方的觀點。讀到此處的時候,突然覺得這部分是本書對我的最大啟發。

從論證的理由中,識別出寫作者的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接下來就可以分析,這個價值觀本身是不是能夠讓這個理由真正站的住腳。作者由此總結了十幾個常見的假設中的謬誤,使得寫作者的理由有可能被一攻而破。

理由中常見的謬誤有:追求完美方案謬誤、人身攻擊謬誤、敘述謬誤、滑坡謬誤、訴諸公眾謬誤、訴諸可疑權威謬誤、訴諸情感謬誤(政治辯論、法庭)、稻草人謬誤、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等等。這些謬誤的闡述也能讓讀者精神一振,並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作為律師回想一下,很多謬誤在法庭上也經常會出現,比如人身攻擊謬誤,情緒激動的對抗雙方可能偏離了論證本身而把焦點轉移到論辯對手身上。比如在某次合同糾紛庭審中,被告為了抗辯一個擔保協議的真實性合法性,稱“原告道德敗壞是個無賴,這份協議是在被告的辦公室,原告脅迫被告簽訂的,所以協議無效”,首先原告的道德如何跟協議是否有效沒有關聯,是屬於人身攻擊;其次是否為脅迫的情形被告也沒有任何證據支援,所以被告的這種抗辯是沒有效果的。有時候法庭上會出現訴諸情感謬誤,這種謬誤是使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略相關的理由和證據。訴諸同情就是一種在法庭上經常被適用的訴諸情感謬誤,也許在一些婚姻、繼承、工傷糾紛案件中,弱勢群體一方的眼淚抵得上控辯雙方的脣槍舌戰。

所以在論證中,我們要經常提問:“立論者有沒有通過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來欺騙我們?”,就有可能發現這類謬誤,從而不會被輕易的說服。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是我一無所知。批判性思維並非要成為一個喜歡“抬槓”的人或者“毒舌”的人,而是充滿好奇、謙恭有禮、虛心學習、尊重嚴密的論證並自主決斷,逐步練習淘金式思維而非人云亦云。

總之,開卷有益,書中有句話特別喜歡:文字猶如礪石,思想好比鋒刃,兩相砥礪將使思想更加鋒利,長相砥礪,會生髮出更加深思熟慮的論證。共勉之。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3

《學會提問》一書讀後讓我耳目一新,讓我們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別人的觀點和結論,而不是一味的全盤接受。我頓時發現,原來平時我閱讀文章,都是全盤接受作者觀點的,我習慣去努力地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習慣去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覺不自覺地會把作者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

而批判性思維讓你掌握主動權,讓你帶著問題去讀書,讓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與作者的對話交流中來,以懷疑的態度去分析作者觀點的真偽。批判性思維是讓人理性評判作者的觀點,然後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決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採取哪些行動?

批判性思維是一個思維方式,如果學會了使用批判性思維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那就會擁有良好的鑑別力,就會去偽存真,在資訊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我們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維去處理日常工作,對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斷提問,找出問題背後的真實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你會發現哪些資訊是無用的,哪些資訊是有干擾的?別人的說法有沒有存在邏輯方面的問題?這樣的推理是否正確?只有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梳理、彙總各方面的資訊,才能在浩如煙海的資訊海洋中解脫出來,開拓視野,理性思考,科學評判。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4

《學會提問》這本書是我黨校四本必讀書目第一本讀的書,其實我不是一個愛讀書的人,一是因為閱讀速度慢,二是因為看了書後不知道作何評價,特別是一些理論性的東西,但是讀了《學會提問》這本書後對我啟發很大。

該書以不同角度和大量的示例向我們闡述了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維的模式,或者更準確來說,這本書教人如何針對現有的事情或已經形成的結論,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真相。例如我們讀書要帶著批判性的觀點去讀書,建立批判性思維方式後,我們能發現讀書的樂趣以及提高工作中碰到問題時應對問題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維方式必須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批判性思維是敢於質疑的創造性思維,是在主動思維中對已知或結論等積極辨析判斷,並能有根據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質疑的斷定,在評判中形成主觀結論的較為全面的思維,它需要我們有大量的基礎知識作為支撐、大量的事實和各種不同的可能性為依據。

批判性思考的人往往會對問題報以懷疑、審視的態度,他們會推敲這個問題背後所有的可能性,用自己的方式排除只留下最有用的東西,其過程相當繁瑣。生活存在著更多的可能性,批判性思維方式能幫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難道不是嗎?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5

最近利用在外學習期間見縫插針的碎片時間,快速看完了這本《學會提問》,培養理性、縝密的思維習慣,比較適合學工科出身的我。

本書案例豐富、層層深入,介紹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維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問題,因為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並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

在這個網路發達、資訊爆炸的時代,誰都可以發表部落格、微博、微信公眾號文章、以及各種不明出處、或者所謂專家寫的小文章充斥著各種網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資料,權威結論、圖文並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於什麼樣的個人經歷和價值標準?論證的過程效力如何?推理過程有無謬論?調查的樣本是否合理?有沒有資料欺騙?真的需要我們擦亮雙眼。

這本書會非常系統性地提供給你超強邏輯性的批判思維,教你辨別。這本書同樣適用於愛寫作的你,特別是學術寫作,研究報告,教你如何從實驗中得出合理可信資料,寫出條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結論。寫到最後發現自己像在給本書打廣告了,確實這本書會讓你聰明很多。回憶起我看過的文章,很多結論我很是質疑,甚至知道是謬論,但是說不上來怎麼不對,看了本書你會豁然開朗。

這本書適合學術研究、公眾言論、專業論文領域,所以不要把這種批判性思維用在與家人、朋友的相處上,人是感情動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無需時刻保持理性生活。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6

最近讀到一本實用性書籍,書名是《學會提問》,這本書不僅僅講授瞭如何提出好問題,更多的是告訴讀者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指導大家通過提問去理解他人的觀點及論述,同時講解了進行批判性思維的主要方法。

為什麼需要批判性的思維?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無時無刻不被資訊包圍。資訊是資訊的承載方式,而資訊的撰寫者常常並未做到光明磊落,時常是真假參半,例如作為資訊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錯誤的判斷。

為了得出正確結論,事實上要做的應該是,傾聽不同領域意見的同時,對資訊進行分門別類和評估,權衡利弊做出取捨,用他們的意見構建對自己有意義的答案。在選擇取捨中,理解了他人的觀點並仔細思考權衡,最終才能選擇個人意義上的最優解。

書中用“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之間的類比,加深了我對批判性思維內涵的理解。海綿式思維指的是類似於海綿吸收水分一樣,儘可能多地吸收外部資訊。而淘金式思維則是帶著問題去接收資訊,這種思維就需要去主動參與,不斷質疑並作出取捨。

例如讀一本書,海綿式思維頂多是選擇性獲得資訊,通常只會在閱讀句子時思考這個句子的意思是什麼,在標註重點時思考這個段落的關鍵在哪裡,而後歸納總結並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維則是主動思考並與資訊提供者互動,比如提出問題,為什麼作者提出了這個觀點;質疑推理,作者的推導過程是否合乎邏輯;評估材料,思考這些論據可信度有多少,這樣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讓我們主動發現最有意義的論點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書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時必須注意到三個問題,一是每個人的想法及決定都有自己的經歷、價值觀、訓練和文化習慣等個人印記;二是在接受觀點時情感捲入的危險就在於,很難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個成功且積極的學習者,對任何觀點都保持開放性,並願意改變自己過去的成見。

這三個問題讓我聯想到在日常信訪工作中與群眾溝通交流時的場景,而批判性的思維在實際信訪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與信訪群眾面對面時,可以採取“望、聞、問、切”等方法來增進了解,觀察外貌和情緒、傾聽問題及訴求、詢問重點和細節,提出措施及辦法。深入溝通嘗試獲取信訪群眾經歷、習慣、價值觀等個人印記,從大量口語化的內容中篩選出信訪問題的關鍵部分,摒棄固有習慣,抑制情感介入來清晰思考群眾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質疑和批判並通過調查辦理結果作出最優的判斷。

這本書告訴我批判性思維是我們武裝大腦的利器,學會了批判性思維,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讓我明白尋找結論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結論的思考過程。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7

讀書的過程,除了愉悅,也是思緒的梳理,這記錄亦是心靈沉澱的過程。連續十天時間,每天按相似的模板進行分析,畫思維導圖。在第十天,突然反思尋找:發散的思維呢?有效的提問呢?原來不知不覺中僵化的思維潛藏在每日的打卡中了。如何破開這種僵化?從而提出有效的關鍵性問題,並拓展開思維?

整體回顧下這本書的幾個論點,在腦中構想下它的框架,這樣就可以得到發散性思維?

不,這只是在腦中對這本書的概念有個大概的感覺,而這個感覺可以帶給我什麼呢?可以讓我再看到具體的例項,案例,能夠觸發對其概念的理解?

前些天在筆記中,思考並將好幾個謬誤的概念寫出,在生活中,卻一時聯想不出,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只知概念,卻沒有聯絡實際,如何聯絡實際?多進行這樣幾次的訓練,那麼遇到同等類似的情景與案例,就會觸發這種概念按鈕。

很多時候在生活中,喜歡用類比進行論述或論證,它在用具有相同特質或屬性的事物,讓人能夠去理解我們想表達的概念或論點,事實上類比都是錯誤的假設,意思是它其實沒有百分百的能夠嚴謹定義我們所想要類比的概念或論點,但是為了方便我們去理解所想表述的論點或概念的含義,進行恰當地類比是非常必要的。在寫文的時候會讓文章更加通俗好懂,讓讀者更能夠理解,也更能縮小彼此的知識詛咒。

在進行論證的時候,有沒有替代的原因,辨別論證中資料的欺騙性,同時觀察有沒有重要資訊在論證中被省略了,最後在各種假設中得出合理的結論,這樣的論述在邏輯中顯得格外重要,在生活中雖然我們沒有細細的去研讀規則,但細細分析後發現其實很多都時符合其規則的。而其中並不符合的,發生謬誤的,也是我們需要進行仔細辨析並竭力避免。

前些天在思考稻草人謬誤的時候,仔細看了它的含義: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在列舉生活中的例子的時候,我卻產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空白,後想到了曾看過的這樣一句話:“你今天都沒有和我說話,是不是你不愛我了?”我想你會很容易理解這樣的例子。因為生活中,小說中經常發生,而這和稻草人謬誤的含義很吻合。

知道這些謬誤有什麼好處呢?在生活中知道這些謬誤,讓我們對話語的構成和表達的含義會更能理解,並且從中得到可以修正的途徑和方法。這樣,我們自己表達的時候也會更嚴謹,在反駁別人的時候也會更有說服力。除了說服別人,讓自己在生活中面對謬誤,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觸發實質的論點。理清思緒,更好的思考與對話。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8

時間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怎樣使用。

記得在打暑假工的時候,我們幾個人從老家一個人一個行李箱一個包,終於在一個城市之後我們我們停下了我們的腳步。我們找了一家電子廠,並且面試體檢都通過了,在這個地方呆了差不多一個星期,該買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買好了,這無疑又給我們增加了行李負擔。但是面試完的下午,我們去開始體驗一下上班,上完班以後一個個的都在蠢蠢欲動的想要離開了,開始抱怨這抱怨那的,那一天晚上基本上確定我們又要開始新的旅程了。直到現在我才發現那時候我好像沒有目標,根本沒有主見,完完全全是跟著別人的意見來走。

轉眼即逝,我已經是一位大學生了,聽人們都說大學時光都是美好的,什麼大學基本上都不用上課,這就好比小時候我們羨慕比自己大點的人或者是說羨慕成年的人,他們想幹嘛就幹嘛。現在的我就是到了小時候羨慕的年紀,卻沒有成為小時候羨慕的人。我的中學基本上都是在混中度過的,從而導致了我現在沒有自主管理、沒有主見、沒有時間觀念。

我已經是個大學生了,也是要為自己做點什麼了,最起碼讓自己不會很閒,不會像中學那樣一天到晚無所事事。我正在努力。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我會朝著這方面去發展,去探索,直到我最後可以掌控。現在是有老師壓著我,但是我希望大學三年後,我能依靠自己、管理自己、掌控自己、甚至超越自己。

進入大學生活已經二個月了,我已經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時間了。這兩個月來也是改變了一些我以前的壞習慣,我希望可以在大學裡學到更多的技能,因為我們出了這個校園就要接觸“社會”這個現實了,我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出了校園進了社會男女都一樣,社會不會因為你是女人而善待你”更何況男人的壓力還要大一點,我只希望三年不會像我中學那樣渾渾噩噩的度過。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9

我認為學會提問這本書是批判性思維的聖經,仔細研讀可防止被別人忽悠,進而在不斷質疑不斷探索中發現事物背後的真相。

學會提問這本書,感覺有很多的問題,他在提出問題的時候並解答,在書中有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方式:像海綿,照單全收,比如有多少水就吸多少水。淘金式思維方式:像淘金,不斷質疑,不斷篩選;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所呈現出來的事態也不同,練就批判性思維首要的就是提出好問題。淘金式思維方式更能幫助我們思考實質性問題,批判性思維既是淘金式思維方式。而批判性思維又分為兩種,強勢的批判性思維和弱勢的批判性思維。弱勢性批判思維和強勢性批判思維區分在目的上,弱勢批判性思維是為了捍衛自己;強勢批判性思維則是為了接近真理,求得真相,這兩種思維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也正因為是這樣,所以他們的過程與結果也完全不同。

在前面我也有講到學會提問這本書給我一種感覺就是不斷地在提問,然後在提問的時候又會進行講解,而最鮮明的例子就是上述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有兩個顯著的優點,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其實仔細想一想的確如此。在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的時候,有眾多的資訊匯入在你的腦海中,而這獲取的資訊將會為你進一步展開復雜的思考而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它並不需要我們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來的輕鬆而又快捷,尤其當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條又生動有趣時,這種思維方式更顯成效。雖然這種思維方式比較被動吸收外部世界的資訊,但是它會為你提供一個富有成效的起點,但是他卻擁有一個極嚴重、及致命的缺點:它對於各種紛至沓來的資訊和觀點做不出取捨,它不能提供任何辦法,所以說如果讀者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方式,他就會對自己最新讀到的一切深信不疑。比如一道題的解法,老師的解法可能會與教科書的解法不一樣。為什麼教科書的解法是這樣的呢?為什麼不跟老師的解法一樣呢?我相信老師的,教科書錯了,這就是海綿式思維,固定的思維方式。作者就提出一定要帶著一定的態度去讀書,即帶著問題去讀書,要學會質疑,為什麼不呢?

作者緊接著就向我們介紹了淘金式思維,相對而言,淘金式思維比海綿式思維更積極,更活潑,更主動。淘金是思維淘金的過程,為積極主動的讀者和聽眾提供了一種可效仿的模式。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會做出一個評價。在一場互動的對話中披沙揀金,需要你不斷的提問並思考問題的答案,這是作者說的話。而我認為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而淘金式思維則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他們兩種思維方式其實可以互補的。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而淘金式思維則注重過程。當兩者相結合的時候,就會碰出不一樣的火花。

學會提問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提出問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對我來說在思維上要有一定的改變。海綿式思維顯然更省力,相對而言,淘金式思維更費力,但我們所要選擇的,就是淘金式思維,作者也詳細的做出了說明。它們的好處明顯的做出了對比,根據作者所提出的,我們不僅僅要學習並引用淘金式思維。更要把海綿式思維與淘金式思維兩者相結合起來使用,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在我當前這種狀況下來說受益最好的!

暑假學生讀《學會提問》有感 篇10

學會提問這本書是一本關於批判性思維的讀物。它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是批判式思維·如何建立便於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框架以及如何利用這個框架進行批判性思考。

批判式思維在書中也被稱為“淘金式思維”,是一種與知識產生積極互動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是相對於“海綿式思維”而言,即一種被動的資訊接收模式。

批判性思考的第一步,將資訊轉述為便於進行判性思考的框架,這個框架很簡單,即論題—理由—論點。框架雖簡單,可準確的提取卻需要很多的訓練。比如說,很多文章的論題或論點是隱藏的,或者一些理由隱含在某個例項或比喻中。

第二步,在這個框架下開始批判性的思考。這一步有點像對批判性框架進行核磁共振,從整體到區域性依次過濾其中可能出現的謬誤。

整體層面的謬誤主要是價值觀假設錯誤與推理過程謬誤以及替代原因。價值觀假設錯誤指的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觀點背後有不夠嚴謹的錯誤假設。例如一篇題為《高傲的理性終於在信仰面前低下了頭》,這篇文章的主旨背後隱藏著一個前提假設:理性一直在高傲的面對信仰且一直在攻擊信仰。但這一假設並未得到充分論證。推理過程謬誤需要注意的是偷換概念的情形,如果一個關鍵的概念在文章中多次出現,要注意它所蘊含的概念是否前後一致。替代原因就是可能有其他原因導致這一結果。例如學校新來了一個體育老師,結果校隊在全國體育聯賽中獲獎,所以新來的老師很優秀。這樣的推導中忽略了其他可能導致校隊獲獎的原因,比如隊員的努力,賽制的改變等等原因。

區域性層面的謬誤主要是逐一甄別支援結論的每一個數據以及證據。證據是否可靠,資料是否有欺騙性,是否有其他資訊被隱藏等等。

最後,批判性思考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一種帶著提問題的意識去接受資訊的模式,目的是在與資訊的互動中建立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