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我們仨讀後感(精選7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後感(精選7篇)

  我們仨讀後感1

我們倆老了。

人老了之後,像一條越流越緩的河,再也載不動那麼些東西,將沉入水底的埋進沙土,揮別魚戲蓮葉間的人世牽掛,只靜靜依偎於岸邊的那顆金黃的銀杏樹,映襯他的投影,擁抱他散落的扇葉。

人老了,不再懼怕失去,又最怕失去。我害怕老人夢有一天會應驗,害怕我枕頸依傍的銀杏樹在我入睡時突然離去。他怎麼離去呢?他定是消失了。離去還可以尋找,消失要尋往何方?

我們仨失散了。

我們幾近奔波一生,才終能安穩的聚在一處,無風浪,有豔陽。只是啊,沒想到,我們蒼老的腳步更快。我的銀杏樹落盡了金色枝葉,我們的圓圓果沉睡在泥土裡,如夢幻影般,只剩下身無一物的我,好在不是心無一物。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如果有緣偶然駐足我身邊,當你看向河水的時候,見到的是我們仨一起生活的故事,那是從我心底投映出來的回憶,它是我盤桓人間的力量,它還有一個名字,愛。

我的故事是我的夢,我的夢是我的人生。我知道你們心中也有各自的夢,是你們生活的源泉,所以你愛讀我的故事,它不是幸福的童話,沒有完滿的結局,但它和你們擁有的一樣,都真實而感人。

好了,我要去陪陪我的銀杏樹和圓圓果了,你們,也守護你們的去吧。

  我們仨讀後感2

楊絳先生去世那天,記得所有媒體都在用《我們仨》送別她,溫情脈脈的說“我們仨終於又可以團聚了”。那是我所見過的很溫柔,祝願多於感傷的一次送別。

沒有翻開《我們仨》之前,竊以為也會有大篇幅的對“死亡”哲學的討論,就像陳希米的《讓“死”活下去》一般在懷念史鐵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讀了之後才發現,真正拿到明面上來提及(還不是談論)死亡,不過是書的最後兩段,才真正敘述錢媛和錢鍾書兩人的逝去。沒有感傷、恐懼死亡,沒有熱切期盼我們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的只是細水長流的生活瑣事,一點一滴。想起思想史課上談宗教,討論中國老人為什麼都那麼恐懼死亡。死後一無所有,一了百了,不復存在,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如果就像《我們仨》這般,我們只是失散了。他們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館。“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他們走後,家又變成了旅館。我還在和以前我們分散時那般,淡然生活,濃濃思念,尋覓歸途,總有相見的那刻,總會再次找到我們的家。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會冰涼的可怕?

還沒有看《尋夢環遊記》,很適合一起看,瞭解墨西哥的亡靈節為什麼可以是一個歡歌樂舞的日子。然後應該會更明白為什麼中國老人最怕死亡。

  我們仨讀後感3

楊絳先生時常夢見鍾書忽然不見了,只有她一個人,站在荒郊野外裡,鍾書不知道哪裡去了。楊絳先生還在夢境裡面看著圓圓生命逐漸的流逝。圓圓先走了一步,不在了。她繼續堅持守在鍾書的身邊,直到有一天鐘書跟她說:“絳,好好裡”,她都忘記了有沒有說“明天見”呢,也許時間太倉促來不及說再見。楊絳先生在書中以夢虛寫死,記錄了他們仨在最後一段相守的歲月,可能是虛幻的想象能給她一點安慰吧,那只是夢,他們在夢中失散了。而她一直在尋覓歸途,尋找失散的丈夫和女兒,他們一定會在一起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楊絳先生說“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她的客棧罷了。錢鍾書彌留之際對她說:“絳,好好裡”,她答應了他好好的生活到了現在。如今在客棧歇息夠了,她離開了這座客棧尋找他們仨的家,只是這一次她沿著的這條路是他們走過的,她肯定能夠找到他們。他們父女兩個像個哥們,還是她的兩個小頑童的模樣在前面等著她。而她會在錢鍾書的面前抱著她的女兒,依偎在他的懷裡,“鍾書,我一直記得你的話好好裡活到了現在,我們仨晚了十九年才相聚”。

  我們仨讀後感4

看完我們仨,其實沒有多大的感覺,篇幅很短,很快的就看完了,但看完後一種簡單而又溫暖的感覺總是縈繞在心頭,為錢老先生和楊老先生在文革中仍堅持讀書研究學術而敬佩,為兩人把寂寞枯燥的異國求學生活過的有姿有色而欣喜,為兩人攜手走完一生的坎坷而感動,複雜的感情真的太多,不知道該怎麼具體表達,但在豆瓣上看到肆意的批判楊老先生的文法之類的做法不可取,楊老先生不過是在人生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回顧過去,記錄人生而已。不至於要用與眾不同的批判來找尋自己的價值感嘛?好書分很多種。有的篇幅廣大,有的意義深刻,有的視野廣闊,但於我而言,能夠安安靜靜的紀錄生活中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小石子”的作品也是一部好書。

況且我們也能從作者記錄的生活從側面看出他們成功的原因:“我們仨”中的三個人都沒有什麼所謂的野心,只是安安靜靜的做好手頭的事,研究自己喜歡的書而已。但卻取得了很多人一輩子都都不到的成就,尤其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是不是我們太過忙碌野心太大了呢?我們也應該好好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被這世俗的世界囚禁,即使就像書中那樣,有三個人的親情,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我們仨讀後感5

今夏,我閱讀了《我們仨》,是散文體的回憶錄。楊絳的《我們仨》最早於2003年7月出版,我閱讀的是媽媽當時購買的考試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書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講述的是楊絳與錢鍾書生活中的點滴,第二章講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樂生活,其樂無窮。

第三章講述的是楊絳獨自回憶曾經的往事。附錄則是楊絳收集到的親人的部分手稿。次數的寫作手法異常美妙,在現實和夢境的穿梭中讓讀者感受到她對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楊絳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學造詣很高的學者,都有在海外留學的經歷。卻經歷了留學,歸國戰爭動盪的生活,解放後各種運動的折磨。但他們堅持知識分子對事業,對專業的執著。無論外界紛擾不清,自己寵辱不驚,淡定的生活。

他們的女兒錢媛多才多藝,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時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僅60歲,中書得知這一訊息,病情加重,也與兩年後去世。兩位親人相繼離世無疑給楊絳遭受了重重的打擊。

但她卻以知識分子的堅忍,內斂繼續從容淡定的獨自平靜的生活。並在文字的世界裡走著自己最後的路程。在臨近百歲時寫下了回憶錄《我們仨》。用一串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映造出一個學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後感6

楊絳先生以深觸的筆法描述了他們一家三口63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那種人生的體驗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才會明白。這是一本回憶錄,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語錄中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著建功立業,想要經歷一番驚濤駭浪,走一波世事無常,但是心靈的寧靜淡泊才應該是我們真正的心靈歸宿。

或許只有像楊絳先生那樣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才能夠悟到這樣深刻的真理吧。讀《我們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靈的寧靜淡泊,還有一種對家的愛戀,我們常常對幸福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是愛情、是友情,更多的應該就是親情了吧,《我們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什麼支撐不下去,我們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這或許才應該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應該是我們在追名逐利之後才會發現的吧,願我們所有人都能夠真正早一些體會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們仨讀後感7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裡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裡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的《我們仨》。

看楊絳先生的書是一種享受。今天看完了全書,楊降先生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採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錢老是名人,而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人過了30歲,對生活有了不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