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後感1

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麼,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裡,哪些是在現實生活中,它讓我感到一片茫然。之後才明白,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從懵懂突然感到了溫馨,是那麼突然與迅速。

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緩緩訴說著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這本書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簡短,訴說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完美的照片,有隨著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鍾書正在添補他的華氏大辭典三個人的認真與對工作的目標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忙對方理髮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是沒有色彩的照片,可是聞到的,不僅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作者追求的沒有那種壯志凜然,也沒有那種激烈奮鬥,而她更多的,是細節中表現出的星星點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們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當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可是在作者筆下,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貝殼中的生命體,當沙子進入時,它會用割傷自我的代價來不斷地磨練這顆沙子,讓它成為一顆珍貴的鑽石,而自我卻漸漸淹沒在大海中。

楊絳女士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我的生活與家庭,也沒有去講道理,只是像講故事一樣講著講著,似乎這個故事一向在演著,沒有盡頭……她之後在幕後為她的丈夫錢鍾書默默奉獻著,她就像那個貝殼,慢慢被淹沒。這也說明了她對這個家的那份真摯感情。

讀了《我們仨》,是對此刻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我們仨讀後感2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對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憶錄。

本長篇散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夢境為開端,雖然篇幅很短卻給行文一種幽悵的基調,讓讀者能夠靜下心來去品味,意味深長。第二部分用夢幻般的描寫形式,寫了丈夫、女兒的相繼離去。第三部分則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著溫馨、樸實和快樂。

這三部分的順序安排是極好的,如一首起初透著悲涼的歌,曲中卻變得溫瀾潮生。如果順序變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寫生活、以夢幻寫死別,一實一虛,相得益彰。“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楊絳先生對丈夫、女兒的想念縈繞其間、獨留一人的那種滄桑感揮散不去。看似全文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地呈現了出來。深藏其中的寧靜和悲涼,是一個老者的釋懷。

  我們仨讀後感3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裡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裡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後,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絳,好好裡。”讀到這裡,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我們仨讀後感4

今年楊絳先生逝世,各種報道鋪天蓋地,方知更多的有關這一大家子的事兒。原來,除了錢鍾書楊絳夫妻外,其女瑗也是一巨匠。

這本《我們仨》是先生晚年作品,為追憶一家三口的故事。這麼一個大家的作品,為了能惠及更多的讀者,而定價極地且質地尚好,真是讓人感動。那麼,我有什麼理由不買一本來讀呢?

書中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但就是樸實的文字中,讓人感動,感情至真。也許是多年的沉澱和一直學習的結果,雖然貫穿了近100年的歷史,但就是不亂,讓人看得入勝,而又看得相當清晰明瞭。

讀到“我一個人回憶我們仨”這句話,我潸然淚下。每個人都有年輕的時候,從他們在牛津的照片來看,當年也是郎才女貌,衣著不俗。他們追求上進,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可以出國留學,而後回到祖國,出版著作,在高校任職,歷經戰爭和社會變化,受苦受難。老了才得以安居,但一輩子都不忘記看書和工作,正是他們那樣的人才可以留下偉大的著作。

一輩子不為名不為利,完全是自己的興趣使然,多麼令人崇拜啊。自然在這樣的家庭中,才可以培養出和他們性格一模一樣的愛女,真是無比讓人敬重的一家人。作者:遜哥兒

  我們仨讀後感5

整個假期,我把這本書讀了兩遍,每一次閱讀,穿越平淡樸素的字跡,用潺潺柔水寫成的文字,字裡行間那無言的感動,相失之後的痛楚與難過。團聚,生死離別,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蘊藏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文字敘述很簡潔,很平靜,但是我們心裡卻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和無言的感動。

故事很簡單,普通不過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鍾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於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後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遊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裡去了”的訊息,然後又看著載著鍾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雲海中……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後兩張老倆口相互理髮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鍾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裡,才真正領會了什麼叫做相濡以沫。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雖說父母都望子成龍,可是實質上他們最望你平安幸福。他們也不奢求什麼豪華富貴,他們只想你能一直像他們曾經愛過你那樣愛著他們,記掛著他們。無論多不想打擾你的生活,他們也還是很想你能陪陪他們。僅此而已。不需要錢,只需要一顆真心。

我的爸爸媽媽已經50歲了,看著他們的背影,我知道他們真的老了。他們為了我辛苦操勞了大半輩子,從不吝嗇對我的投資,卻不捨得多花錢讓自己享受享受。這麼厚重偉大的愛,我要如何才能報答完啊。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不能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所以,不要寄望“以後”,我們只談“現在”,珍惜“當下”。要愛,就從現在開始吧,能愛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愛就多用力。即使是一通電話,一頓飯,一次按摩。因為世界上最永恆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恆的擁有就是珍惜。

生死無常。“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人間沒有永遠,我們能緊抓住的就是當下,就是這一刻。好好珍惜和報答現在還陪在身邊的父母吧,那麼在離別的日子裡,就不會有愧疚,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