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範文/讀後感/列表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容忍與自由》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1

其實,一看到這個題目,就讓我想到了“法律與自由”這對詞語。因為在高中的政治課堂上,在學有關法律方面的知識時,老師就一直在強調自由是寓於法律中體現。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原來,一切的自由都是以“不自由”為代價的。這就好比胡適先生的這篇文章,說的是“容忍與自由”,這恰不是“法律與自由”的同類項嗎?

“容忍”與“自由”,於我而言,就是當一個人因某人某事而惱怒時,如果無法容忍,就無法釋然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不安靈,自由便無可言說。我想,這大概是對胡適先生的文章最通俗的理解了。

從寫作角度來講,胡適先生用他17歲那年發表的一篇痛罵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榜》的文章,來闡述他對布林先生的對話引出本文的觀點: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再總結這幾十年過去後,自己對當初那篇文章的態度。胡適先生用了許多個“50年前我沒有想到……”來論述自己“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發現‘容忍’遠比‘自由’重要”的觀點。

50年的時光,胡適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個無神論者,依然“不相信一個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靈魂不朽的說法”,但是除此之外,我們能從他的文章中看出他的個人處世態度卻完全地變了,因為他“在這個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與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態度去報答世界對自己的容忍,於是再一次提到他作這篇文章的觀點: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覺得容忍有重要的意義。

在胡適先生利用古今中外例子裡,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心路歷程:從年輕氣盛到能夠隨年齡增長體味到容忍的重要性,從無法容忍到包容,然後在思想上及行動上獲得自由。這些都可以從他對《禮記·王制》在不同時代的不同理解中發現; 而且在中國古代“四誅”與西方宗教迫害的舉例中,我們更能看出他對“容忍與自由”的深致理解,從而讓我們隨他的腳步,隨他的親身感受,一點一點的吸納他的信念,最後明白他對“容忍與自由”的深刻感受。而胡適先生通過與陳獨秀先生的書信再次表達他對武斷不容忍態度的反對和覺得自由的重要性來表達他的政治思想時,這讓我們更加實在地明白他的“容忍與自由”。

“容忍遠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夠的容忍的基礎上才會有足夠的自由”這應該就是胡適先生總結自己過去年輕氣盛和當下經過了很多事情後所得出的想法吧。

因此,我們也應該懂得包容,學會包容,然後為自己的心靈謀得一片自由的天空。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2

有人說:“病症是魯迅看的準,藥方是胡適開的好”。我們在這個系列裡不談政治,只是從胡適先生的文章中窺見一點日常生活中的有用之道。

先生是一位異常可愛的人,平和有趣,他的文章溫和有仁,先生自己溫煦藹然。那種宛如天賦般的從容在閱讀的過程中迎面撲來,令人異常舒服。我突然意識到,這種從容平和也恰恰是我們在工作中所必需的。我們從容平和,客戶就會感到舒服,就會減少摩擦矛盾,我們的合作也會順利不少。所以今天我們聊聊這篇文字中透露出的與人相處之道。

平和的心態需要包容的雅量,先生說“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的態度是最難得、最稀有的態度。人類的習慣總是喜同而惡異的,總不喜歡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為。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我們不喜歡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我們排斥另類的行為方式,這種不容忍的態度是基於“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當大家都抱著這種信念,矛盾當然就會不可避免,衝突也會隨著而來,麻煩多了,我們的業務,公司的利益都會受到衝擊。先生說“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沒有容忍異己的雅量,就不會承認異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為不容忍的態度是基於我的信念不會錯的心理習慣,所以容忍異己是最難得,最不容易養成的雅量。”

我們在現場做業務的時候,我們在與客戶溝通的時候,有太多的被冷落被敵對被刻意刁難,仔細想想,也許客戶從心底裡覺得我們不是他們,對於他們而言,我們是“異己”,是來找麻煩的人,所以才會產生那種難熬的局面。如果我們也採取相同的待人之道,那業務不可避免的肯定就黃了,所以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早就給我們指明瞭解決之道:“我們若想別人容忍諒解我們的見解,我們必須先養成能夠容忍諒解別人的見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們應該戒約自己決不可‘以吾輩所主張者為絕對之是’”

我們不能假定自己是對的,這是與人平和相處的基石。

最後以先生在文章中的一句話結尾:天下沒有白費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3

讀過胡適先生的《容忍與自由》這篇文章後,覺得這個題目頗值得討論一番,於是便落筆寫下自己一些膚淺感想。

容忍與自由,粗看二者意思無所關聯,而細琢磨起來含義很深。我以為容忍與自由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如果沒有容忍便沒有自由,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感悟其中道理,一個家庭,假如成員之間不能互相容忍對方的缺點或生活習慣,不允許、容忍對方持有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或看法,久之這個家庭就會出現不和諧之音,人心不悅。社會也是這樣,當我們走向社會與不同人接觸時,總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念,不能接受或容忍別人的觀點,爭高論低,引起糾紛矛盾,久之互看不順是非不斷,人心壓抑。擴而大之,便是國家,世界上有200餘個國家,社會制度不同,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如果不能相互容忍包容,相互不能友好往來,久之互為利益而爭,國之不和。這樣一來一個家庭不和睦;一個社會不和諧;一個國家不和平,豈不就影響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自由了嗎?當今中東地區戰火不斷,有的國家內部矛盾重重,恐怖事件時有發生,不都是把自己的觀點認定為是嗎?不能接受容忍別人而引發的嗎?

反之,我們把念頭一轉,學會了容忍,它表面看是你接受了別人,更深一層是你已經學會為別人著想,一個家庭之中都互相為別人著想,家庭便和睦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都能互相為別人著想,社會就和諧了,國家之間能互相著想,互相尊重,世界就和平了,世界和平了我們每個人還會不自由嗎?這就是容忍帶給我們最大的好處。容忍是門功夫,真能作到了,它的確能幫我們解決問題。

胡適先生在年老的時候才看出容忍帶給自己與社會的好處。而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把胡老先生的體會經驗借鑑過來為之所用,把從我作起落到實處。不是總等著別人先改變,先改變自己,學著容忍別人,慢慢地,我們生活的環境會更美好!更和諧!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4

讀了這篇文章,我隨著作者古今中外的暢遊了一番,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發覺得人若要進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們需要得到包容諒解就先得諒解包容別人,就象這社會這世界給予我們,以及我們所應該去報答的。

這篇文章是胡適總結自己過去年輕氣盛和當下經過了很多事情後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遠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夠的容忍的基礎上才會有足夠的自由。

起初胡適把這篇文章定名為《自由與容忍》,後覺得不妥,遂易之。

因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為作者對“容忍”2字的襯托,也是對曾經自己所認為的,執著的'一個反剩

作者由布林先生的對話引出本文的觀點: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

隨後作者回憶自己17歲那年發表的一篇痛罵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榜》的文章,於是總結這幾十年過去後,自己對當初那篇文章的態度。作者用了很多個“50年前我沒有想到....”來再次論述自己的的觀點“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來越發現‘容忍’遠比‘自由’重要。

50年過去後,胡適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個無神論者,依然“不相信一個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靈魂不朽的說法”,但是在這之外,他的個人處世態度卻完全地變了,因為“在這個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與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態度去報答世界對自己的容忍,於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這篇文章的觀點: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越覺得容忍有重要的意義。

之後作者開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態度是最難得最稀有的,並例舉了馬叮路德和約翰。高爾文在歐洲革新運動上的例子,闡述過去非此即彼的異端邪說,因而導致互相殘酷撕殺,無所不用其極,而這種性質是無助人類社會在和平與發展中迅速獲得更大的進步。

於是緊接著,最後,胡適先生很自然地把話題放到政治思想上,通過與陳獨秀的書信再次表達作者對武斷不容忍態度的反對和覺得自由的重要性。

讀了這篇文章,我隨著作者古今中外的暢遊了一番,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發覺得人若要進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們需要得到包容諒解就先得諒解包容別人,就象這社會這世界給予我們,以及我們所應該去報答的。

《容忍與自由》讀後感5

本書選取的是胡適先生所寫的《杜威先生與中國》。胡適在這篇文章裡面寫道:“杜威先生不曾給我們一些關於特別問題的特別主張——如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自由戀愛之類,他只給了我們一個哲學方法,使我們用這個方法去解決我們自己的特別問題。”“特別主張的應用是有限的,方法的應用是無窮的。” 受人之魚不如受人之漁。特別主張適用於特定情況下的特定歷史階段,而方法往往能幫助跟好的找到特定時期應有的特別主張,本書的3卷分別文明 ,自由,社會,者各層次來表達作者在特定歷史情況下的思想主張。這位在特定時期被抹黑的作家,如今又被放到另外的一個高度。很多人重新認定其文學大家巨匠的地位。

我們要什麼樣的文明是胡適對思想文明和學術教育諸領域之思考,將西方文明傳入後的新思潮做了一定的個人的獨到見解,主要是以再造文明為核心。卷二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自由?強調“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期待容忍“異己”,更不要“以吾輩所主張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始能向和平改革的道路前進,培養一個“有人味的文明社會”。有人味。人性溫暖。人性正能量, 對於慾望的放肆也是人性的一種表達形式。 而具有人味的文明社會。需要社會每個組成部分及最基礎的組成部分擁有“容忍”這是根本也是文明社會的奠基。卷三為“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社會?”胡適向來以“易卜生主義”論式出發,倡導健全的個人主義,強調“把你自己這塊料鑄造成器”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呼籲養成獨立思想的能力,並應為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承負完全的責任。個人成則家國成,這是如今提出的提高全民素質的先驅,正是因為素質低才會提高,當時當把其提高到口號的高度,可想其低的程度是不是已經相當棘手了? 健全個人主義,社會機構都必須健全個人主義機制。而這一對天生的冤家,是相依相生的。

“世的大悲劇是無數的人們終身做血汗的生活,而不能得著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凍與餓。人世的更大悲劇是人類的先知先覺者眼看無數人們的凍餓,不能設法增進他們的幸福,卻把“樂天”、“安命”、“知足”、“安貧”種種催眠。這不就是現如今的真實寫照嗎? 民國的學者如實看到不是他們的理想主張在未來的革命中得到實現,這是怎樣的一種可悲。先輩的思想及此。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