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六年級教案/列表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後反思

  篇一: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後反思

今日,我上了《開國大典》一文,感受頗深,現總結如下幾點體會:

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後反思

1.以練習為導,讓生自學、自我感知每個段落的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特別是感知每一段落時,總設計一定數量的練習題或思考題讓生邊讀邊想,自己去學習獲得知識,把握一段的大意,從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

2.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理解課文時,讓生邊讀邊想邊劃,寫自我見解;通過比較句子,運用詞語,體會並掌握文中用詞之精妙;快速讀、細讀、品讀等環節的安排,則訓練了學生略讀、精讀、有感情讀的能力。

3.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貫徹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原則。

現代教學法是以解決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師的教授法,也包括學生的學習法。啟發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是引起學生智力的積極性”“凡是能夠引起學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動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為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意選用有助於學生形成自學能力、自學習慣的教學方法,且避免單一。如理解文章內容選用填空、練習、默讀劃句複述等教學方法;體會文章用詞之確切,則採用了比較品讀遣詞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導生領會人民當時的心情與情感,並有意識地安排了“讓生自讀課文,理解加評註”這一教學環節,讓生在積極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學會知識,掌握閱讀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學手段,使生處於和課文內容協調的氛圍中,有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從而學得愉快,學有所獲。在初讀全文前,先給生提供了有關“開國大典”的電視錄影,讓生具體感知當時情景;具體體會大典莊嚴、隆重的氣氛及人民的情感時,又再次出現了大典各程式的幻燈,目的都是為引導學生入境,縮短主體感知與文字的距離,使其學得有趣味。

5.教學環節設計以人感知事物的規律為依據,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如教第二段時,默讀整體感知大典進行情況;爾後,抓重點詞句領會人民的情感並品讀優美詞句;最後再有感情朗讀全段,加深對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最基本方法,並有效地結合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篇二: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後反思

執教《開國大典》一課後,我反覆回憶自己的教學過程,發現自己有了可貴的進步,也留下了些許遺憾。結合香港友誼學校的領導、專家和兄弟學校的老師點評之後,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節課,我時時留意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教師的教態,語言都比較得體,學生在相對放鬆、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真正體現了“和諧課堂”。

執教過程中,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目較明確。在學生默讀課文後,交流概括出開國大典的幾個場面,然後直奔重點,學習“典禮”這一部分。既整體把握,也緊扣重點。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堂課中,我結合預設的學習目標,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如:結合背景資料理解課文內容;邊讀邊展開想象理解課文內容;聯絡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抓住文中關鍵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在學法指導的基礎上,學生能準確抓住“一齊、歡呼、歡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等詞,體會人們因新中國成立激動而興奮的心情。再如學習“升國旗”部分,學生也能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體會句子包涵的情感。結合課前查詢的資料,體會“站”字背後的言外之意,對文字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我還及時捕捉學生的思維的閃光點,及時地進行評價。對課堂上出現的失誤及時進行自我批評與反思。課堂的開放、民主,平等得以體現。

課後反思時,我深刻地意識到:這堂課中,朗讀指導沒有體現層次性。在學習課文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時),必須要充分地學生多形式、多層次的朗讀與評價,才能體會首都人民的興奮、激動、自豪的`心情。離不開教師的指朗讀指導。但課堂中出意兩次小小的意外(PPT上打錯了兩個字),打亂了思緒,不夠鎮定、冷靜,導致對教材的處理沒能完成課前的預設,未能體現朗讀的層次性。

“細節決定成敗”,是我本次公開課後得到的教訓。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只有關注課堂細節,生成才能別樣精彩。

  篇三:6年級語文《開國大典》課後反思

《開國大典》是一篇長文,整體把握是必須的,那麼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該怎樣來引導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僅僅是走過場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煩瑣和肢解,來達到“長文短教”,提高效率呢?這是我在備課的時候深入思考的問題。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抓住這些“點”拓展到全篇,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的方法,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字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字的學習,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彷彿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一、“用一個詞概括對開國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統領一文

“會讀書的學生可以把文章讀成一句話,甚至讀成一個詞。”這是對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課堂上以中心詞為切入點,將詞語的理解和課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機糅合在一起組織教學,就可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主脈絡清晰,順藤摸瓜,有利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有條理地思維,幫助學生形成思維的系統性,直達教學目標。另外,抓住這些詞語做為整體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導了學生讀書的興趣。當學生把“隆重”、“熱烈”、“莊嚴”寫在黑板上的時候,學生對於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便有了具體的落實。

 二、“這些感受照應了題目中的哪個詞?”──緊扣題眼,教活一課

文章的題目是全文的中心體現,尤其是題眼,學生可以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文章的題眼切入,可以準確地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從而以此為主線展開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情操的感染。引導學生髮現“隆重”、“熱烈”、“莊嚴”與題目中的“大”的聯絡,學生有了頓悟感覺,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為下一步直奔重點作好了鋪墊。

 三、“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大”?”──整合問題,串聯一篇

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源頭活水,問題也可以作為指導學生閱讀的切入點。這就要求老師設計的問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是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當然,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閱讀的“大問題”,這個問題覆蓋了全文,可以給學生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又可讀,又可想,可說,可辯。

學生自主思考、討論並回答了這個問題之後,不僅較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訓練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只有在“高”“闊”的空間裡,才能“任飛”“憑躍”!

叩其一點,散發開去,牽動對全文各部分的閱讀感悟,就能實現閱讀結構的優化,關鍵是我們老師能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課堂,多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深入理解新課標的精神,長文短教,提高效率這個目標就一定可以實現。長文短教,教師“教”的時間壓縮了,相應地,學生“學”的時間就增加了──他們在閱讀時就有時間進行感受、進行理解、進行欣賞,進而真正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