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教案

當前位置 /首頁/教案大全/九年級教案/列表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孟子》兩章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5篇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課是《孟子兩章》中的第二章,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闢,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覆雜的道理。

從本節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1、本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思維活躍,衝破樊籬,充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學習的主人。

2、本節課還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明朗。

3、“質疑──探疑──合作解疑”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4、在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同時,還突出了文言文教學“以讀為本”的教學宗旨,讀貫穿整個教學中,且形式多樣,有吟讀、有研讀、有賞讀,還有範讀、齊讀、對讀……在讀中賞美點,在讀中研難題,在讀中獲知識,在讀中明道理。

5、本節課既教書、又育人,既重知識能力目標的落實,又重方法過程,還特別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存在不足的是:對學生的發言缺少鼓勵、肯定,應給予適當的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於展示自我風采。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2

整個課堂教學過程證明這樣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當學生們熱烈地討論墨子成功地阻止了戰爭的原因時;當學生們例舉“美伊”關係,並爭先恐後地分析美國力主武力攻打伊拉克的原因時;當學生們不知不覺地扮演墨子的角色不遺餘力地為伊拉克出謀獻策時,我高興地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確實已被激發了。他們顯然忘了課文裡的事是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而是盡情地吸取文中的知識,然後全身心地投入到對今天國際焦點的分析。他們積極發言、深入探討、廣泛合作。教師也不以固定的答案去框住學生的.思維,而是鼓勵他們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允許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個性發展。這樣學生們就能真正做到把抽象的書本知識與人的生活世界聯絡起來;把抽象的書本知識與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知識的過程聯絡起來。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發展就從學科教學中獲得滋養,在發展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體驗、認識、欣賞、創造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體驗豐富的學習人生,滿足生命的成長需要。

其實這是在課改理念的影響下,及繼承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的成功案例。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大多是側重文章字、詞、句的教學,因此常造成許多學生討厭學習文言文,認為它難讀,全部要靠死記硬背,且其內容又離我們現實生活太遠了。學習它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一點實用價值都沒有!加上現在八年級年使用的這套教材,第五、第六單元都是文言文,如果都放在下半學期教,學生學起來就更厭煩了。所以我就把第五單元提到上半學期來教。備課時,我忽然覺得如今美國要攻打伊郎,跟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大國吞併小國的情形差不多。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其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我創造性地把新課程理念貫穿到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去。即在第一教時疏通文章字、詞、句大意的基礎上,設計幾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課後查資料、幾個人合作學習。並設計了幾個相應的教學環節,巧妙地引導學生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知識、思想去分析現實中的國際焦點。這樣學生就能在小集體活動中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因為合作學習可以發揮學生的專長,學習優秀的學生常可以成為小組的代言人,一部分在學習成績上有失落感的同學,可以在合作學習中找準自己的閃光點,對自己的能力自我肯定,增強學習信心,也可以在合作學習中取長補短。真正感受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而爭辯能讓學生充分展示個性,又能在思辯中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3

對於文言文教學怎樣預設才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國中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裡面得到屬於自己的資訊?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讓孟子的思想精髓深深植根於學生的思維之中,喚起學生走進孟子散文,親近孟子的熱情,同時盡最大可能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與展示學習成效的平臺,讓學生習得方法,提高能力。在設計與教學中既有可取之處,也有少許的遺憾。

反思之一:多方蒐集資料,篩選資訊,與學生平等對話。教師只有善於為學生搭建溝通平臺,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才會相得益彰。教師預設的空間越廣闊,課堂生成就會越精彩。教師的教學也就會做到遊刃有餘了。

反思之二: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批註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整節課以各種形式的誦讀貫穿課堂,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讀懂讀透文字,在閱讀中潛移默化地與作者對話,在閱讀中縱深拓展,注重了思維訓練。

反思之三:《語文課程標準》對國中生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這樣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分類積累文言語彙,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開拓閱讀視野,注重相關名句的積累。設計意圖為培養文言語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相信只要堅持,這個目的會達到的。

反思之四:要做到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成效,合作學習有時間保證,師生交流有思維碰撞,學生的誦讀與積累達到預定目標,這兩節課的課堂容量還是大了些。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字,也基本理解了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由於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硬,為了趕時間,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這是這次不夠理想的方面。下次一定多注意改進。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4

學完《孟子》兩章,我想檢查一下背誦。但由於學生多,要求學生在組內互相檢查,感到檢查效果不太好;隨後找部分同學在全班展示背誦。發現學生的興趣不高。只有零星幾個舉手的。與上其他課型,學生積極踴躍的場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因而如何提高他們積累文言、背誦文言美文的興趣。便成了我當時思考的一個主題。

後來我用默寫的方式,檢查背誦的測試過後,(默寫《孟子兩章》)。我進行了批改,根據批改的情況來看,成績很不理想,班裡有一多半學生的成績不合格,到第二天上課時,我拿著改好的試卷走進教室,當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時,先是“呀”的一聲,隨後變習慣性的低下了頭,做好了挨批的準備。

看到這些,我想如果再批評他們的話,效果也不會很理想。那麼為什麼不能改變一下評價的方法呢?所以我告訴他們這次默寫作廢。聽到這個訊息,有的同學悄悄鬆了口氣,還有一些大概是覺得又過了一關,所以也鬆了一口氣。

“但是我想在咱班重新測驗一次。”說完後,我看到一些同學又不做聲了。“不過這次咱們改變一下考試的方法,不全班一起測驗了,我有一個提議,以這個星期為界限,在本週內如果有誰背過《孟子兩章》的話,就可以單獨找我背,背過的我就在記分冊記滿分。背不過的我先不計分,等什麼時候背過,就什麼時候找我。如果到本週末還沒找我背誦的話那麼下星期一開始我要找你背,到那時候背過多少就記多少分,大家說同意麼?”

“同意!”同學們回答的聲音非常響亮,這大概是我接這個班以來回答得最齊的一次。

剛一下課,就有幾個學生圍了上來:“老師,那如果萬一背不過,也不記分?”

好的!“我現在背可以嗎?”有幾個成績不錯的同學說。

好!結果全背下來了。“滿分!”我說完後便記到記分冊上。

其他幾個一聽,都搶著說:“老師,我也背,我也背!”

“好,好,一個一個地來。”我說。

接著又有幾個同學背過了,我也都給他們記上了滿分。背過的同學都非常高興,沒背過的也都躍躍欲試,班裡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積極場面。於是又有幾個同學利用吃飯後的時間找我背。我說,學校不允許中午找老師。沒想到,沒背的同學一有機會就要求背誦

結果還沒到兩天,全班學生都背完了,完全出乎了我的預料。

我趁熱打鐵,在班裡又宣佈:“從今天開始,為了鼓勵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決定在上課提問時也記成績。答對一次加十分,答錯不扣分。”同學們一聽都迫不及待的等著我評講課文,即便是平時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同學也抬起了頭。這節課不像以前那樣,只有幾個舉手的,而是全班大部分同學都舉了手,有幾個爭強好勝的同學還急的大叫。

通過這次試驗使我意識到: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靈活多樣,不但要研究教法,而且要背學法,不斷探索出使學生愛學、會學並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在對學生評價時,要充分發揮他的激勵作用,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提高。使學生成為積極的參與著,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他們最大潛能。這種激勵方法,也適用於文言文積累的學習上。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5

在這節課上我顯然不在狀態:課堂教學語言表達不順暢,課堂組織不力,引導不到位。總感覺到有些彆扭。班還是我經常上的班級,學生還是我熟悉的學生,況且又沒有其他教師聽課,這只是一節平常的課,我為什麼就這樣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備課不但包括備教材、備學生,而且還應該包括備自己——以最好的狀態進入課堂。不管是穿著、心情還是精神氣質,都要使自己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因為課堂是神聖的,師者的形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竇桂梅老師說:“站在講臺上,我就是語文。”一個舉止從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師肯定會贏得學生敬佩和愛戴。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那麼,我為什麼會在這節課上不在狀態呢?其實每一週的開始上課的狀態都不是太好。這可能與雙休日的休息有關。在家還沒有休息夠,又要進入緊張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願。我瞭解到有不少老師也有這種表現。其次課前的注意力沒有在備課上。以為課已經準備好了,教案也寫成,課文以往教了好幾遍,也再熟悉不過了,認為沒有必要準備了。於是就不再思考教學上的事情了。

還有,在課堂開始時導語沒有做好。開頭很重要,它甚至影響著一節課的質量。在上課時我說:“在戰國時代,戰爭頻繁,人民深受戰爭之苦。繼孔子之後,一位儒家大師出現了。大家說他是誰?”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麼政治主張呢?”我接著問。這下學生沒有回答上來。出乎了我的意料,因為學生在七年級時學過中國古代史,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但是70多個學生中就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令我比較失望,影響了接下來的上課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師都善於調節自己。根據實際情況調節教學進度,調節教學策略,調節自己的情緒。這是教學機智,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鍊才能養成。我串講了課文以後,讓學生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論證中心論點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

4、孟子的政治主張對今天有什麼指導意義?

這幾個問題只要略動腦筋都能回答上來。因此,我沒有讓學生討論,而是引導大家把答案說出來。這也是課堂上做得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