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國學蒙學/國學常識/列表

葉志超棄城而逃

葉志超是清朝末年淮軍將領,曾經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覆滅捻軍、鎮壓熱河起義以及中日甲午戰爭。

葉志超棄城而逃

葉志超生於公元1838年,去世於公元1901年,幼時父母雙亡被舅父收養,少時幫助舅父放牛幹些雜貨,青年之時開始參加謝先亮開辦的團練,受到謝先亮的重視。後來覺得地方團練沒有出息,正好其妻弟孫益壽在淮軍張樹聲麾下效力,為張樹聲副將,葉志超因此加入淮軍,並且任前營幫帶。

葉志超在各個戰役中都表現出色,後來捻軍被剿滅之後,被李鴻章收入麾下,加入北洋。此後受到李鴻章重視,一路保舉坐到總兵的位置,此後鎮壓熱河起義,受到嘉獎。

朝鮮東學黨起義,葉志超奉李鴻章命前往鎮壓。此間日本借保護僑民的藉口,派軍朝鮮,挑起中日戰爭。

葉志超在甲午戰爭中多次棄城而逃,最後被清廷問罪下獄,期間李鴻章為其求情不許。押解上京,經刑部審議之後,判處斬刑。後來大赦歸鄉,不到一年便病逝在家中。

葉志超此人的評價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這都是因為他多次棄城而逃的舉止,不堪為將帥。《清史稿》記葉志超逃亡之事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中國近現代史》:左寶貴犧牲後,葉志超棄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國境內。

這兩本書中記載的事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葉志超為保命,棄城而逃,騎馬狂奔五百里的路程,一直到越國鴨綠江,到達清朝境內才停止。就是因為這樣一件事情,歷史上對葉志超的評價都是多有問責。畢竟作為義軍主帥,不但不能一馬當先,帶領自己的戰士抵抗敵國入侵,反而當先逃走,絲毫沒有一國將帥的勇猛風度。

歷史上對於葉志超的評價原本已經是拍板定案的了,但是也有人並不認同。他們認為,葉志超之所以選擇逃亡,主要原因並不在其自身,而是因為清軍備戰不足,倉促應戰。《葉志超傳》記:部將江自康擅自撤退,平壤北門已難再守。如日軍合圍,清軍將會全軍覆沒。葉志超與諸將商議後,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失敗,清軍後路更為危險。葉志超率軍突出重圍,急行軍回到國內。

如果真如《葉志超傳》中所說,那麼葉志超選擇了保全,倒也還說的過去。但是有另有文獻記載,狂奔五百餘里並不是葉志超第一次在戰場上臨陣脫逃。

當初他們剛剛到朝鮮不久,日軍便派軍前來攻打。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清軍極為彷徨。正在葉志超手足無措的時候,聶士成提議:海道已梗,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葉志超同意了這個建議,於是聶士成率兵伏擊日軍。此次伏擊,殺傷日軍千餘人,經激戰,因彈藥垂盡,眾寡懸殊,敗退公州。但是到了公州之後,原本約定防守公州的葉志超卻早早的'就已經逃離,孤軍奮戰的聶士成無法抵擋日軍,最後也只能選擇跟隨葉志超逃跑的路線,一路退後。

此次戰爭過後,葉志超還厚顏無恥的對李鴻章發表戰報。將一場失敗的對戰,寫成勇猛殺敵,最終獲取戰爭勝利的捷報。好來李鴻章甚至還根據葉志超的戰報,上奏朝廷,清廷賞銀2萬兩犒軍。

在這兩種說法之中,如果僅從史料上來看,那麼《葉志超傳》對葉志超的翻案毫無根據能力。雖然說日軍進攻,清軍倉促應敵,的確困難。但是在與部將商量好應敵對策之後,卻將聶士成一人留在後方,自己率先逃走,此事卻是不容抹殺的。所以就小編個人情感而言,並不欣賞葉志超此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