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關於家風的散文

  家 風

關於家風的散文

家風無影無形,卻潛移默化地規範著家人的行為,指引著人生的航向,影響著家庭成員的前程和家族的興衰,決定著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振興。

我的父親是一個林業工人,從山東老家逃饑荒來到伊春林區,母親是一個家庭婦女,跟隨父親來到林區,並在這裡紮根,參加林區開發建設,繁衍哺育兒女,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林業生產,也把一片情懷灑在了這片黑土地。

父親最早是裝車工,當時都是人力裝車,把木材從山場運到裝車場之後,再裝上小火車。每天早晨五點前小火車就把裝運木材的空臺車送到裝車場,工人們就得搶時間在當天把所有的空臺車裝滿木材,晚上小火車頭來把這些裝滿木材的臺車拉走,不管多晚都要把空臺車全部裝完才下班。

在我的記憶裡,父親就沒有閒著的時候,天不亮就上班,天黑透了還不見回來,真的是頂著星星走、披著月亮歸。那時候我們還小,起得晚睡得早,有時也只是在熟睡中隱約聽到父親早晨上班離開家時開門的響聲和晚上回來吃飯時碗筷發出的響聲。

我上國中的時候,已經有了絞盤機用來進行機械裝車了,父親調換了工種,到岔線隊修運材線路,下班的時間比以前早了些,在家裡見到父親的時間比以前多了。可是父親卻還是閒不住,他沒有打打撲克、下下象棋、閒侃大山的愛好,除了正點上下班外,父親利用業餘時間開荒種地,母親就幫襯著和父親一起把開墾出來的地及時種上莊稼,每年都收穫幾十麻袋的土豆、南瓜、蘿蔔、玉米等一些蔬菜和雜糧。

當時父親的工資很低,上有兩位年邁的老人,下有五個未成人的兒女,母親沒有工作,家裡的生活捉襟見肘、困窘不堪。母親就用收穫的這些蔬菜和雜糧每年養兩頭大肥豬,還養了一些雞鴨,以改善家裡的生活條件。

那個年代糧食是按人和工種定量供應每月按量領取的,很多人家等不到月末家裡的糧食就斷頓了,而我家因為有足夠的各種蔬菜做貼補,加上每年至少有一頭肥豬出欄,家人肚裡還有些油水,自然彌補了定量糧食不夠吃的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一些顯赫家族都有家譜也是為了前後代之間互相灌溉,互相滋潤,家風使上一代人為下一代人而自律,勤勉,下一代人又為上一代榮譽而自強,這樣整個家庭和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永遠昌盛!

我是家中的長子,因為好思好學深得父親的喜愛,也許是父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較重,存在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加之父親的兄弟姐妹中沒有一個是讀書人,所以父親對我這個長子寄予著殷切的希望,希望我能考上一所重點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為弟弟妹妹們帶個好頭,做個勤奮好學的榜樣。

在考學的過程中,雖然命運和我一再地在開玩笑,接二連三地失利,給家裡帶來了一片片陰雲,可是父親從來沒有放棄對我們學習的支援,這也成為我們更加勤奮學習的動力源泉,一定要考上大學,給父母爭口氣!

父母始終是很辛勞的,勤儉持家,艱苦樸素,用辛勤的勞動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但父母卻從來不讓我們出力幹活,家裡家外的事都由父母料理。他們雖然沒有文化,卻非常崇尚知識,這也可能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學習的傳統,我的父母也是如此。

父母經常教導並全力支援我們兄妹五人要好好讀書,我們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父母從未因家裡的活而影響我們讀書。我們兄妹五人中除三弟按當年接班政策要求接了父親的班成為林業工人,其他四人堅持讀書直到考上中專或大學,畢業後走上相應的工作崗位。一家兄妹都有工作和固定的收入,不用老人跟著操心,父母為此感覺到很知足,這在我們的小山村裡也算是挺榮光的家庭,讓大家羨慕不已。

年華似水,往事如歌!

含辛茹苦忙碌了大半輩子的父母已把五個兒女培養成人,對於一個普通工人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大的成就了。我們兄妹幾人現在有領導幹部、教師、工人、個體經營戶,我們的下一代也有幾人考上了重點大學,有的已畢業被招錄到大城市國企工作,這些都成為父母得以寬心和慰藉的充分理由。有一年,湖南電視臺來錄製節目,說我們的家庭是一個拍攝紀錄片的好題材,從一個家庭反映出了林區三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是紮根林區、建設林區生活的真實縮影。

一直以來,父母在我們兄妹的人生旅程上遮風擋雨、護佑前行,為我們受盡了艱辛困苦,也正是在父母的呵護和引領下,我們才能如此堅定地面對生活中一次次地失敗,跌倒了又勇敢地站起來,勇敢地扼住命運的咽喉,沒有向命運低頭,在父母毫無怨艾的期待中一點點地長大、成熟,並走向成功,走向理想的彼岸!

家風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父親有時是很嚴厲的',但父親的尊崇知識、勤勞質樸、孝老愛幼,秉承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言行卻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當時這裡的生活條件還是比山東農村要好,父親在這裡安家後,就把爺爺奶奶從山東農村老家接了過來。從我記事的時候起,我就能感覺到父親對爺爺奶奶的孝敬,我的父母總是把憑票供應的肉讓給爺爺奶奶,還想辦法去河裡撈一些魚,撿回一些山雞蛋給送去。

爺爺奶奶也不捨得自己吃,把我和弟弟叫過去一起吃,並告訴我這是我父母送過去的。父母孝敬老人,老人也更加疼愛我們,這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刻印象,潛移默化中我漸漸懂得尊老愛幼傳統美德的內涵。

在我們記憶裡父母從未和爺爺奶奶因為什麼事情紅過臉,更別提爭吵了,我就是在孝老敬老的傳統教育環境中度過我的童年和少年的。爺爺奶奶在我將要上國中的時候返回了農村老家,我父母每年都給寄生活費,還時常接濟在農村老家的叔叔和姑姑們。爺爺奶奶一直念念不忘在這裡時我父母對他們的好,這些在我兩次回山東老家時同族的人講給我們聽時得到了印證。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薰陶下,才能不斷成熟、健康成長。我們家到現在還一直延續著在飯桌上長輩先動筷子的習慣,吃菜時不準用筷子在盤子裡亂翻。

在我們小時候,那個時代物資比較缺乏,家裡每做上一頓好吃的,父母總是先給爺爺奶奶盛上一碗,然後才輪得到我們。家裡來了客人或親戚朋友,小孩子都是等大人們吃完飯後再吃。但父母對我們也很疼愛,有點好吃的飯菜總是捨不得往自己碗裡夾,儘量讓我們解解饞。父母這些細節都被小時候的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併成為我的行為參照,代代相傳,讓"孝"在潤物細無聲的雨露浸透中滋養著孩子們的心田。

父母的艱辛勞作、勤儉持家讓我們更加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父母的言傳身教更讓我們懂得了深刻的道理,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艱苦樸素是勞動人民的本色,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使我們能夠克服滋生優越感,克服自身的嬌氣,樹立自食其力的觀念,從小培養自己的自立能力,養成自己堅韌不拔、積極進取的性格,也是我們得以健康成長的指南。它還使我們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成人,感恩社會上有許多樂善好施的好心人,感恩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讓我們能夠有幸生活在人民安居樂業的新社會。

參加工作以來,雖然我的工資不高,生活上也很拮据,但是卻很知足,從來沒有因為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勞動而抱怨過,因為和父輩們比起來,我們算是很幸福、很幸運的了。勤勞、上進、知足、感恩已成為我們家傳承和發揚的典範,這就是父母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在教育下一代人的時候,還是按照父母的言傳身教去做,但是有所不同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注重了讓孩子嘗試艱苦環境的鍛鍊,因為現在的生活的環境比以前優越了很多,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艱苦生活環境的體驗了,父輩們勤儉持家、艱苦樸素、崇尚學習的精神應該傳遞給他們,中華民族傳統更要得到繼承和發揚。

家風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族成員自豪感的源泉,是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我們骨髓裡的品格,是我們立世做人的風範,是我們工作生活的格調,是民風社風的根基,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好的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之風!

作者簡介:李慶林,男,1963年10月出生於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1978年在豐嶺青年點鍛鍊,1987年—1990年在省電大脫產學習。現工作在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委宣傳部,職務文聯主席。在校期間嘗試文學創作,後輟筆多年,近年偶有筆耕。2014年五營區委宣傳部編輯出版詩歌散文集《魂牽夢繞的那片林海》,收錄了該同志的《暢遊綠海松間》、《綠色的“海”》、《 雪韻鬆魂》、《不彎的脊樑》等一些詩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