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家鄉的瘦席和葷席散文

如今,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們每個人,大家心裡都明白,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在不經意間,得到了遺棄和冷落,甚至有漸行漸遠之勢。這時,才引起了人們的共鳴和社會的關注。

家鄉的瘦席和葷席散文

傳統,是一種文化,也是地方的一種鮮明的地域特色。既展示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並以和諧為主題的道德傳統文化,更是體現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一種嚮往與追求。

流年歲月,如白駒過隙。它可以催老我們的容顏,可以淡漠我們一些微不足道的輕淺記憶。唯獨不能沖淡的是,那些家鄉一直傳承至今的一些習風習俗。那些風俗,讓人刻骨銘心,令人回味悠長。

民以食為天。說起婚喪嫁娶,餐桌酒席的場面,大家都司空見慣,更是見怪不怪。山外邊,各種招待客人鄰里的形式和場面,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在農村,家裡情況稍差的一些人,過事一切從簡。乾脆就叫來服務隊,來打理這樁紅事或白事,立意圖個省事。一種是,主人買來操辦過事的食材和調料,請來了服務隊給做成宴席,支付一定的勞務費和服務費,包括桌凳,碗筷等等,就連端盤下菜的活計也是他們的事。家裡情況稍為好一點的,乾脆就當甩手掌櫃的,把客人和父老鄉親,招呼到鎮上或縣城去,選擇檔次較高的館子大擺宴席,立牌坊長門面,飯一吃抹嘴走人,這也算過了一回事。

但是,在我的家鄉,卻和山外截然不同,形式和本質都判若兩樣。山裡人,民風純樸,民俗熱情好客,宴席醇厚,讓人回味無窮。要是在我家鄉赴宴的人,一定會記憶深刻念念不忘。

家鄉的紅事白事,招待客人和鄰里,也要置辦豐盛的酒席,一表主人真誠和好客之意。主人選好黃道吉日後,鄉親們不約而同地聚集在一起,幾乎是全家總動員。大夥擰成一股民俗的粗繩,繩子的兩頭時刻牽絆整個鄉村的喜怒哀樂。家裡要是有啥喜事,用自產的食材,包括土豆、豆腐、豆角、白菜、蘿蔔、大蔥、香菜、辣椒等等。做菜用油,是當地的特產,味道純正的麻油(山裡的一種農作物,成熟後收穫麻子,用榨油機壓出的,基本上和榨菜籽油工序差不多),天然的綠色食品,做成傳統的宴席,當地俗稱“十三花”。

在我的記憶當中,這樣的古老傳統,一直傳承至今。過去的年代,山裡比較窮,宴席相對薄一些,食材是土地上自產的蔬菜為主,一律瘦席(沒葷油,就是沒肉)招待。主人請村裡大廚,準備豐盛的飯菜。正事的頭一天招待鄰里,也就是常說的`執事(第二天正事幫忙),借桌子板凳、甕盆碗筷以及酒壺酒盅等必須品。由於席面大,用量多,如果本組借不夠的,也要到臨組借。使用結束後,還要挨家挨戶歸還。

大廚是農村過事最重要的人,半夜三更就來了。熱冷盤提前做準備,因為山裡過事的酒宴,不管席口大小,三十席,還是五十席,甚至親戚多的一百席,統一都要在空曠的場地,同時開席就宴。除大廚外,還要有打下手的(一般都是村裡麻利能幹的,稍微懂得廚藝的婦女)給大廚當幫手,也就是洗菜、切菜和配菜。

當地還有一個風俗,就是遠在他鄉打工一族,一般村裡過啥事都趕回來,這是山裡人的傳統。除非在外省的,難以回來的除外,等過完事後再出去。摘菜、洗菜、切菜、洗碗、燒鍋、擔水等等執事隨後就到。大廚根據主家預計客人的多少,還要多備几席,以防客多坐不下,讓主人難看。

廚房裡,鍋碗瓢盆叮噹響,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屋外,一派熱鬧景象。大鍋一行行,煙囪一排排,用來託腕子(包括米方塊、洋芋方塊以及麵疙瘩。米方塊,山裡的一種特色,用姜米做成米飯,一般六七成熟,壓成一大塊,用刀切成火柴盒大小的形狀,過油鍋煎炸。用時取出,放在黑碗底下,上邊放一些油炸土豆小塊,搭在大籠裡脫熱,出菜時用一個黑碗放上面翻過來,方塊就在上面,然後放一些黑砂糖,吃起來筋道有嚼頭,味道純正。洋芋方塊和米方塊差不了多少,只不過用料是餈粑而已。還有面疙瘩,用麥面做成像核桃大的麵糰,過油鍋。用時取出還要脫熱,出鍋放些油潑蒜,味道也很不錯的)、蒸米飯、燒茶水等等。燒鍋的,擔水的,各忙各的。另外,還有抽菸的,諞閒傳的,打麻將的,打撲克的,到處人聲鼎沸,一派熱鬧場面。

到了開席時間,執事長安排親朋好友,鄰里鄉黨同時入席。席口分為上席(就是長輩,輩分高的)、新親席,普通席之分。八人一桌,不管大人小孩。三五十桌同時開席,端盤的,下菜的,一片忙碌景象,大家邊吃邊聊。開席以前,一般每桌要選一個年長作為席長,只有他(她)發話,大家才能動筷子夾菜。端盤的一般都是年輕人居多,他們腳下靈活,穿戴乾淨整齊,動作敏捷,眼色靈活。下菜的,站在一邊看,搞好後勤服務,看見端菜的過來,他們各就各位,忙著自己那份承擔的工作。有時看見客人吃,他們嘴饞,也趁機過來蹭一口。等客走席散,下菜的和大廚,執事們一塊兒坐席,那時端菜下菜的,變成主人的事了。

菜一道一道上。冷盤一道,熱菜一道,湯菜一道,上湯菜同時,撤下一個碟子,以備下一道菜用,就這樣一直重複,直到第十二個菜上完。最後一道菜,農村俗稱掃底菜,一般都是蕎麵涼粉,這個菜一上,意味著主菜上完了,最後就是吃米飯的菜,四菜一湯,整個席面用時最少需兩三個小時,席面過大的,還要四五個小時之多。如果是娶媳婦的宴席,男女方都要承辦宴席。等媳婦回來時,爺(方言,指太陽)已壓在半山腰,開席晚,在夜色裡和燈光下吃席,別有一番風情。

桌子上,蹲一個黃銅酒壺,大家輪流轉著,倒在酒盅子裡喝。時不時,還有看酒的過來添酒,大家喝著、聊著。划拳喝酒,更是這裡的又一民風,嘶喊聲響徹山谷。男人借酒席和鄉親們劃上兩拳,喝上兩盅,談一談最近的生意,掙錢的門路,吐一吐心中的煩惱,抱怨一下自己的壓力。喝不成酒的,划拳輸者吃肉,引來大家一片大笑,熱鬧非凡。一般酒席,執事專門安排一些划拳的,勸酒的,增加喜慶的熱鬧氣氛。 在山裡,一般還有一個習俗,大家就是看這個主家的事,過得好不好,關鍵看有沒有撂倒幾個醉漢。要是能有這樣的事出現,才算主家的事過得好。一個個醉漢,張牙舞爪,嘴裡說著怪話,腳下走“8”字步,引來大家一片大笑。

過事,就圖個開心和熱鬧勁。正事過後的第二天,鄰里幫忙的所有執事,再到主家把過事剩下的飯菜,咥幹咥淨。主家為答謝執事們的忙前忙後,操辦過事付出的辛苦,還要逐人敬酒,一表主人真誠和感謝之意。散席後,執事們將自己借來的用具,誰借誰負責歸還。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農村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好日子日趨漸長。可這一傳統的宴席民俗,得到了進一步的繼承和傳揚。不論貧富,招待客人的形式從未改變,由原來的瘦席變成了如今的葷席(原來的米方塊變成了紅燒肉,墊底的土豆疙瘩變成了紅薯,吃米飯的瘦菜,變成了腕子肉,當地也稱梳子背)。所用的豬肉都是主人用草和糧食喂出來的,肉質細嫩,和外邊用飼料新增劑的肉相比,那才是正宗的農家肉,吃起來,味道就是不一樣的。就是有錢的人,在招待的菸酒上有區別。如今,過事飯菜的質量都比原來提高了一個檔次。但規模和形式以及花樣,一直流傳至今。鄉黨鄰里各家各戶,都各自準備了一套桌凳,誰家過事,就自覺地送過去,等完事了後,自己拿回來。這一美好傳統,得到了鄉親們一致好評,更增加了濃郁的情意和鄉情。

傳統的形式和手藝,祕方做法和獨特味道,那才是最正宗的。外邊再好的雞鴨魚肉,琳琅滿目的飯菜,也吃不出我家鄉的味道。那種民俗民風的形式,永遠會鐫刻在遊子心頭,那些傳統往事,時刻在腦海裡浮現,定格成一幅幅深情的畫卷,永遠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