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北京小吃,別倚老賣老的散文

北京小吃,是一代人兒時記憶,是數百年民俗文化的珍貴遺存。我曾多次激情描述。然而,多類小吃也如常人,總有步入老境、色形暗淡之時。喜愛京城小吃的中老年人,在留戀舊物之餘,也應理性看待。

北京小吃,別倚老賣老的散文

北京小吃文化由來已久,很早便進入皇宮內院。明萬曆年間,朝廷內監劉若愚在《明宮史·飲食好尚》一書中,曾詳述一年期間,每個月適宜品嚐的北京小吃,多達百種。建國之後,北京小吃傳人在繼承老一輩製作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廣納八方小吃特色,把江南小吃“油炸檜”“開口笑”、“炸麻團”、“小豆粥”等品種引入京城,讓北京傳統小吃萌發一層新意。由此看來,大膽引進、不斷創新、博採眾長、適應環境,是北京小吃更上一層樓的重要成因。

翻閱史料不難發現,介紹北京小吃歷史的書很多,以北京豆汁為例:最早記載、描述豆汁的文字,是與北宋同期的遼國一位文人所作,距今已有千餘年曆史。清代,豆汁曾作為宮廷御用飲料。《故宮文獻》留存了乾隆年間內務府一道招募“豆汁匠”的諭帖。僅看這道酸澀難聞的流食,便可看到小吃文化的深遠。

然而,北京小吃消費場所一個不容忽略的現象在蔓延。在我國,聚集於“洋快餐”連鎖店的年輕人,遠遠多於走進北京小吃店的人數。其原因倒也簡單:一是麥當勞、肯德基、吉野家等店的用餐環境明亮舒適,裝飾、燈光、包裝、服務、背景音樂連同食品……無一不洋溢時尚感。由此,注重視覺感受、聽覺感受的'中國最龐大消費群體——年輕一族,自然會聚集於斯。對比而言,用餐環境平俗、傳播途徑單調、食品形色多年不變的北京小吃,便相形見絀。簡單歸納,北京小吃文化形象缺憾有三,一是缺少“眼緣”。一些知名小吃店內,其包裝與器皿,不是數十年不變的塑料袋就是缺乏美感的碗與碟。筆者至今沒發現北京老字號小吃店服務人員,有洋溢京城民俗個性的服飾,沒看到介紹小吃歷史沿革的博覽平臺;二是缺少“語感”。筆者曾在北京幾家知名小吃店門前看到,一些想品嚐北京小吃的旅遊外賓因不能與服務員進行語言溝通,失望地攤手離去。至今,沒見到那家小吃店服務員能像北京仿膳飯莊、聽鸝館飯莊那樣,用簡單外語介紹幾道吃食的來龍去脈、名稱由來。由此,絕大多數來客僅僅是“低頭進食,抬頭茫然”;三是缺少“心計”。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北京曾有一時段,吃糖、吃肉、吃油以票證限量,人們對糖油食品分外青睞。然而,物質呈極大豐富的當下,京城“三高”人群逐漸增多,高糖、高油、高脂的小吃品種“風貌依然”。這就讓擔心肥胖者或望而卻步或淺嘗輒止。而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除了國外的流行小吃,快速與當地時尚融會貫通,適時推出鮮豆漿、奶油蘑菇湯、五彩蔬菜湯等洋溢健康理念的飲品,在飲食文化上營造上充滿新意。

北京小吃,眼下的消費主題基本上是遛彎兒、跳舞的大爺大媽。相比一些特色小吃企業的發展路徑,便顯得觀念滯後、老態龍鍾。

與之相比,全國隨處可見、早已形成連鎖效應的福建“沙縣小吃”,比較京城老字號小吃,凸顯後來居上之勢。數年前,沙縣就有聚集小吃、堪作景區的小吃文化城、有吸引中外來賓的小吃旅遊文化節連同小吃上市之舉,繼而,向全國乃至東南亞國家擴張,以致形成“大連鎖”的消費鏈條……再以從四川一路北上、在北京餐飲系統風光無限的“眉州東坡”設譬,不僅在午餐、晚餐中,衝破地方口味框架,在創意不斷中迎合客源市場,而且在上班高峰時段,於店外街頭推出了價位適中、品相精緻、口感多樣、粗細糧搭配的小吃早餐,效益大好。

毋庸諱言,我曾在全國發行的報紙上寫過《北京小吃真的老了》,的的確確是“愛之深、責之切”,是期望這款文化遺產能順應時勢、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壯大。因為,任何美食,都是在發展創新中綿延至今。記得“末代王爺”溥傑在北京仿膳飯莊用餐時,曾發自內心感慨說,當年皇家大內的吃食,怎比得了當今!由此說明,餐飲行業,隨著漫漫史潮不捨晝夜地前行,隨著人們飲食觀念、就餐需求的不斷變化,既不忘傳統文化中的“初心”,也要大膽捨棄與消費時尚相悖的“雜質”。由此,北京傳統小吃方能老而不朽、煥發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