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澀澀的鄉愁散文

在江西豐城市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宋家村,村子雖不算大,只有四五十棟房屋,二百多口人,但那兒的天很藍,雲很白,水很清,宛如一幅優美的江南山水畫。那兒的人很善良,很淳樸,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祥和的生活。那兒就是我的家鄉,我心中的“桃花源”,我夢裡的“迪斯尼”,我人生的“根”。我雖然打小就隨父母到縣城裡上學,而後在外當兵、工作,很少回宋家村,但心中無時不刻地思念著那可愛的家鄉,留戀家鄉那片天,那片雲,那片熱土,多少次趟過記憶的長河,多少回穿越時光的隧道,在夢中與家鄉相會相擁。

澀澀的鄉愁散文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為那兒有我的根,我的夢。那幽靜的老屋留下了我蹣跚的足跡,那清澈的水塘留下了我光屁股的身影,那熱鬧的晒穀場留下了我稚嫩的笑語,童年的快樂和幸福永遠定格在那片靈秀的小山村。兒時的我是一個淘氣包,愛唆使小夥伴跟我一起上樹逮鳥,下河抓魚;愛忽悠小夥伴,講一大堆城裡的故事;愛顯擺出風頭,騎著借來的自行車在村裡耀武揚威,惹得小夥伴們羨慕嫉妒恨,就這樣宋家村依然對我呵護有加,每當我回到家鄉,它就會伸出粗壯的雙臂,敞開火熱的胸懷,擁抱著我這個遊子疲憊的身軀,給予我安慰和溫馨,使我那顆躁動的心在家鄉的懷抱裡瞬間安靜下來。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為那兒有一種天然的美,淳樸的美,毫無雕琢和粉飾,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就像《桃花源記》裡所說,既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鄉村風貌,又有“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山村美景。尤其是在稻穀成熟時,那金燦燦的稻穗就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在風中搖曳吟唱,撩起大人們的`豐收喜悅,喚起孩子們的美好憧憬。我最喜歡那緩緩升起的裊裊炊煙,猶如一抹雲霧,淡淡的輕輕的,而且還帶著辣辣的誘人香味。“誰不說咱家鄉好”,這也許就是一種家鄉情結。

我思念宋家村是因為那兒的人們民風淳樸,性情憨厚,雖說不上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但也是鄉里鄉親,真誠相待,若那一家有事,全村人都會主動過去幫忙,所以村民們相互借桌凳、碗筷、油鹽甚至魚肉,都很隨意。串個門吃個便飯也很尋常。記得我弟弟有一次掉進廁所裡,按當地習俗須吃百家飯才可消災,於是村裡人都盛情邀請弟弟去他們家吃飯,那股發自內心的真誠現在很難再現。宋家村裡的老人很少出遠門,許多老人甚至沒去過縣城,沒見過火車飛機,奶奶就曾問我:“現在是誰當皇帝啊?”可見那時的山村還是很封閉的,當然封閉眼界的同時,也將善良、淳樸封閉在小山村裡。

我上學時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回宋家村,在奶奶的身邊盡情享受“心肝寶貝”的日子。當兵後就很少回去,再後來就是每年清明節期間回去一趟,祭奠長眠在那兒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雖然回宋家村不多,但每次都能感受到村裡的一些變化,覺得宋家村似乎漸行漸遠,模糊不清了。

起先是年輕人一個一個地走出山村,有的打工,有的求學,有的做小買賣,村裡只剩下老人孩子,過去雞犬相聞、生機勃勃的景象不復存在。隨之而來的是一棟棟二層小樓在老屋的後山上拔地而起,此時給人的感覺是村民有錢了,生活好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理想實現了。可是回頭看看那些充滿歷史、滿目滄桑的老屋,已是十室九空,它們正在頑強而悲憤地與風雨搏鬥,與歲月抗爭,盡力維護自己的尊嚴,期待主人的迴歸。可它們哪裡知道,主人已徹底忘卻了它們,拋棄了它們,因為它們已失去存在和利用的價值。

後來是有錢的沒錢的都到不遠的鄉鎮上建房買房,紛紛離開了生爾養爾的宋家村。其實鄉鎮也不大,只是交通方便一些,生活舒適一些,來往的人員多一些,掙錢的機會多一些,具有較大的誘惑力和吸引力。村民的大量外流使宋家村很快變成了空心村,只有五六戶無錢無力又無心的老弱病殘者堅守在那裡,整個村子一片凋零和幽靜,白天難見幾縷炊煙,晚上難見幾個人影。那一大片老屋終究抵禦不住風雨的敲打和野草的蠶食,大部分都倒塌了,化成了沃土,迴歸了自然。而那些新建的小樓則是鐵將軍把門,一堆灰土,一層鏽跡,一片野草,可憐它們沒享受幾年的熱鬧輝煌,就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慢慢終老而去。

再後來就是一些懷有葉落歸根情結的人士,自發地集資修建了一條直通宋家村的水泥路,翻建了一座祠堂,並計劃著回村建房養老。可能他們意識到,他們的祖輩在那兒,根在那兒,歸宿在那兒。這兩年我似乎感覺到些許鄉情的迴歸,如春節期間,各地的遊子都會回到家鄉,在祠堂裡歡聚一堂,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聲說笑,也只有那幾天,宋家村才顯得生機勃勃,可這短暫的熱鬧,表面的迴歸,能支撐宋家村多久?能逆轉它消亡的趨勢嗎?能再現它的輝煌嗎?

最近我回鄉時特意看了看那片老屋,想不到眼前卻是一片綠蔥蔥青幽幽的草木,而老屋則消失得無影無蹤,是化成了青煙?還是變成了泥土?怎麼沒留下一點痕跡?我頓時湧出一股“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鄉愁似乎有些苦苦的。

宋家村正在走向消失,這只是成千上萬的自然村消亡的縮影。據悉,十多年前我國有360萬個自然村,而在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間就消失了90萬個,平均每天消失240多個,而且還在不斷地加速消失。

其實自然村的形成就是一個文化聚合的過程,歷史沉澱的過程,自然發展的過程,它就是村民的家,歷史的根。過去自然村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災害、生態破壞、戰爭毀滅等,而如今自然村消失則主要是城鎮化的迅猛發展和農民的主動放棄。城鎮化讓許多自然村變成有名無實,農民的主動放棄則讓自然村變成空心村。據統計,自然村的消失主要體現在:勞力外流的佔64。8%,務農減少的佔64。4%,外地上學的佔52。7%,遷移合併的佔34。1%,再全國加上城鎮化已達51%以上,這就意味著自然村的逐漸消亡是大勢所趨。

有人說,自然村的消失是城鎮化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擺脫落後的社會地位和貧窮的生存環境,對農民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自然村的消失就是農民經濟地位和社會身份的變化。

也有人說,自然村是長期而自然形成的,承載著歷史、文化和社會關係,反映了當時當地發展的軌跡,因此自然村的消失必然伴隨著社會的轉型、文化的割裂和尋根的擔憂。

還有人說,自然村是國家的最基本單位,村落的變動就意味著基礎的變動,村落的消亡就可能使農民失去退路。據調查顯示,對自然村的消亡,16。1%的人是好事,33%的人認為不好,50。5%的人認為看不清,可見大多數人是持不看好的態度。

我覺得自然村的消失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客觀上講,一方面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必然造成一些自然村的遷村合併或撤村進城。另一方面有的自然村生存環境惡劣,理應在政府的幫扶下搬遷改善。主觀上講,有些自然村並非受城鎮化的擠壓,更非生存環境不好,而主要是農民的主動放棄,宋家村就是這樣的。按說宋家村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都不錯,青山壞繞,綠水常在,而且離鄉鎮只有兩三公里遠,是一個很好的宜居鄉村,可如今在城鎮化和打工潮的猛烈衝擊下,村民們不惜拋棄村裡的老屋新房,義無反顧地湧向城鎮,試圖改變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社會身份,這也許就是人的本性和社會潮流。

看著那正在衰落消失的宋家村,以前那種“暖暖遠人樹,依依墟里煙”的景象已不復存在,只是“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徒增濃濃的惆悵,深深的憂傷,美好的回憶猶如一縷炊煙,隨風消逝在時間的隧道里。對我們這些遊子來說,則是一種歸屬感的消失,一種自我的迷失,一種鄉情的退化。

現在時興尋根文化,其實就是一種鄉愁。詩人余光中在《鄉愁》裡說得好,“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我的鄉愁是什麼?是那片老屋,老屋前的水塘,老屋後的青山,老屋裡的溫馨。是那幫小夥伴,以及他們的善良、淳樸、真誠和友愛的情誼。是老人嘴裡講不完的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是掛在牆上的已泛黃的親人照片,是一頁頁翻不完讀不完的兒時回憶……,如今這些已經成為過眼煙雲“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我頓覺我的鄉愁似乎正在失去“根”的支撐,“源”的滋潤,變得有些澀澀的。

歲月就像一列高速行駛的沒有終點的列車,不斷地有人下車也不斷地有人上車。宋家村終究是要下車的,我只能把美好的回憶記在日記裡,把澀澀的鄉愁藏在心裡,向宋家村揮揮手——我會經常來看望你的,因為你是我的故鄉,是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