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與一片葉子的對話散文欣賞

人與茶,人與器,茶於器,人與人。多種的話語疊加,傳遞的是一個共同的語言。茶席只是一種表達,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符合泡茶邏輯,這個邏輯包含了對茶的解讀。席還要有空間深度,能夠以席與茶客人之間無語交流,從而走向對茶更全面的感受。

與一片葉子的對話散文欣賞

一個茶席,從來不是單純的視覺美感。就此而言,茶湯才是重點。泡茶人調配器具表現茶的韻律、節奏,起轉承和,無從形容……只有你親自喝到,這是“一期一會”的表達,我們都懂得,每次沖泡,都是和一片葉子一生唯一的相遇。

以茶為鏡,愛茶人應該是敏感的,靜下心來喝茶的過程就充滿著愉悅。

種種細節的妥帖安排,會幻化出天然的中澹閒潔。各個因素,如品茗的時令節氣、身邊的一景一物、更至水質水溫、茶的性情、由此而砧敠揀擇的用那把小壺還是這隻蓋杯,每一個選擇都是那麼的用心別具,但在決定前又不是隻有唯一的選擇,每一個用心就體現在選擇的過程裡,這種專注和體貼和漾在心底的微笑一同融入那杯泡出的茶湯,茶湯就是一面鏡子,它會回以微笑,也會把這份喜樂傳遞給參與其間品茗的其他人。

茶之兩面:物質、精神

茶有兩面。物質的一面或精神的一面。這兩面亦有它的交集。

從茶裡喝出滋味和從茶裡喝出三昧,茶的兩面,各有所需、所喜者。

時下喝茶,漸興插花、掛畫、焚香、布席。文化的迴歸與復興原是好事,只是不知有幾個能在插了花、掛了畫、焚了香、點了茶之後,真正感受到茶之精神。

茶之精神應該遠在“審美練習”之別處。

舊時關於茶的著錄,帝王卿相也好,文人高士也好,從唐代:“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九難;到宋之“三點三不點”;明之“七忌十三宜”,大多著重論述茶、水、器皿、烹煮技巧、品飲環境與品飲物件……終究停留在“好喝”與“喝好”層面。

這樣的茶,也仍然是物質性多過精神性的茶。

倒是引種了我們的茶樹、學了我們的茶法去的日本,曾經注重過茶的精神性。演繹出自己的茶道。

茶道開山之祖,出過家跟一休和尚參過禪的村田珠光,將《涅槃經》的“願作心師,不師於心”引作《心之文》的結語。明指茶道乃是“降伏內心、調伏心性”的.修行之道。茶道祕籍《山上宗二記》、《南方錄》等也是論道多過論茶。只是,草菴茶的“佗寂”,最終難免在四疊半榻榻米的方寸之間被繁複的儀式綁架。應了千利休“茶道普及之日,亦是茶道之心泯亡之時”的預言。

想見,過度的儀式感也並非茶之精神所在。如今的日本,人愛咖啡多過愛茶,大名道具紛紛流向中國的愛茶抑或愛茶席、愛茶道具之人。然而,如若一個時代缺失大智慧的大茶人,一切缺乏創造、無法發乎於內心的不明就裡的模仿,只會讓形式愈發趨向背離精神的物化流俗。否則,當年只得一口燙酒鍋泡茶的善法便不會得到珠光“善法之趣在於心淨”的讚賞。

那顆乾淨的心,約莫就是茶的某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