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仰望木塔寺散文

木塔寺,張掖市的歷史標示。

仰望木塔寺散文

小時候常聽父輩們話嘮張掖城,刻於我心底的是“張掖有座木塔寺,離天只有七八尺。”面對窗外巍峨的祁連山,我心生好奇,難道木塔寺比威嚴的大山還高?於是,我有一種想探究木塔寺的嚮往和衝動。

終於有機會站在木塔寺的腳下,輕輕走進它,心靈被重重地震撼。小心靠近一塊塊木板,彷彿聽到了它深深的呼吸。撫摸著浸透了古老氣息的磚瓦,立柱,與千年前的工匠對話。身子貼近被時光腐蝕了的木柱、磚瓦,感覺到歲月的沉重,一個凡夫俗子自身的輕薄。

由於木塔寺的名氣和它所處在市中心的位置,這裡遊人很多。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願望。我來的目的是想了解當年的阿育王,為何將佛塔建在被文明薰染的喧囂處?

從塔的底部進塔,東面為“登極樂天”、西為“入三摩地”。第二層東為“西天正覺”,西為“寶代金繩”。它的外簷系樓閣式建造,塔身內壁為空心磚砌,每層都有門窗、樓板、迴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飾,門楣上方嵌有磚瓦,鏽跡斑斑雕刻的橫額,為歲月增添了厚重的滄桑感。凝視端詳這風雅古典的裝飾,它像一行行帶有韻味的古詩,深沉,大氣,雄厚,蒼涼。縱觀塔身,彷彿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用一雙敏銳的眼睛觀天地變化,洞悉世間百態,將世間風雲一併裝在了他的心底。站在迴廊觀望,來來往往的遊人摩肩接踵。身依扶欄遠眺,市區的繁華盡收眼底。

當我避開喧囂的人流進入塔心,我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長廊。屏聲息氣傾聽,沉靜的古塔仍有砰砰跳動的聲響。佛教聖地的莊重與古樸,讓我迷茫的眼神一派凝重。千年的時光聚焦成一個城市的標示,久遠的歷史鑄造成了一座不朽的建築。

我抬起腳步,我怕我笨重的腳步聲驚擾了佛祖恬靜的夢。我帶著嚮往,放下浮躁的心,感受佛光普照的那份神祕。確鑿的史料記載;“釋迦涅盤時,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萬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文字疊成了厚重的歷史,靈魂和思想種植在了人們的心底,成為世代人精神的寄託。

當年的阿育王捧著佛祖的靈魂,千里迢迢從印度輾轉,經過長途跋涉,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鬼門關,在望不到盡頭的戈壁大漠,面對荒涼,面對寂寥,甚至面對死亡,是什麼力量支撐著他們戰勝惡劣的自然,看到了希望的光明?

也許是神靈的撫慰,佛祖的保佑。也許是達摩大師的造訪留下的印記,也許是顓頊帝的降生,仰或是簡狄產卵的傳奇為這片土地披上了神祕的綵衣。當阿育王歷盡艱辛進入張掖,他的眼目觸及到祁連雪峰的剎那,立刻被這片土地深深的吸引了。一顆虔誠的心,懷著對佛祖的敬仰,在日日夜夜單調枯燥的艱難行進中,終於找到了安放地。

從此,忠誠的信教徒弟子們的腳步,歐亞商旅駝隊的鈴鐺聲,響徹了河西走廊漫長而寂寞的歲月。他們翻越高山,穿行大漠,當看到高高矗立於張掖的木塔時,一顆深懷渴望與疲憊的心,立刻得以撫慰,身心變得堅強了許多。

依次攀登,巍峨的雪山與木塔遙遙相望,它們之間彷彿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契約,堅守河西走廊,堅守人間福地張掖。

時光悠悠,歲月久遠。當我的身體貼近塔身高32.8米的木塔寺時,我感覺自己的.渺小、柔弱、輕浮與迷茫。迂迴在八面九級的迴廊,凝視每級八角上方口含寶珠的木刻龍頭,它展示的不僅是一種民間傳說的神物,而是滲透了古建築藝術中的激情與幻想,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化和思想。華夏民族歷來視龍為神物,很多古老的建築物,如宮殿、廟宇,佛塔,屋簷翹角上都雕刻、築造有龍的形象。據說它是起辟邪鎮宅的作用。但我想,更多的是它代表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髓。同時,它沉澱著中國古建築精湛的藝術底蘊。

此時,夕陽的光輝覆蓋了木塔,猶如佛光閃耀。隨風擺動的風鈴,叮叮噹噹,彷彿吟誦著美妙的梵歌佛語。飄蕩在塔頂的雲朵,彷彿訴說著歲月深處的故事。那東來西去的駝隊,那載滿美玉絲綢的馬車,那皓皓明月,那茫茫大漠……霍去病十萬鐵騎的挺進,唐僧一行風塵僕僕的身影,林則徐憂國憂民的悲傷,左宗棠率軍西進,錦旗蔽日,烽煙滾滾的浩蕩……每一處都埋下了先行者深深淺淺的腳步,每一條道上都灑下了開拓者殷殷的鮮血,串串汗水和滴滴淚珠。飄悠在塔頂那細細輕輕如遊魂似的風聲裡,依然能聽到羌笛的哀怨,胡笳的悲慼,還有黑河岸邊嘶鳴的戰馬和刀劍碰擊的陣陣廝殺……

撫摸塔身,它的表面雖然鏽跡斑駁,但整體依然堅實牢固。或許建塔時阿育王是按西方的建築式樣,也或許張掖當時的建築工匠技藝高超。全塔竟然沒有一釘一鉚,全靠頭拱,大梁立柱連結,縱橫交錯,相互拉結,渾然一體。它既有西方建築的飄逸與靈動,又體現了中國西部閣樓建築的厚重與大氣。它展現的技藝,於史學,於建築,集北周,隋唐,明清,是河西走廊佛教文化的典範。後人寫詩誇讚“巍然筆勢蘸寒谷,九級玲瓏造化互,結頂朝元映日月,盤根錯節傲霜風。聲飄煙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靈瑞毓鍾張掖秀,巨集仁標範永流東。”

今天看來,所有的歷史,留給後人的只能是一種深深的回憶。那些北周青瓦古木,隋唐的精工細雕,明清模糊的文字,代表的只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一個又一個王朝的興衰。

歷史的變遷就像一季一季的風,來來去去,走了,消失了。有太多的疑問,在時空的長河裡,無法搜尋到準確的答案。從眼前的景物捕捉到的點點思緒,權作是對歷史的回憶。從阿育王的築塔建寺,到當代的保護維修,木塔寺的完好,得益於張掖歷代無數人的悉心護佑。最上層原有的一口古鐘雖然不復存在了,但冥冥之中,我依然能聽到天際中隱隱約約時高時低的聲音,鐺、鐺、鐺,“四野皆聞”,也許是一種召喚吧。

“木塔疏鍾”,曾是古甘州的八景之一。此刻,站在塔頂的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塔勢凌霄漢,鐘聲叩白雲。”的氣勢。

俯首塔底,慕名而來的遊客、信眾、熙熙攘攘。雙手合十靜默的跪拜者,有人為祈福,有人為降災,有人為問道,而我是為了尋找那份神祕,那份刻在骨子裡的嚮往……

站在高高的塔頂上,視線裡裝滿了祁連山的秋色。夏去秋來,花開花落,是誰堅守著這方寸的淨土?!風吹風過,雲來雲散,是誰佇立佛塔眺望遠方?!

祁連雪峰,冰清玉潔的母親,你是一闋妙曼委婉的詞,弱水,你是一首流淌了千年風華絕代的詩。你們的血脈,澆灌出了張掖這片綠洲,你們的乳汁,哺育了黑河沿岸的萬物生靈。你們被千年的風,萬年的雨,發酵成了一罈醇香的白酒,薰染了川流不息的黑河,陶醉了西來東去的商賈,教徒,信使。

自西方先行者的腳步叩響中國的大門,佛教從西域通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張掖做為必經之地,無論是遠古還是現在,善良的人們,淳樸的民風,以及對佛教堅定的信仰,對佛祖的信奉,對寺院的敬仰與守護,都讓世人敬佩、感動。虔誠的堅守者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心中的信念。

秋風習習,花香怡人。走出木塔寺,我心中的嚮往與衝動釋然了許多。回望身後的倩影,我想木塔寺對我而言,也許是召喚,也許是一種誘惑。我先前的衝動是去接近它,走進後才發現,我是用自己的感受觸控去歷史,尋找歷史的記憶,更多的是想了解佛教神祕的思想,讓自己的心靈靠近靈魂的歸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