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圓通寺記行散文

秋日的一天,我們乘車從羅田縣城西門的萬密齋醫院後面繞過,沿著水泥山路盤旋而上數百米,便到了圓通寺。

圓通寺記行散文

圓通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它位於縣城黨家山上,東瞰縣城,南接義水,西倚峻嶺,北枕鳳山。周圍山巒起伏跌宕,勢若駿馬奔騰。鬆茂林豐,常年碧綠,春則花草滿徑,夏則百鳥和鳴,秋日紅葉爛漫,冬來清幽肅穆。

據圓通寺原碑刻記載:北宋神宗熙寧年間,遼、金不斷向南擴張,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祈求國泰民安,於是,便在城西的麒麟崗,建起了麒麟庵。

相傳,麒麟庵建成後,諸神顯靈,只要虔誠祈禱,所願立成。恰巧庵堂附近居住一少婦,婚後多年未育,公婆抱孫心切,怨媳無嗣,媳終日寡歡。一日,少婦沐浴齋戒後,到庵焚香膜拜,虔誠祈告,後果得一子。家人大喜,後承願燒香,捐功德齋僧。此後,靈驗傳遍鄉里,廟堂香火更加旺盛。又傳,有幾次偶獲機緣的人們,見一全身放光的金色麒麟,晨曦時騰空而起,日落又倏忽降臨山崗,即為祥瑞之兆。奇聞遍傳,為麒麟庵增添了許多神祕的色彩。

至徽宗宣和年間,有一黨姓高官,遭同僚彈劾,全家遭戮。唯有一小女在外,倖免於難。由一好心人帶回老家麒麟崗背,並經時任羅田知縣的友人將該女安置在廟內侍奉香火,夜裡寄居在黨氏老家後花園。數年後,黨女遵其父囑,將家產、田地、山林、特產捐於麒麟庵。從此,寺內尼僧農禪並修,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而僧尼感激黨氏恩德遂將庵改名為“黨家山寺”。黨女成人,嫁於黃姓青年,從此,黨家山便成了黃姓家廟。

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成立,近千年之變,寺幾經興廢,寺內僧尼仍過著農禪並修的生活。至清代,大部分房屋被燒坍塌,只存佛殿。解放時依然清冷。解放初,因時代變遷,寺內香火愈來愈少,大部分僧尼返俗還鄉務農生息。1951至1952年,寺被拆毀,磚瓦運往縣城建銀行和糧食倉庫。而唯一尼師送往福利院居住。從此,寺院成為廢墟,廟產收為國有,後劃給蔬菜村,最後劃給羅田蠶桑場,闢成桑園基地至今。

1993年,法持師與印昭師來黨家山買下崗背三大間民房,並倚汪仲儀等眾居士,建起了上殿、寮房、廚房和廁所,開闢了大雄寶殿的基礎。內供西方三聖、韋馱、化主菩薩、關聖帝,改名為圓通寺。

1999年建成了觀音堂,2000年建成了唸佛堂,總面積336平方米。後又建起了齋堂、廚房、庫房、寮房。2003年建成了淨修樓960平方米。2005年,由釋法團、法來、印準共同經手建起了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面積756平方米。

我們來到殿堂,只見氣勢磅礴,佈局有序,堂皇別緻,式樣典雅,白壁紅瓦,內陳列著中華始祖炎黃五帝等萬姓先祖的牌位,莊嚴肅穆,令人敬仰。大門兩側,有省書協會員王哲斌先生撰寫的“萬姓同此尋根,源出炎黃同一脈;八方齊心協力,振興華夏足千秋”的楹聯,還有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楹聯:“萬姓同承一脈;千秋共此殊榮”。字跡莊嚴大方,古樸典雅,更增加了先祖萬姓紀念堂的厚重和價值。

先祖萬姓紀念堂的啟建,弘揚了中華美德,為緬懷先祖,發揚先祖的人道精神,共創國家繁榮昌盛,祈保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團結,為振興中華起到積極作用,是一項傳承中華文化遺產的壯舉。

寺裡住持印悟師告訴我們,這裡,每年前來拜祖的'各姓後裔和香客絡繹不絕,寺內終日佛號悠揚,香火旺盛。

我們走出山門,看到左側山巒僧塔及僧尼墳冢累累,歷經千年歲月,時代變遷,無法考證,遂成為荒冢。印悟師說,基於這種情況,2004年,圓通寺興建了海會塔,陳放僧尼及淨修居士的骨灰盒,從此,圓寂僧尼、居士往生後有了圓滿的歸宿。

“慈悲濟世”是佛教的主旨,也是佛教信眾的情懷。2010年3月,縣佛協在全省率先於圓通寺建立了羅田縣佛教福利院,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內設辦公室、唸佛室、居住綜合樓、廚房、衛生間等基礎設施,目前,現有床位30餘張,可供養物件25人。是鄂東山區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所佛教養老福利機構。

福利院的建立,解決了70歲以上無依靠、無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的佛教僧尼、居士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問題,消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自福利院成立以來,先後16位年老僧師入住福利院,使他們安心念佛修行,頤養天年。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廣泛讚譽。我們不勝感嘆,這也是為政府分了憂,解決了部分僧尼的社會養老問題啊,真乃功德無量。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