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

回憶母親,總離不開故鄉屋頂上的那炊煙……

母親的炊煙隨筆散文

小時候家境不是很好,母親除了忙活一家九口人的吃穿之外,還要去生產隊去掙工分,而且每天收工後都要割一筐青草,以便晒乾後交給生產隊彌補當年的缺糧,所以在我的記憶裡我家的早飯總是比別人家的早,而午餐和晚飯又總要比別家晚。

無數個夕陽西下的傍晚,當炊煙從別家屋頂上平平仄仄地升起的時候,我便跑到屋前土坡上去等,於是我等來了,母親揹著與她身體不成比例的滿滿一大筐青草遠遠走來,夕陽的餘暈給母親的輪廓鍍上一層美麗的金色,於是我雀躍著向母親跑去,母親撩起衣襟擦擦臉上的汗水,然後撫一下我的頭:“傻兒,餓了吧?自己再玩會兒,等娘給你做飯去。”望著母親的背影消失在院壩裡,我便回頭繼續蹦蹦跳跳地捉著蟬的幼蟲,這時別家屋頂上的炊煙已漸漸消散,而我家屋頂上的炊煙正慢慢升起,象一個天使在晚霞裡拖著長長的影子娉娉婷婷、嫋嫋依依地,孤獨而美麗。我邊玩邊看著屋頂上那一襲炊煙,時濃時淡、時高時低,當最後一縷將盡的時候,院壩裡便傳來母親長長久久、悠悠揚揚的呼喚:“雯兒,吃飯嘍噢......”於是我飛快地跑進院壩,闖進堂屋,劃過麥秸,躥到母親面前,接過母親遞過的乾糧,狼吞虎嚥地吃起來,那乾糧裡和著一股炊煙的淡淡香味,母親邊整理地上的柴草,邊嗔笑:“慢點吃,傻孩兒,別嚥著。”這種緣於飢餓的本能,引起的對炊煙的記憶,就這樣深深印在了我兒時最初的記憶裡,且一生難忘。

記憶裡總有這樣的景像,當炊煙升起的時候,院子裡彌散著柴草的味道,那炊煙月光一樣隨風晃悠,母親坐在灶間傳柴遞草,火舌輕舔著鍋底,火苗一漾漾的,玉米杆發出剝剝的響聲,不一會兒金黃的玉米熟了,紅瓤的山芋熟了,翠綠的蘿蔔熟了,散發著一股誘人的清香。母親從炊煙裡走來,用力咳嗽著,拍打著身上的塵土,拂去頭上的草屑。然後小桌被安放在堂屋或是院內,我們圍坐桌旁,津津有味地吃著母親燒的飯菜,飯菜的蒸汽和著炊煙的餘香罩滿小桌,此時母親臉上總是現出無比的欣慰。就在無數個這樣的畫面裡,我們一天天長大,母親則韶華染霜。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農村的人們燒飯多用燃氣代替了柴草,炊煙日漸稀少,而母親卻對炊煙情有獨鍾,總說糧食是秸杆上長出來的,唯有柴草燒出的飯菜才最好吃,我想在母親這份孩子般的執拗裡,除了它包含的某些道理之外,主要的還是她那份對炊煙不解的情結吧。

在母親的意念裡,灶臺就是她的`人生舞臺,炊煙則是她勞作的道具。就在母親去世的前一個月,我們回家看望母親,此時母親的身體已很虛弱,但還堅持親自下櫥做我們喜歡吃的紅燒魚,母親看上去很興奮也有些傷感:“難得你們湊得這麼齊,你們小鍋小灶的,做不出老家飯菜的味道,再說,我也做一頓少一頓了,興許以後想做也沒機會了呢。”母親的話讓我們心裡澀澀的,後來才知道,那一天、那一餐,是母親生命裡燃出的最後一道炊煙。

我是母親生養的孩子,是母親用炊煙催大的孩子,母親用炊煙送我們出門、喚我們回家,用炊煙圖騰著她一生的希望。曾有無數次離家歸來的一刻聚然看到這樣的畫面:母親倚門而立,風零亂著母親的頭髮,翻動著母親的衣角,此時的母親如一首滄桑古樸的琴曲;母親身後的屋頂上一縷嫋嫋的炊煙,則宛若一行清新淡雅的鄉土小詩。這樣的畫面總使我一陣悸動,讓我浮燥的心平靜下來,平靜之後又是一陣揪心。也只有母親、只有故鄉的炊煙才這麼深情,深情得揪心、疼痛,這幅溫馨的畫卷,曾是我生命中最美的章節,讓我牽掛了半生,嚮往了半生,可就在母親去世的那個七月,這一畫卷便在我的生命裡驟然消失......

炊煙是母親的,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