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馬蘭關和喜峰口散文

長城上的這兩座關口現在都已經看不到了,但當年卻很有名氣。

馬蘭關和喜峰口散文

長城從秦以前就修,但修得最好的也是儲存最完整的卻是明朝人修的,而且以戚繼光主持修建的薊鎮長城最精彩,這兩座關口都在這段著名的薊鎮長城上。

馬蘭關位於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方,又叫馬蘭峪關,現在附近還有個叫馬蘭峪的村子,我父親在遵化從軍的時候在這個村子住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老人家經常提及此處,當年還有一位老鄉給我父親看過一把十幾斤的瓦刀,據說是古人修長城時使用過的,也不知此物如今是否尚在人間。

明代在此設關無疑是為了防止蒙古北元殘餘勢力進攻京城,明代蒙古人曾多次攻入此關劫掠中原,明軍也多次再次痛擊進犯的蒙古人。後來守關的成了袁崇煥袁大將軍,長城以外呼嘯而來的就成了留著辮子的滿洲人了。

馬三立的相聲《買掛票》中有幾句“保鏢路過馬蘭關”,這是京劇《連環套》中的唱詞。《連環套》和《盜御馬》都是京劇傳統劇目,由於劇中的竇爾敦是畫藍色的“三塊瓦”臉譜的,所以那首著名的《說唱臉譜》有“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的唱詞。這兩齣戲的故事都出自曾經非常著名的公案小說《施公案》,故事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綠林好漢竇爾敦被黃三太用金鏢打傷,一怒之下離開河間,學成雙鉤絕技,到口外連環套聚義,稱為一方綠林霸主。十幾年後,康熙帝敕命樑九公口外公幹,並賜御馬追風千里駒。竇爾敦夜入御馬圈盜走御馬,並嫁禍黃三太,樑九公調黃三太之子黃天霸前來問罪,幸虧清官彭朋從中周旋,令黃天霸限期訪拿查盜馬人。黃天霸扮作鏢客,來到口外連環套,隻身入寨,探訪御馬下落,黃天霸報出自己真正身份,激怒竇爾敦,雙方約定次日比武賭馬。黃天霸摯友朱光祖,恐天霸比武有失,夜入連環套,盜走竇爾敦的兵器護手雙鉤,並將黃天霸的鋼刀插在竇的桌案之上,以挫其銳氣。次日雙方會面,朱光祖說服竇爾敦獻馬歸降,所以這個故事也叫“插刀盜鉤”,我總覺得黃天霸朱光祖不那麼地道,竇爾敦倒像個好漢,所以《施公案》這本書我不喜歡,其實在清代這一大批俠義公案小說中,除了《三俠五義》別的都難稱佳作。

這個故事是根據清康熙時一個真實案例演繹而成,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提到過竇爾敦,在《獻縣縣誌》及康熙五十六年《起居注》都有關於竇爾敦的記載,歷史上的竇爾敦最後是被凌遲處死的,這是前人的說法,我沒讀過這兩個東西。

這個故事挺有名,但和馬蘭關幾乎沒什麼關係,劇中提到馬蘭關只能說明馬蘭關在清初還很著名。

馬蘭關這段長城是在康熙年間拆除的,據說是為了用長城的石料和城磚修建清東陵,這是多數人的`看法,其實很小家子氣,康熙皇帝就算再會過日子,也不會雞賊到這個程度,康熙爺可不是那個連龍袍都打補丁的道光皇帝。有人還認為康熙拆毀長城是歷史的罪人,更是無稽之談,當年雄踞山間的長城並沒有擋住八旗鐵蹄南下的腳步,而此時清人已經將國境的北端推到了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如若在修建已經殘破的長城顯然已經沒有了任何意義,而康熙皇帝在木蘭圍場的秋獮已經成功的震懾住了北方遊牧民族,何況還有承德的外八廟,西藏蒙古的喇嘛們不是已經圍繞在皇帝的身邊了嗎,如此恩威並施,有何必再修什麼長城呢?

喜峰口位於遷西縣與寬城縣接壤處,古稱古蘭徑,還叫過盧龍塞,漢代就曾在此設定鬆亭關(有人說喜峰口和鬆亭關並非一地,只是離得很近而已),是明代長城中的名關之一,比馬蘭關有名的多。大家大概都背過“但使龍城飛將在”的句子,這句還有的選本作“但使盧城飛將在”,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這盧龍本是一地,飛將軍李廣固然有名,其實守過盧龍的最有名的當屬大胖子安祿山,可惜這廝不是什麼正面角色,雖然他是美女楊玉環的乾兒子。南宋的愛國詩人陸游有“夢中奪得鬆亭關”的詩句,寫得真好,可惜終南宋一代,我們的詩人也沒能美夢成真。

關於喜峰口的得名有個故事,相傳古代有士兵久戍不歸,其父四處尋問,幾乎踏遍了長城的各個關口,終於在此找到了兒子,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竟然喜極而死,喜劇成了悲劇,因為憐其不幸,所以一同戍邊的士兵將這對父子葬於此處,因此此處得名“喜逢口”,後來慢慢叫成了喜峰口,這當然只是個故事,但足見古人戍邊之苦,我覺得這個故事可以和《孟姜女》的故事並傳。

喜峰口也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雄踞在灤河河谷,左右皆高山對拱,地勢十分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據說曹操北征徵烏桓便是從此出塞,還留下了郭奉孝遺計定遼東的傳說;東晉時前燕慕容儁(就是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中姑蘇慕容復的先人)從此關進兵中原;抗日戰爭時期,抗日名將張自忠率領十九路軍大刀隊在此抵禦倭奴,留下了那首著名的《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這也是長城在歷史上最後一次發揮實戰作用,據說直到今日長城城牆上彈孔炮痕猶在,我每次路過北京的張自忠路,也總會不由得想起這段歷史,想起這一批民族英雄,這一批中華民族的鬥士。

上世紀七十年代因為引灤入津因為修建潘家口水庫,喜峰口關城部分被淹沒於水中,成了著名的水下長城,只有到了枯水季節,才能露出關城的殘址。

我還沒有記事兒的時候,就被父母抱著遊覽過喜峰口,同遊的還有一群風華正茂的飛行員,後來幾次路過此處,都是擦肩而過,也不知何時能再去看看,也不知當時的那些同遊的人如今安好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