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當前位置 /首頁/作文大全/散文/列表

現代散文敬事如儀過清貧有尊嚴的生活

猴年春節,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一事,其影響之巨,反響之熱烈,可稱之為一次網路事件。某報也發表署名評論,參與討論。從眾多網民的網帖到電視報刊的評論,輿論普遍將矛盾集中在貧富的差別上。個人認為這是對焦不準,沒有找準問題的癥結,如此將矛頭對準這位上海女孩,難免有失偏頗。女孩的問題是,當她懷著單純的愛情夢想和一時衝動(後面的事實可以說明這一點),面對令她錯愕的現實情形時,閱歷和見識讓她認識不清自己所面對的現象實質,而在語言上表露出的對農村(其實只是她的這位男朋友的家)貧窮與落後的拒絕與輕侮(也許是無意間的流露)。

現代散文敬事如儀過清貧有尊嚴的生活

在這裡,輿論的推波助瀾有一個“歧識”。這些輿論的傾向性在於,貧窮是和落後、不衛生、隨意的將就(湊合)、沒有品質的生活相聯絡的。因為貧窮所以邋遢,可以不講究,將生活品質低下的理由歸結為貧窮,視作受歧視的原因,渲染貧富對立的情緒。這都是人云亦云,大眾浮躁心態下的“歧識”。

那麼,真實的農村到底什麼樣?農村的生活,尤其是春節過大年的真實情形到底是什麼樣?我想那些在網上狂歡式鼓譟的大多數也許並不知曉。我們就從大家熟知的年俗諺語說起。“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諺語大同小異,如有的是“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各地做法不同,但是無非祭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灶、大年三十祭祖)、打掃衛生布置房間(掃揚塵、糊窗戶、貼窗花對聯)、準備過年的各種吃食,至於看大戲,鄉人的自娛自樂自不必說。農民們辛苦一年,在春節裡整理房間,搞好家庭與個人衛生;精心製作平日不常做的各種吃食犒勞自己;並祭拜祖先不忘慎終追遠,祭祀神靈祈求來年平安得福。

作為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的農村娃,親身經歷過一年吃不了幾頓肉的清貧生活。但是過年在我的記憶裡,依舊是非常隆重而有儀式感的節日。也許是耳濡目染的緣故,一進入臘月,兒時的我就彷彿聞到了年的氣味,感受到濃得化不開的過年的氛圍。這時大人要教給孩子們各種禁忌,夥伴間不能打架,大人也不能輕易打罵孩子;不能亂說話,不說不吉利的話;吃飯要小心,不能打碎碗等等。南方的臘月,雨雪天氣多,雨雪過後的大晴天就是晒洗的好日子,一家中母女們全部出動,提藍挑桶,裡面都是滿滿的衣裳、被罩、床單之類。這時的村莊凡是有河、井等可以浣洗的地方都滿滿的是女人們的歡笑聲,河面上、木盆裡五顏六色,彷彿春天提前到來了。喜鵲也好似被迷惑了,在高高的樹梢上砸砸砸叫個不停!講究的人家,洗淨的被罩床單拿回家後還要再漿洗一次。將米湯加開水稀釋,把被罩床單放入米湯中浸泡,然後漂淨,抻平涼幹,顯得格外的潔淨和挺括。鋪上漿洗一新的被罩床單,晚上睡覺有米香和陽光的味道。只是開始的幾天被罩比較僵硬,和身體的親密接觸讓人感到有些不適。洗好了衣物,接著要洗的還有過年用的餐具。從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到大年三十祭祖吃年夜飯,再到正月親戚朋友來拜年使用的碗碟匙盤,都不能馬虎。多數的人家都有這樣的一套陶瓷餐具,平時不用,過年才拿出來,洗淨擺好。主婦要仔細檢視一遍所有的餐具是否有破口,祭祀用的餐具是不能有破口的,這是規矩。正月來拜年的客人,你給他用有破口的碗和湯匙則是失禮。看到那個上海女孩晒的照片,所展示的.餐桌上的情形和餐具(忽略菜的內容),且不說現在的農村,就是在我的少兒時期物資匱乏,像這樣的情形也不多見。

吃飯在中國曆來都是大事,尤其是在過年期間,吃飯也體現出禮儀的存在。在農村古風猶存,年夜飯不單是家人在一起吃頓飯這麼簡單。吃年夜飯前須祭祖,要請故去的祖人回家過年,以示不忘根本,教育子孫慎終追遠。因此年夜飯也有不少講究,或者說規矩。比如前面說到的祭祖用的餐具不能有破口。《漢書?藝文志》載:“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不要小看這些規矩,其實是傳統的禮儀程式在民間的具體體現,祖祖輩輩世代沿襲。即便是在物資匱乏的時期,或者在當下還過著清貧的生活,我們使用的器皿可能不是精緻的,但是可以做到清潔完好;我們的語言也許不夠華麗,但是言辭有度,敬事如儀。

生活可以清貧,生活的品質不能低下,對生活的態度不能將就,對生活的希望更不能放棄!如是同樣不失為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