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問答/列表

誰有關於中國教育家的資料?

荀子(約公元前286-前238)名況,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論,首倡性惡論。他以為教育在"善偽"中有巨大作用。通過教育與受教育者的客觀努力,知力德積累而成,謂之"積",聖人就是"人之所積"。他還很重視"漸",即環境的影響。經過長期的"積"和"漸",就達到"君子學問,不時變化,如蟬蛻殼",就是說教育可以使人發生質變。把人培養成"士"、"君子"和"聖人"。

誰有關於中國教育家的資料?

在德育原則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處甚至多,如他們都重視"篤志"、"內省",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其一,長慮顧遠。他以為人都"好榮惡辱,好利惡害"。可是有些人偏偏去做壞事,招來"危辱",這是他們沒有受教育,只顧眼前利益,不能"長慮顧後",不知為長遠利益打算的結果。其二,積善成德。他主張人要終生積善,只有這樣才有"終乎為聖人"的希望。其三,培養德操。荀子認為德育的最後目標在於培養德操。他要求一個人要養成不可動搖的意志和德操。他說:"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這些話和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生取義"是同義語。

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師,一方面對教師提出了嚴格要求。他認為做教師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有尊嚴有威信;(二)有豐富的經驗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漸進、不凌不亂地進行教學;(四)能瞭解精細的道理而且能加以發揮。此外要有廣博的學識和高深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