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語文閱讀理解訓練:禮的毀滅、改良與重生

禮的毀滅、改良與重生

語文閱讀理解訓練:禮的毀滅、改良與重生

在遠古時代,基本不能理解一切帶有災害性質自然現象的人,相信在天地之間,除了有超越自然的神掌管著世間萬物與人之命運,還有形形色色的鬼在作祟。而沒有任何超自然能力的人,只能以虔誠的態度,用各種形式向神鬼跪拜敬禮,祈求祥福。所以在遠古時代,人們“行禮”的物件主要為神鬼,並在長期持續的祭拜活動中,將各種程式與形式逐漸完善與固定下來,形成了最初的禮儀。

在私有制與階級、國家等制度出現之後,奴隸社會取代了原始社會,人類文明開始出現,禮儀也隨之從原始性的敬神儀式,發展至以階級為基準的倫理道德觀念。諸位神明變成了一種精神寄託,奴隸主貴族則取而代之,成為具有絕對權威的“行禮物件”。也正是在這個社會階段,古代華夏族以豐富的禮儀文化成為“禮儀之邦”,並有“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西周時代更是中國的“禮治”時代,由周公主持定下的《周禮》更是成為中國最早和最為重要的禮儀論著。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進入封建社會後,禮具有了嚴格的階級屬性,主要作用變為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周禮》、《儀禮》和《禮記》成為了封建社會的禮制經典,從唐朝開始即被定為科舉考試的基本科目,位列九經中的三篇。宋朝之後,朱熹將解說《周禮》與《儀禮》的《禮記》重新編撰,並將其列為儒家五經之一,進入科舉考試科目。封建時代的禮更像是一門“人治之法”,能夠通過禮穩固世襲的階級結構,在保證整個封建社會的穩定發展與交替的同時,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為人處世的良性規範。

如果說中國封建社會之禮是建立在君權和父權的基礎之上,那麼西方封建社會之禮則建立在君權和神權的基礎之上。而這兩者也因為“君權神授”的觀點有所關聯。

在封建社會式微、新興資產階級興起時,西方掀起文藝復興運動,將在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以神為本”轉換成“以人為本”。以出生定階級、以階級定行事標準的禮儀系統,以及貴族與僕役之間不相容亦不 平等的“互相對立”的人際關係,在文藝復興時代均被重新審視。貴族並不天生高人一等,僕役亦有權選擇學習與實現階級上升。屬於封建社會的“階級式 禮儀標準”,被逐漸轉換成為“人人平等式禮儀標準”。

進入西方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之後,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領域充分繼承了封建君主的“征服”美德——大批海外殖民地的開拓、與老錢階級相對應的new money(暴發戶)群體的出現,使得看似“人人平等、自我實現”的資產階級式處世之禮有了變化:在英國與法國,出現了一批用錢買貴族名頭的“偽雅族”,在美國,出現了用不同價錢隔離不同收入人群的商業形式。雖然一度只為特權階層服務的奢侈品產業,在根據“人人平等”的原則進行了大規模的`階層下放,但它也同時轉換成為了“有錢才能買到”的新式禮儀準則:財富取代了階層,成為新的“敬仰”物件。

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的盛行,使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的階段:消費主義社會。在這個神權不存在、階級被消滅、人本主義盛行的階段之中,無處不在的商品造就了以金錢為基準的新式社會階層:貧窮階層,中產階層,以及富人階層。而因經濟危機與搶奪資源催生的兩次世界大戰,則讓人們開始反思以金錢為本的社會體系之中,曾經被神權與階級所壓制的人權是否又陷入了對於人性新的壓制怪圈:消費至上。

兩次世界大戰與戰後時期,消費主義與反消費主義同時盛行,精英團體與嬉皮士團體相安無事。在經歷無數次的社會與文化解構之後,需要正裝出席的禮儀場合依然存在,只是“正裝”的概念變得五花八門——你當然可以穿著三件套配雙運動鞋,也可以套著華美長裙外搭一件朋克小皮衣。多形式的生存理念、多方式的生活選擇,都被逐漸的尊重和扶持起來——在這個時代,禮所構建的基礎並非社會付諸與人的一切名頭與稱號,而是人類彼此之間所天然擁有的尊重、理解與相互獨立。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們可以看到,“禮儀”的養成永遠與一個時代的氣質與變遷有關。奴隸時代的敬神禮儀被封建時代毀滅,並建立一套以人之階級為重心的禮儀系統。封建時代的等級禮儀被資產階級毀滅,在保留王室的基礎上進行了看似“人人平等”其實“尊重資本”的新式禮儀系統。兩次世界大戰又讓人們全面反思資本對於人性的毀滅,重新建立一套以尊重他人為基礎的禮儀(日常禮貌)系統。不同時代,“禮”所需要尊敬的物件、“禮”的概念的構成也有所不同。但它永遠是人類的執念。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遠古時代,人們只能以虔誠的態度,向神鬼敬禮,並將各種程式完善並固定下來,形成了最初的禮儀。

B.私有制出現之後,禮也有所變化,諸神變成了精神寄託,奴隸主貴族成為具有絕對權威的“行禮物件”。

C.華夏民族成為“禮儀之邦”,是因為中國有夏禮、殷禮、周禮,而且西周時代更是中國的“禮治”時代。

D.西方封建社會的禮建立在君權和神權基礎之上,但兩者因“君權神授”而有所關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禮”在奴隸社會是以階級為基準的倫理道德觀念,進入封建社會,它具有了嚴格的階級屬性,有利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

B.在文藝復興時代,人們重新審視以出生定階級,以階級定行事標準的禮儀系統,禮儀標準也逐步轉換成為“人人平等式禮儀標準”。

C.進入西方資本主義萌芽時期之後,財富成為新的“敬仰”物件。禮儀標準也隨之變化,表現為“人人平等”原則的大規模下放。

D.因經濟危機與搶奪資源催生的兩次世界大戰,讓人們開始反思金錢對人性的壓制,“消費至上”的衡量標準受到人們的質疑。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禮”能夠使社會階級結構變得十分穩固,保證社會穩定發展與交替的同時,能建立起為人處世的良性規範。

B.在經歷了社會與文化的發展演變之後,人類彼此之間擁有的尊重、理解與相互獨立成了“禮”構建的基礎。

C.“禮”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其特點分別為:“敬神”“以等級為重心”“尊重資本”以及“以尊重人為基礎”。

D.人類社會之中,“禮”永遠是人類的執念,它的發展與演變基本上是與社會階段的演進同步的。

參考答案

1.C (強加因果。形成“夏禮、殷禮、周禮”三代之禮,是華夏民族成為禮儀之邦的表現,而不是原因。)

2.C(偷換概念。大規模的階層下放的是“奢侈品產業”,而不是“人人平等”的原則。)

3.A(以偏概全,將封建社會的範圍擴大為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另外,穩固的是“世襲”的階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