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典故由來(精選6篇)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典故由來,一起來看看吧。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典故由來(精選6篇)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典故由來 篇1

中國有一句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意即:三個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協力集思廣益,也能提出比諸葛亮還周到的計策。這句話將諸葛亮作為智識的標竿,可見諸葛亮在中國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但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可從三國赤壁之戰流傳的稗官野史來略知一二!

周瑜相約諸葛亮議事,並故意問諸葛亮:“水路交兵以什麼兵器為先?”待諸葛亮回答說:“江上作戰以弓箭最為重要。”他便以軍中缺箭為理由,請諸葛亮監造十萬枝箭。其實周瑜是基於妒才的心態,因此想藉三天內造十萬枝箭這項“不可能的任務”順勢除掉諸葛亮。

諸葛亮聽了後也不緊張,帶著三個隨從到江邊察看,預料三天後將起大霧,於是想到了“草船借箭”的妙計,吳軍船隻可以乘濃霧靠近曹操水寨“借”得十萬枝箭,所以便告訴周瑜:“三日內若事情未成則甘願受罰。”

諸葛亮當天便叫三個隨從在二十艘小船兩邊插上草靶子,再以布幔掩蓋。三個隨從完成以後,便向諸葛亮回報,還向諸葛亮提出想法:“軍師真是神機妙算,不過若是以目前的擺設,可能會被看出破綻,曹軍恐怕不會輕易上當!”

面對這樣的建議,諸葛亮想聽聽他們三人的意見,不過他們希望在第二天晚上才讓諸葛軍師看,諸葛亮笑笑未加以駁斥,僅靜觀其變。第二天晚上,三個隨從安排妥當後便請諸葛亮到江邊察看,只見每艘小船的船頭都立著兩三個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看起來就像真人一樣。諸葛亮看到這樣的設計,也不禁笑著說:“真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人難敵三人之智呀!”

之後,曹軍在慌亂中果然中計,萬箭齊發射向小船,諸葛亮也就輕輕鬆鬆借到十萬多支箭,此即“孔明借箭”。由於那三個隨從是皮匠出身,也就出現“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諺語!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典故由來 篇2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醜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裡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裡。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訊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

“三個醜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有絲毫聯絡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 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典故由來 篇3

我經常聽到大家用“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可是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我是一萬個不贊成這種說法。

先論外貌。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身披鶴氅,羽扇綸巾,劉備也認為他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先不說臭皮匠沒有諸葛亮的服裝配飾,更沒有諸葛亮的氣質。論外貌,臭皮匠早已輸給諸葛亮。

再論名聲。諸葛亮名聲赫赫,連一國之君——劉備也要三顧茅廬訪問他,一次次誠懇邀請他。他的豐功偉績聞名遐邇,讓後世都敬重他,還有專門的祠堂瞻仰他。唐朝大詩人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專門題詩寫了諸葛亮的祠堂。無名小卒臭皮匠更無法匹敵。

最重要的是論智商。大家說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就是說眾人的智慧力量可以超越諸葛亮。但我覺得諸葛亮的錦囊妙計用不完,草船借箭、八卦陣、空城計等那麼多厲害的計謀嚇得敵人聞風喪膽。大詩人杜甫是諸葛亮忠實粉絲,所寫詩句:“功蓋三分國”、“江流石不轉”、“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都展示了諸葛亮的超強大腦。不用說三個臭皮匠,就是十個臭皮匠絞盡腦汁也比不過諸葛亮。所以創作這句諺語的人嚴重誇大了三個臭屁匠的智慧。

最後要論品質。諸葛亮大公無私,克己奉公。當他派信任的大將馬謖失守街亭之後,深刻反省了劉先主囑咐:“馬謖無用”,最終揮淚斬了馬謖,同時也上表後主辭職。就連諸葛亮快死之時,還用自己的木像救了蜀國——“死諸葛能走生仲達”,那叫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耿耿。雖然諸葛亮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卻“長使英雄淚滿襟”。臭皮匠們對付的不是亡國之敵,不是為國為民的大事業,所以肯定沒有諸葛亮的大胸懷,高品質。

所以從各方面看,我認為三個臭皮匠肯定抵不過一個諸葛亮。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典故由來 篇4

為什麼那麼聰明智慧的諸葛先生,怎麼就給三個連書都沒碰過的臭皮匠比下去了呢?因為,一個人的智慧終究是有限的,思路總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一個人想著想著,常常會拐進一個思維的死角。

然而,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旁邊有個人用他不同於你的思路提醒你的時候,你一下子就會感到豁然開朗。在一個集體當中,一個人的力量顯然是有限的,需要相互之間溝通與交流的,所以要學會合作。這樣,才能糾正你偏離的航向,激起你靈感的火花,開啟你智慧的大門。可以說,得到他人支援是一個人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學會與他人合作是至關重要的。有些人自視甚高,看不起別人,總覺得別人想的不如自己正確,結果到頭來發現自己一事無成。因為他只看到了別人的缺點和自己的優點,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這樣的人不會得到良好的發展和別人的認可。最好要放平心態,想一想孔老夫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你就會用一種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別人也會用一種欣賞的眼光來賞識你。“別人有優點,我們要借鑑。不要讓偏見矇蔽了你的眼”。

當然,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不等於對別人的話言聽計從。你需要從中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摒棄那些沒用的和有害的,要有對資訊的辨別能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近朱者不一定赤,在於你對朱者的學習;其實近墨者不一會定黑,在於你對墨者的看法。任何一個人都存在優點和缺點的,你總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我們應該學習他身上的優點,對照著他身上的缺點改進自己,我們就能變得更加完美。

總之,我們應該博採眾長,借鑑他人好的經驗和做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不斷的提高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典故由來 篇5

諸葛亮在很小的時候雙親就去世了,所以他跟著自己的叔父諸葛玄在一起生活。諸葛亮在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司馬徽,黃承彥以及龐統等名士。由於諸名士的宣傳,諸葛亮的名氣漸漸的傳開了。後來司馬徽在遇見劉備之後,就將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劉備多次登門求見,三次之後諸葛亮終於出山。

在遇見了劉備之後,諸葛亮向劉備陳說了三分天下的震世之策,且分析了中原局勢。後來劉備就按照諸葛亮的分析,得到了荊州。當此之時,北方的曹操勢力最大,劉備兵馬總共才有五萬多人馬,東邊的孫權實力居中。為了抗衡曹操實現自己三分天下的籌劃,諸葛亮南下東吳舌戰群儒,聯手孫權,在赤壁和曹操發生了世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實力得到增強,因此在諸葛亮的籌劃之下,劉備出兵川蜀,一舉奪得了川蜀大片土地。劉備稱帝,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輔佐劉備。後劉備去世,諸葛亮依舊毫無二心,兢兢業業。在劉禪當權期間,諸葛亮為了穩定川蜀地區,出兵平定了孟獲等少數民族地區,六出祁山。

諸葛亮是歷史公認的智慧學者,其才能不得不讓人驚歎,若出生在現代,必定也是一代風雲人物!但他畢竟是人,不是神。在某些時候某些方面也會略輸於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說的就是這麼個事。

有一次,諸葛亮到東吳做客,便為孫權設計了一座報恩寺塔。明裡是為東吳考慮,其實是為了看東吳笑話,笑東吳沒有人才。諸葛亮出的題目怎麼可能很簡單?其重量和高度就很有難度。這可急壞了孫權。好不容易找到了能人冶匠,但卻缺少造塔頂銅葫蘆的人。孫權頓時感覺整個世界都不好了。急忙發招賢榜,希望有能人異士助他。

可憐的是過了一個月,依舊無人揭榜。樂的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晃悠,興奮地搖著鵝毛扇。話說有三個擺小攤的的皮匠,因長得不好看,還沒文化,便被人稱為“臭皮匠”。別看他們如此不起眼,但他們有強烈的愛國心。他們聽說諸葛亮想用造塔來尋東吳開心,便憤然不已。用了三天三夜的時間,照著剪鞋樣的辦法,剪出了葫蘆的模樣,又經過一系列操作,終於澆出了葫蘆的模型。諸葛亮聽說銅葫蘆的模樣做成了,知道自己失策了,立馬向孫權請辭,離開了東吳。

可見,諸葛亮真不是萬能的主,三個毫不起眼的臭皮匠也能合力破解諸葛亮的智慧,以至於最後諸葛亮也只能悻悻回去。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典故由來 篇6

一天,諸葛亮到東吳訪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頂上形似銅葫蘆,足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找到了一位銅匠,但沒有設計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訊息。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著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醜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臭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拿東吳人的開心,心裡很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再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做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裡。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做好的訊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俗語。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三個普通的人智慧合起來要頂一個諸葛亮。其實,臭皮匠和諸葛亮是有絲毫聯絡的,“皮匠”實際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第“副將”這句俗語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竟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說到這裡,在當今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事情,比如有時遇到很困難的題目我們幾個同學在一起商量討論也會得出正確結果。老師會“獎勵”我們說一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不管做什麼事情的時,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經過大家的商量,就能想出一個好辦法來解決。“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同時也和“三人行,必有我師”成為不少人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