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修辭學概述

【概論】

修辭學概述

語言學的一門學科。研究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規律,即如何依據題旨情境。運用名種語文材料、各種表現手法,來恰當地表達思想和感情,揭示修辭現象的條理、修辭觀念的系統,指導人們運用和創造各種修辭方法憐恰當地表現所要傳達的內容。

修辭學是研究修辭的學問,修辭是加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藝術手法。自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辭的需要。修辭可以令人:修飾自己的文章、語言,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加深別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更清楚瞭解別人的意思,不會受修辭手法的影響而有所誤解,便於分析、欣賞文學作品。

【語源】

漢語中的最早的修辭一詞出現在《易經》:“修辭立其誠”。是修飾文辭的意思,修辭的“辭”可以分為文辭(寫文章所用的)和言辭(或稱語辭,口頭說話所用的)。最初的修辭和語言一樣,重心都在說話方面;就連“辭”這個字最初也是指言語,而非文字的組合——說文解字:“訟辭也。”後來重心才向文辭發展。

歷史

修辭學是由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發展起來的。這時的修辭學更適合稱為修辭術,是指演說的藝術。在亞里士多德著作《修辭的藝術》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辭為辯證法的相對物,即是說辯證方法是找尋真理的要素,修辭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在中國古代,先秦就已經有了關於修辭的零星言論。例如莊子很重視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視比喻手法。兩漢時期的學者曾激烈討論《詩經》的基本修辭手法:賦、比、興。

魏晉之後,不少文學批評作品如各式各樣的詩話、詞話都有談論修辭,但專門談修辭學的作品還很少。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是首部“修辭”二字的意思和現代理解相同的作品,書內亦談了不少修辭手法。而宋朝陳騤的《文則》則可視為第一部修辭學的專著。

五四運動以後,修辭學擺脫了文學批評的範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當時的修辭研究主要兩種傾向:模仿西方的修辭著作;輯錄古人的說法。漢語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辭學著作就是陳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辭學發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