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敢怒不敢言的典故

謂懾於威勢,心中雖然憤怒,嘴上卻不敢直說出來。語出唐·杜牧《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敢怒不敢言的典故

然而,此語由文言文演變為俗語,乃至在民間廣泛流傳使用,是在宋、元年間。

據宋人邢居實撰寫,元人陶宗儀輯錄的'《拊掌錄》記載:“東坡在玉堂,一日,讀杜牧之《阿房宮賦》,凡數遍,每讀徹一遍,即再三諮嗟嘆息,至夜分猶不寐。有二老兵皆陝人,給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長嘆,操西音曰:‘知它有甚好處,夜久寒甚不肯睡,連作冤苦聲。’其一曰:‘也有兩句好。’其人大怒曰:‘你理會得甚底?’對曰:‘我愛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東坡大笑曰:‘這漢子也有鑑識。’”這個故事說的是蘇東坡在翰林院時,一日讀《阿房宮賦》至深夜,一老兵埋怨蘇東坡犯不上為一篇文章徹夜不睡,另一老兵卻認為文中“不敢言而敢怒”這句話說得甚好,後來蘇東坡誇獎這老兵很有鑑識。由於這段故事的流傳,遂使“不敢言而敢怒”演變為俗語“敢怒不敢言”。如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回:“李忠見魯達凶猛,敢怒而不敢言。”由此可見,文中佳句能合民心者,自會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