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課文/列表

國小語文作業之我見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型別和學習方法。”長期以來,形式單一機械的重複作業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個性,使他們千篇一律,毫無生機。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作業的設計也在不斷改革。

國小語文作業之我見

作業的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通過練,掌握並加深理解學過的課堂知識。二是運用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所以,作業的設計應當形式多樣,並留有思考的餘地,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自己選擇、計劃、探究、體驗。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 激發學生的興趣,變機械重複的作業為實踐型的作業

修訂版《大綱》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裡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複、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佈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國小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單調的書寫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做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之一。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使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得到切實的訓練。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我設計了許多型別的作業。有的是隨堂練習;有的是課前的預習;更多的是學習課文時的動手動腦作業;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等許多實踐性很強的`作業。例如,在教學古詩《獨坐敬亭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佈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情緒也很激動,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看著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

 二、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變硬性統一的作業為自主性作業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教師在佈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於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作業設計成“快餐”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如a套餐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於理解、想象、運用;b套餐的題型再低一層次;而c套餐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這樣的作業佈置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做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另外,在作業形式上實行了多樣化,使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遊戲以及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刀切的作業往往是後進學生的課業負擔,如果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就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讓學業負擔停留在適當的位置上。另外,對於作業,過去片面強調獨立思考,沒有把“合作”作為必要的素質來培養。自主性的作業應當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學合作完成。

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變封閉性作業為開放性作業

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獨立性是創造者的必備品質,但在具有獨立性的同時,創造者還應具有合作精神。作為語文教學內容重要之一的作業,也不能侷限於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於課本知識中。國小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教學的觸角要伸向國小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如學了《院子裡的悄悄話》後,我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進一步瞭解年輪的三個作用;學了《火燒雲》一課後,讓學生利用傍晚時間觀察火燒雲的變化,並根據自己的觀察寫一篇觀察日記;要求學生每天看新聞、說新聞;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廣告語、警示語進行交流……這樣把作業設計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