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教學設計/列表

語文A版山居秋暝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A版山居秋暝教學設計(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A版山居秋暝教學設計(精選5篇)

語文A版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1

一、課文說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所寫。這是一首寫山水美景的名詩,全詩八行四句。本首古詩是節選前面的四行兩句,描寫了秋天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青山清幽明淨的自然美景。

全詩四行兩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寫出秋天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別幽靜,天氣格外的涼爽。第二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寫明月透過鬆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麼美的秋天夜景圖哇!“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6個字。掌握新筆畫:橫折鉤,及“先外面,后里頭”的筆順規則。

2.朗讀並背誦這首古詩。

3.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新雨過後青山清新幽靜的自然美景。

三、教學準備

1.學生自己課外讀背幾首古詩

2.生字卡、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哪些小朋友會背古詩?指名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今天我們來學習唐朝大詩人王維寫的古詩《山居秋暝》。(板書詩題)詩題稍作解釋。

3.指導學生讀一讀詩題。

(二)隨文識字。

1.教師範讀古詩,要求聽準每個字的字音。生領讀、跟讀。

2.生自讀古詩,畫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

隨機指導學生識記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鬆,門—日間,親—斤新,屍—古居。

4.(出示生字卡)認讀,同桌互查,開火車。

(三)朗讀感悟。

1.四人小組合作,組內自讀互讀相結合。讀時思考:

(1)你讀懂了什麼?

(2)學生質疑,鼓勵學生互相答疑。

(適時播放課件)展示動態畫面:秋天的傍晚一場新雨過後,青山清朗,明月透過鬆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泉在大石頭上叮咚流淌。老師點撥引導。

2.師生交換讀,雙向反饋,感受詩的韻律節奏美,進一步理解詩意。

3.鼓勵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所理解的詩境。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5.教師描述詩意,引導學生背誦。

(四)小結。

(五)課後活動。

在小組內比一比誰背的古詩多,推選代表。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背誦古詩。

2.(抽讀生字卡):空、新、晚、明、月、鬆、間、清、泉、石、後、門、有。

(二)學習生字。

1.學習新筆畫:橫折鉤。

(1)出示新筆畫,說明名稱,啟發學生說說書寫方法。

(2)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2.指導書寫生字。

(1)(出示:門、月、有、間、石、後)。

觀察:哪些字中有新學的筆畫“”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字形。注意區分“石”與“後”。

(3)指導書寫。

觀察每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書空練寫筆順,重點是“間”,先外後內。

教師範寫,學生練寫,當堂反饋。

(三)課外活動。

詩歌背誦會——比比誰背的古詩多,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背誦。

語文A版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2

知識目標:

瞭解詩人王維,掌握誦讀要領,把握詩文內容、結構、主旨。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朗讀、理解、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對詩文意象的理解,培養學生高潔的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詩文的朗讀,結構,主題。

教學難點:

理解意象,體味詩畫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

對王維大家能瞭解多少?

王維(701—761),字摩詰,先世為太原(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九年(721)進士。累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閒居藍田輞(wǎng)川。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邊塞詩,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園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歲為界限,之前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做一番事業,後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奉佛。四十多歲後,他特地在長安東南藍田縣的輞川營造了別墅,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方式。人稱“詩佛”。讀他的詩,往往給人一種超塵脫俗、清新秀雅的感覺。總是描繪出一派恬美,幽靜的山水田園風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聽讀感知

(1)聽錄音:要求邊聽邊體會詩中情感,想象詩中意境。

(2)學生誦讀,注意節奏、停頓

3、回答問題

(1)詩歌的題目告訴我們什麼資訊?

明確:題“山居秋暝”,“秋”點明瞭季節;“暝”,傍晚,點明瞭具體時間;“山居”,點明瞭地點,並表明所描繪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請同學反覆朗讀後,找出詩歌的意象,感受詩歌描繪的畫面。

意象:山、雨、月、鬆、泉、石、竹、蓮、舟

空山秋雨圖、明月鬆間圖、清泉石上圖、竹林深深圖、蓮動漁舟圖。

清新秀麗的鄉村生活圖。

(3)作者對這些畫面的描繪目的是什麼,就是作者想要表達什麼?從哪句詩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達詩人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反面襯托出他對官場的厭惡,和對歸隱的渴望。從“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將盡,是什麼吸引詩人獨“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氣,清幽的美景,還有自由自在的生活。(點撥主題:表達詩人遠離官場,潔身自好,歸隱山林的志向。)

(5)“王孫自可留”裡用到了一些典故,這些典故出自什麼地方?

《楚辭·招隱士》。“大家注意題目,‘招隱士’,這個王孫指作者自己,楚辭中講山中太冷清了,還是出來作官吧!王維反其道而用之,說還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寫景,不過是為後面作鋪墊,說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適合隱居而已。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從詩歌的朗讀中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詩歌的意境美。詩人用生花妙筆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優美的風景畫: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風。正如蘇軾所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我們也領悟了詩歌的主題,學到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今後大家再讀到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欣賞,這是極為有益的。

課後作業

將本詩改寫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觸控詩人的靈魂,發揮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寫成翻譯式的文字)

語文A版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詩歌意象,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學會聯絡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詩人的代表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

結合優美的詩歌作品進行賞析指導;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閱讀中國古代優秀詩歌,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領悟中華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

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瞭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聯絡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討論式教學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歷史悠久。如果從《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成詩歌。這些詩歌已經流傳了千百年。那麼,我們如何穿越時空去理解那些詩歌的內容和主旨呢?其實古人已經摸索和總結了很多的詩歌鑑賞理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詩歌鑑賞理論——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下面就讓我們試著用自己的心靈來感受中國古詩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理論指導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賞析方法介紹:

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體會;逆,推測;志,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

這也就是說,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常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把自己當作詩人,然後“將心比心”去領會、推測詩人在詩中所寄寓的情感,從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意逆志”的詩歌鑑賞方法。

②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把這種鑑賞方法運用到具體的詩歌鑑賞中呢?接下來,請大家一起來欣賞下面一首詩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請同學們把這首詩歌有感情地齊讀一遍。

2、大家想想:這首詩歌體現的是詩人怎樣的願望?你是從哪些詞句感受到這一點的?(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及時點評。)

參考:

①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藉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詩人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淨的月夜:鬆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構成了一幅明麗的畫圖。

②此詩為王維山水詩中的名篇。雨後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鮮潔的環境特點構成了全詩的基調。詩情畫意中寄託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及對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蓮動,浣女歸舟,層次鮮明,因果清晰,且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構成一幅清晰和諧的雨夜秋山圖。

(以此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領悟:我們要正確把握一首詩歌的主旨,就得從正確解讀詩歌文辭入手。)

(幻燈顯示)解讀文辭,揣摩情意

3、歷來評者認為此詩“詩中有畫”,那麼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圖景讓詩人如此嚮往歸隱生活呢?試結合你的體驗和感受描繪出詩中的畫面。(學生討論分析,教師及時點評。)

以此問題為基礎,引導學生領悟:我們的人生體驗對於欣賞古典詩歌也很有幫助。在正確解讀詩歌文辭的基礎上,再結合我們的體驗去解讀詩歌,我們就能真正領會到詩中的情趣

(幻燈顯示)融入體驗,體會情趣

教師進一步引導:其實,正是因為我們不斷地把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主觀感受融入到詩歌當中,使詩歌獲得一種恆久的生命力。“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有的詩句還生髮出新的旨趣。如陸游《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總結歸納:

在欣賞這首詩的過程中,我們已經學到了欣賞詩歌的一種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來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萬章上》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

語文A版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4

教案教學目標: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重點:

1、學習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潔的人格志向。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古詩

二、介紹相關文化常識

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王維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一類成就最大,與孟浩然同為“山水田園”派詩人。

三、分析本詩

1、在這首詩中,作者描寫了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的景物?地點:山中。時間:秋天傍晚下過一場雨後。

2、作者為什麼要突出“新雨”呢?是為了突出秋雨之後山野間的明麗與清新,給人賞心悅目的感受。

3、作者在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蓮,漁舟。

4、蘇軾曾經這樣評價過王維的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頷聯和頸聯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畫,小組討論,用幾句話來描繪一幅畫面。

5、每一幅畫面就象電影中的一個鏡頭,把這些鏡頭連起來就是山中的整個景緻。這些景色給你什麼感覺?非常寧靜,清新,恬然。

6、我們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歸來時發出了喧鬧聲,漁舟經過時蓮花也隨之擺動,為什麼它們給你的感覺仍然是“靜”呢?以動襯靜。正因為有這些聲音,使得整個環境顯得更安靜。

7、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動景?“明月鬆間照”是靜景,“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動景。

8、詩的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怎麼理解?任憑春天的百花凋謝,山中的美景還是讓我留戀。

9、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寫了那麼美麗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呢?(簡單介紹王維的生平)所表達的是一種對於山水的留戀,對隱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10、 山中明明有那麼多美麗的景物,作者為什麼還稱這之為“空山”呢?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思考。“空”字顯示了山野間的安靜與寬闊,這與作者希望遠離塵世與世俗的願望正好吻合。

四、翻譯全詩

五、分析格律

1、這首詩的體裁是什麼?五言律詩。

2、對偶句有哪些?“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3、哪些字是押韻的?後,秋,流,舟,留。

六、作業設計:

1、翻譯全詩。

2、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的畫面。(200字)

七、板書設計:山居秋暝王維王維,字摩詰,世稱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詩佛”。“山水田園”派詩人。景物:明月,松林——靜景清泉,山石竹林,浣女 ——動景青蓮,漁舟

語文A版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創意】

通過兩首詩學習,著眼於指導學生了解一些欣賞古詩的方法,為學生進入高中做過渡與銜接。

【教學內容與目標】

1.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

2.指導學生欣賞詩歌,並進行初步實踐。

【課時與課型】

1.一課時

2.學法指導課

【預習要求】

1.朗讀詩歌,讀註釋,初步理解詩歌的內容。

2.找資料,看看別人是如何品味這兩首詩的。

3.查詢兩位詩人的相關資料。

【教學板塊】

1自讀自誦

2.欣賞品詩方法

3.學寫詩聯賞析

【教學線索】

1.用譯寫解說內容

2.用描述表現詩境

3.用吟誦傳情達意

4.用評說深入賞析

【教學內容與過程】

教學板塊一 自讀自誦

(一)知人論世讀經典

1學生展示課前收集資料

2方法指導

1)姓名字號

2)朝代

3)重要人生經歷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寫作背景

3示例

1)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3)關懷現實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對社會狀況有深刻的體驗。

4)四個人生階段:

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杜甫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到了成都,後再度飄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詩人貧病交困,漂零在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的一葉扁舟上,幾天後,詩人便溘然長逝了,終年五十九歲。

5)成就:詩現存1500多首,生動的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現實,準確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轉衰急劇轉變,被稱為“史詩”。

6)背景:本詩寫於767年,離川,漂泊峽中時。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學生自讀詩歌,旁批,讀註釋,背誦。

分三個層次:

1、讀出節奏,讀清楚韻腳

2、譯讀,邊讀邊譯。

3、吟誦詩歌

女讀:《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讀:《登高 》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學板塊二 欣賞品詩方法

(一)、用譯詩解說內容

山居秋暝

新雨過後山谷裡空曠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氣特別涼爽。

明月映照在幽靜的松林間,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晃動處漁船輕輕搖盪。

春天的美景雖然已經消歇,眼前的秋景多麼令人神往。

活動方式:

1生輕聲朗讀體會。

2生試譯登高。

師:要求:

1、譯成詩。

2、用解釋和加字方法擴充。

3、儘量押韻。

(二)、用描述表現詩境

山居秋暝

男:雨說停就停了,山被沖洗的清清爽爽。嫋嫋娜娜的炊煙似山間寺院的鐘聲,在秋天微涼的空氣中緩緩遊動。

女:月亮不知什麼時候掛上了枝頭。如水的光輝,在松針的鋒芒下,碎的滿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過石頭,隱隱流向遠方。

男:溪邊,竹林搖響著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著浣紗的竹籃,走進了各自的柴門。

女:一陣漁歌牽動了蓮荷,漁人駕著漁船,沿流而返。

合:時光如水,春芳消歇;寧靜與閒適,讓人好想做一個隱者,把這份淡泊,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處。

活動方式:男女生讀,慢慢體會。

師:怎樣描述詩境呢?1展開想象;2進行生動甚至是華麗的擴寫; 3、融入個人感受。

(三)、用吟誦傳情達意

《山居秋暝》——一首隱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詩表現出清新的格調;《登高》——整首詩表現出蒼涼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種悠然的陶醉;《登高》——是一種深沉的嘆息。

師:怎樣用吟誦來傳情達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醞釀情感。

3、定準基調,把握節奏,展示韻律。

教學板塊三 學寫詩聯賞析

(一)、8種賞析角度

全詩概說,聯意解析,字詞品味,畫面賞析,思路體會,情感體味,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示例

1.教師教讀--首聯賞析:

·首聯對起,寫登高所見,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十四個字勾勒出一幅登高遠眺的秋江山水圖,動靜相映,聲色並茂,氣韻生動。(詩聯概說)

·出句從感覺、視覺、聽覺諸方面著筆:長天高遠,秋風凜冽,峽猿悲啼;對句從視覺角度寫:小洲清冷,沙灘灰白,上面點綴著逆風而飛的鳥群。(聯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詞極其貼切。深秋九月,潭寒澗肅,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說"清";風霜高潔,水落沙出,所以說"白"。因為臺高,故愈覺其風大,所以說"急";風大則水鳥低飛盤旋,所以說"回"。(字詞品味)

·"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手法理解)

·詩一開始便有悲涼的氣氛。人登高,更感風急,含有老邁飄泊的衰颯悲慼之感。"天高"地遠,扶病獨登臺,就越發顯得孤獨悲哀。故聽猿長嘯,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畫面也是慘淡的,它映照出詩人心上的淒涼。特別是"猿嘯哀"和"鳥飛回"這兩個細節,跟詩人素有的傷時感情聯絡起來看,簡直就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千萬個流離失所者的寫照。(情感體味)

2、同學們自讀,然後自由選擇內容,學寫詩聯賞析。

3、交流,教師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