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教學反思/列表

《快樂的節日》語文教學反思3篇

  《快樂的節日》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實際上是一首少兒歌曲的詞,語言很優美,是極適合二年級的學生朗讀的,所以本課的重點便是指導朗讀和背誦。在開講前夕,我請音樂老師為學生播放了這首歌曲的磁帶,並教學生學唱第一段。在此基礎上,上課伊始,讓孩子們唱著動聽的樂曲很快進入了情境,有一些學過的學生甚至還能朗朗上口,當我問學生願不願意繼續學這首歌的時候,他們臉上都是開心的表情。我覺得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當中去學習知識,唱過了幾遍後很多學生已經基本能唱下來,接著讓他們讀也就能讀的很流利了。

《快樂的節日》語文教學反思3篇

熟練朗讀之後,繼而是設定梯度,引導背誦。本首詩篇幅較長,章節間聯絡不大,學生背誦有較大難度。我首先為學生設定背誦比賽的情境,接著引導學生從節到章再至篇的背誦,並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逐步讓學生體驗背誦成功的愉悅,培養背誦的興趣,堅定背誦全文的信心。經過這樣的訓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既能熟練背誦一二章節了。

許多老師常說,當低年級老師容易,教材內容淺顯,根本無須備課,只要在課前花上幾分鐘看看教參就能搞定。我想,如果持這種思想上課,教出來的真可謂是“低年級”了。教師,尤其是一名語文教師,須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從大語文的角度,認真地研讀教材,做到“深入”繼而“淺出”,才能授人以漁,做到“低”入“高”回。

  《快樂的節日》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為內容,描寫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少先隊員愉快渡過自己節日的動人場面。內容生動活潑,充滿了節日氣氛,語言優美。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視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但是怎樣讓學生體會,感受文字的美妙,是個難點。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已有認知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同時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獲得美的享受,從而感到生活的快樂和幸福,以激發學生實現未來的理想和願望。

一、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時最好的老師”,這句話一點不假。在課堂上要想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去,教師除了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絡外,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多種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學生,使其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們以看錄象、聽歌曲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小朋友怎麼過自己的節日,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來,並且在回憶的過程中重新體會到過節時的快樂心情。

二、引導自問自答,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解答學生的問題是課堂上的主要學習任務,但解決的方法並不單一。一個問題提出,不僅能引發學生思考,啟用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爭論,還能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在默讀課文後,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通過課件展示畫面,讓學生把看到的說一說,並把自己理解到的讀出來,學生自然就

理解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自問自答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學生情感體驗的培養。

學文重在情感體驗,然而每個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後的情感體驗不會相同,所以我會提供廣闊空間給他們,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麼理解的就怎麼讀,你是什麼心情,誰的心情和他不一樣等等,讓學生在感悟中摸索學習。最後以贈送愛心卡為結束,在之前把快樂的孩子和苦難的孩子進行比較,讓學生們知道在自己得到快樂的同時也要想到把自己快樂給予他人,愛別人自己也會同樣得到快樂!

  《快樂的節日》教學反思3

上完課後,我對本節課的過程進行了反思。教學中,我的意圖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主體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讀題、讀文後提出問題,並以此來組織教學,試圖用學生自己想了解的問題鉤住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個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培養學生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問題意識。面對今天的課堂,我甚感沮喪和困惑。

課堂教學為什麼會不理想呢?

首先,對學生能力估計不足。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不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還需要老師引導著,在老師的幫助下慢慢走入課文,逐步完成與文字的對話。而我未作引導就把整首詩“扔”給學生,學生未深入感悟課文,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問題當然是成堆的。雖說這一偏高的要求(“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是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級開始滲透也未嘗不可,但既是培養質疑問難意識,就應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作指導,然後師生共同對問題作歸併梳理,確定本堂課著重解決的目標,再圍繞目標在教師引導下深入學習。而不是不顧學生實際、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一個勁地鼓勵學生提問,然後又讓學生讀文後討論逐個解決。

第二,對教材特點把握不透。課文是一首詩,詩不同於一般記敘文,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一一敘述清楚,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理解時較多地依賴學生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應該說學習時比一般文章更困難一些。對於生活閱歷淺、語言感受能力還不強的二年級學生來說,尤其如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該利用音樂、圖象、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臺階,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想、悟情。

第三,對教學理念理解不深。讓學生在讀題、讀文章後提出一些想了解的問題並以此組織教學,確實是一種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質疑問難意識的好方法。但是,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質疑的意識並不意味著一定要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教學。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鮮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都有其適應性和侷限性,只有在適應的條件下,才能顯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則,便會黯淡無光。所以,教學本課時,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繼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反覆讀詩,喚起生活經驗,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自讀自悟,領會詩意,然後把詩編成故事講給大家聽,最後也可進行質疑問難。這樣操作也同樣能體現自主性、培養質疑問難意識,還更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