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當前位置 /首頁/語文基礎/成語/列表

興利除弊的成語解釋

【注音】xīng lì chú bì

興利除弊的成語解釋

【出處】為民興利除害,正民之德。 《管子·君臣下》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解釋】弊:害處,壞處。興辦對國家人民有益利的事業,除去各種弊端。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辦事的原則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除舊佈新、破舊立新

【相反詞】陳陳相固、故步自封

【同韻詞】號天扣地、疏忽大意、雲堦月地、虛心平意、一語破的、協心同力、釋生取義、滿招損,謙受益、三諫之義、惡聲惡氣、......

成語故事】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擔任參知政事,他制定《均輸法》和《青苗法》減輕農民負擔,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農田水利法》使全國興修水利,《保甲法》和《保馬法》增強國防。司馬光攻擊是生事擾民,王安石說推行新法是興利除弊

【示例】康熙七年,授常熟知縣,年甫十九,興利除弊,勇於為治,老於吏事者勿逮也。 《清史稿·白登明傳》

【成語例句】

為了提高北京的環境質量,要治山治水,造林綠化,防治汙染,興利除弊,把首都變成全國最清潔,最優美的第一流城市。

儒家的民本主義思想,是歷代實學家"興利除弊"的理論根據。

只有堅持以"興利除弊"為主旨的實學精神,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原動力。

中國歷史上的這種以"興利除弊"為主旨的實學思潮,不但能夠為我們今天進行的社會改革提供豐富的歷史經驗教訓,而且實學家的那種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勇於"興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和犧牲精神,也永遠激勵著我們在困難中前進。

這種以"興利除弊"為主要內容的經世思想,在近代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中,也充溢著經世致用的古風。

(二)"興利除弊"的"經世"精神。

十多年來,邊防戰士們用自己全心全意為兄弟民族興利除弊的實際行動,同獨龍人結下了親如魚水的深情厚誼。